当下,人工智能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算法」也从一个技术名词成 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 算法的学术定义是「以数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代码表达的意见」,在今天的真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小到打车、找餐厅,大到自动驾驶、AIGC 大模型,背后都有算法的身影。
算法在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应用,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李子柒回归涨粉千万,理发师晓华全网爆红,算法与流量的关系是什么?从编辑推荐到算法推荐,信息茧房真的存在吗?除了根据网友喜好推荐内容,算法还能带来哪些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与抖音科普博主「三一博士」、B 站知识区 UP 主「老蒋巨靠谱」,共同录制了一期节目《爆款,谁说了算?》,揭开算法的神秘面纱。在节目中,「老蒋巨靠谱」从创作者的视角分析, 流量的背后是共情 ;「三一博士」认为 算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董晨宇则提供了更多学术视角,提到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在学术上被证伪了, 平台算法也没有能力去「造神」 。以下是他们讨论内容的整理。
01
共鸣、共情是驱动流量的底层逻辑
董晨宇:先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聊起,2024 年你印象最深的网红或者网红事件是什么?
三一博士:李子柒回归,停了三年,一出来之后单日涨粉 1000 多万,播放量好几个亿,外网的话也特别火。
老蒋巨靠谱:李子柒是个特殊的案例,如果看流量生态,总有一些最火的、现象级的网红,反而跳出流量的规律,它跳出了职业网红的流量规则,它才可能成为这样一个现象级的 IP。
三一博士: 李子柒确实不遵守流量规则 ,因为她和其他人不一样,她在退隐之前就已经是「中文互联网第一 IP」,她在中文互联网和外网都没有人比得上她。还有一点就是李子柒回来的姿态,她拿回来的第一期内容,你会觉得还是当年那个仙气飘飘的感觉,这个也很重要,跟之前的无缝对接过来了。
董晨宇:我补充一个案例,发型师晓华,有人说看不懂她为什么走红。
三一博士:我小时候理发的人,其实就是像晓华这样的人。晓华营造了一个构像,像一个符号一样,很大程度上让人返回原来的生活。尤其现在的大家都很忙,每天节奏跟以前成长的环境完全不一样,所以你会觉得突然一下子穿越回去了,会有一种很强的共情。 共情永远是驱动流量的底层逻辑。
老蒋巨靠谱:我觉得流量世界里有两种力量一直都存在,一种就是让我们共鸣、共情的力量。另一种力量是呈现我们未曾接触甚至想象过的生活的力量。其实早期的网红带我们看的都是我们没有想象过的生活,而晓华这种是深植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些非常真实的部分。她用另外一种东西把它勾出来了,她是真实生活的一种侧面,是凭借这种一种非常真诚、非常真实的东西打动我们。
董晨宇:有另外一个说法,说网红其实是被选中的那个人,在各位看来,他们是被社会情绪选中的吗?还是他们是被其他的力量选中的?
三一博士:其实我认为 晓华这种相当于艺术品,像我这种职业化创作者属于工业品, 这两者之间不太一样。有些确实是那种天选之子,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各个方面的资源、元素、情绪都堆到这一块了,就等这么一个人出来。
老蒋巨靠谱:理发师晓华虽然取得了更大的流量意义上成功, 但是普通人没法学。 如果另外一个理发师完全按照晓华的内容和机位开播,完美复制一切,依然没法红。职业化网红的成功是有迹可循,可以复制的。但晓华是反流量逻辑的。
董晨宇:很多人看不懂晓华为什么走红。包括我在内,往往倾向于用网红行业最普遍的职业化方式去看待他们,所以看不懂。但 晓华和郭有才其实并不是在网红经济的标准动作中去成长的,无法单纯用技术视角去衡量。
董晨宇:其实很多创作者都想知道一件事,就是流量来自哪儿?
