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南非驻华大使:我想将中国的两样东西带给南非人民
传苹果、英伟达将投资 OpenAI;特斯拉或出「中国特供」7 座 Model Y;中秋、国庆调休太难,AI 都算不明白
曝苹果、英伟达正洽谈投资 OpenAI, ChatGPT AI 聊天机器人全球周活跃用户数量破 2 亿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两大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和英伟达均有意投资人工智能(AI)研究公司 OpenAI。
周三有消息称,OpenAI 正在洽谈新一轮融资,计划以超过 1000 亿美元的估值筹集数十亿美元资金,风投公司兴盛资本(Thrive Capital)将领投此轮融资,投资达到 10 亿美元。此外,作为 OpenAI 最大股东,微软也将参与这轮融资。
知情人士称,苹果正就投资 OpenAI 进行谈判,英伟达也已讨论过加入对 OpenAI 的最新融资。据悉,英伟达商谈在 OpenAI 新一轮融资中投入 1 亿美元。
此外,科技媒体 Axios 报道称 OpenAI 的 AI 聊天机器人目前周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2 亿,短短 1 年时间实现翻倍。OpenAI 还表示在全球财富 500 强企业中,92% 正在使用其产品;自 7 月份发布 GPT-4o mini 以来,其自动 API 的使用量已翻了一番。(来源:IT 之家)
黄仁勋预言步入现实,谷歌展示实时游戏生成 AI 模型 GameNGen
本周来自谷歌公司和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名为《Diffusion 模型是实时游戏引擎》的论文,介绍了计算机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神经网络模型支持的游戏引擎 GameNGen。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GameNGen 是游戏引擎新范式的部分概念验证——游戏将会变成神经模型的权重,而不是代码行。」GameNGen 模型可以做到:使用 AI 生成模型,根据玩家的动作和反应,实时演算和生成游戏画面。
英伟达高级研究经理&具身智能集团主管 Jim Fan 博士在社交媒体上评论称,GameNGen 更像是一个神经辐射场(NeRF),而不是一个视频生成模型。神经辐射场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场景的图像,从而生成场景的 3D 展示。但这也意味着模型不具备泛化能力,无法「想象」新的场景。这也是 GameNGen 与 Sora 的不同点:它无法生成新的场景或交互机制。
由 AI 渲染来进行实时游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想法。在今年 3 月发布最新一代 Blackwell 架构芯片时,英伟达 CEO 黄仁勋就曾预言,大概在 5-10 年内就能看到完全由 AI 生成的游戏。(来源:财联社)
消息称特斯拉计划明年交付两款 Model Y 车型,包括 7 座版
8 月 29 日消息,据「晚点 LatePost」消息,特斯拉计划明年交付两款改款 Model Y。其中,内部代号为「Juniper」的 5 座版焕新 Model Y 预计