三一博士: 流量来自于观看。我认为流量来自于多大程度上能引发大家的共情, 所有人拿开手机的那一刻探求的都不是真理,而是共情。 所有事的底层是情绪。
老蒋巨靠谱:我对自己的定位是观点型的博主,所以我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做出差异化内容。假设一个话题流量很大,但是我聊不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我宁愿不做。我也在思考,假设我不顺着共情的市场规律走,我不提供他们想要的情绪的话,那我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可能这才是我真正要思考的。
董晨宇: 流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可能承载了更多社会性的议题或社会性的情绪。 我在创作的时候也有一个感觉,就是流量好的视频未必是我拍的最好的,而是我切中了某一个情绪。再往前推一步,我觉得流量其实是中国社会情绪的一个调色盘。
02
「平台造神」夸大了算法的作用
董晨宇:各位怎么理解 MCN 机构呢?
老蒋巨靠谱:对于跟着规则走的创作者来说,他们可能需要 MCN。因为 MCN 是中介角色,对接了博主和商业世界。而且 MCN 是摸透了某些流量规则的,比如几点发视频,视频拍多长。我觉得这些操作没什么用,顶多会让我的流量增加 20%,但我又不是每天做 5 条内容。我一年才产出 30 个视频,「AB 测」都测试不过来,所以 我宁愿去抓更准的用户需求,去做差异化的内容。
董晨宇:我接触了很多创作者,我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感觉是, 越成熟的创作者越不在乎算法。 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标账号在做什么?他们怎么转型的?他们更在乎的是:我这期评论有哪些在夸我,哪些对我不满意?我的评论数、转发量是高了还是低了?他们会及时做复盘,这些内容侧的,还有这种生态侧的,其实都比技术侧要重要。
三一博士:对, 算法是服务于内容的,不能本末倒置。 如果算法有一天不能服务内容的话,那要调整的就是算法。平台搭好台子,在这个基础之上, 只要创作者能够产出打动人的内容,它自然会有流量。
董晨宇:你觉得平台有可能去造就「神一样的人物」吗?比如说我听过很多的传言,说「郭有才」是平台造出来的,「发型师晓华」是平台造出来的,你们觉得这个有可能吗?
老蒋巨靠谱:创作者是被筛选出来的,根本不是被培养出来的。如果平台运营说就是他了,这个月让他火, 这其实很「反效率」,不是效率最大化的方式, 不一定是对平台好的东西。
董晨宇:你会发现这些走红的素人是平台不可控的。就算平台有能力捧红,但捧红之后,他可能是福,也可能是个祸。我打一个比方,对平台来说, 所有账号就像是气球, 有的会升快一点,有的会升慢一点。平台除了技术一端,它还会有人工的运营端,运营负责做什么呢?负责举把枪,把坏内容打下来,另外一只手得举个打气筒子,比如说有账号是做三农的,非常正面,又受欢迎,平台可以锦上添花。我觉得站在地上,从原点开始给账号打气儿,这事儿吃力不讨好,这应该不是事情的真相。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想把气球打到天花板上,就是平台过分依靠一个网红,这个网红可能会反向牵制平台,会让平台的发展受到限制。
03
传播学研究发现信息茧房
与算法没有直接关联
董晨宇:算法让内容分发方式变了,从编辑推荐到算法推荐,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三一博士:这两年有一个说法,就是大家都被算法「框死了」。我个人不是很认同这个说法。如果说,今天大家被算法框死了。回到 20 年前,大家是不是就被编辑框死了呢?原来我们看杂志的时候,同样一本杂志有讲旅游的,有讲美食的,有讲娱乐八卦的,你自己也会筛选的。你不喜欢的东西,你也不看它,那不也是信息茧房嘛? 其实我觉得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算法头上,不是很公平。
三一博士:除了算法以外,平台还有一个功能叫搜索。如果你真的想试点别的东西的时候,你可以主动去搜。在搜索过程中,我相当于拓大了自己的边界,算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不断地去迭代。
董晨宇:我们不是一直说大家只爱看自己爱看的东西。我还看过一篇论文说,事情不是这样的, 人们其实特别喜欢看自己不同意的东西,因为这要为他们的反驳提供素材,这也是一种情绪价值。
董晨宇: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公众如何看待这事儿?
三一博士:其实我觉得从传播的角度上来说,「阴谋论」永远是有市场的。
老蒋巨靠谱:在我看来,公众会有强烈「了解世界运行背后黑幕」的意愿,这是一种非常强的知识原动力。另外对于一个复杂生态,绝大多数人会进行简单归因。因为想把复杂的原因弄懂太费劲了,你把一个复杂系统的各个环节、各个零件都弄明白,而且得不出一个让你爽的结论,最后发现大家都有责任,那坏蛋到底是谁呢?要么是一个人,要么是一个词。 算法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背锅」的词, 而且它还是一种新技术,作为一个新技术出现时,大家总是对它抱有怀疑的。
董晨宇:我可以补充一个传播学的视角,在人类历史上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几乎没有不被骂的。最夸张的是中世纪英国教会说「自行车毁了青年一代」。为什么?因为青年人有了自行车,周末就不去教堂了,去郊游了。 算法不是万能的, 算法也不是完美的。任何一个技术,最开始都免不了被大家所广泛的讨论,但讨论能够促进算法继续向善,让技术为社会服务。
三一博士:其实技术永远都是工具,大家经常会把工具的问题,一定要归因到技术本身是好是坏。
董晨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 绝大部分研究者其实是证伪了「信息茧房」概念,就是信息茧房和算法之间并没有非常直接明确的联系, 但这个事在公众心中仍然解不开这疙瘩。
三一博士: 其实不管有没有算法,茧房都是必然存在的, 即使你能平等的获取各个领域的信息,个人也是有偏好的,就像原来咱们看电视一样,比如有人喜欢体育,看到戏曲频道就是会快速换台。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个东西很难归因,但是在今天的话就是有背锅的,算法就很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04
算法机制拓展知识边界,
促进教育普惠
董晨宇:我还有一个问题,对于二位来讲,算法给你们带来过哪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老蒋巨靠谱:抖音经常给我推「某个城市+摸底」,就是这么一个标题。我很喜欢看这类内容,比如诸暨是最大的袜子产地,江西的某一个县城是全球最大的某某品类生产基地。这种东西带给我的惊喜,让我了解到之前不知道的信息,而且它又是跟我高度相关的,就是在咱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
董晨宇:我也是通过短视频才知道一个事,河南桑坡是中国最大的雪地靴生产地。 如果不是短视频,我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
三一博士:我之前看到有一个小伙「湖远行」,骑自行车周游全世界,那小伙岁数不大,骑自行车全世界跑。他沿路会遇到其他骑行的人,他们可能换个面包吃,或者你的车爆胎了,我带你走一段。可能我一辈子永远不会经历这样的事, 但是通过算法推荐,我见到了一个完全没见过的世界, 一种完全没见过的生活方式,这让我觉得还是挺惊喜的。
董晨宇:我补充一个觉得特逗的事。我是当老师的,我特别在意乎教育方面的内容。有一天,我在抖音上刷到了清华大学的课程直播,我天天干这工作,其实我不想看,但是真正把我留住的是那个留言,因为一堆人在底下喊:「妈妈我上清华了」。如果严肃地说这个事,其实代表着一种教育的民主化。有人在一线城市,有人在乡村,但是通过互联网, 通过平台的算法 ,每个人都有可能去接受中国最好的教育,我觉得它至少给我们燃起了一个希望, 成为了教育普惠的一个起点。
董晨宇:我们聊了这么久,流量是怎么来的,创作者是怎么工作的,一直聊到了更社会化的问题,算法和社会之间复杂的交叉关系。这期视频并不想给大家留一个确定的答案。 当我们理解一个新技术,理解一个新行业时, 应该保留更多可能性和开放性,去思考不同的侧面。 只有这样,一个新职业的发展才能更快速,新技术与社会的交融才能更加顺畅,我想我们的交流也是一个起点,相信在未来我们能见证算法、平台、内容等这一系列的东西,对社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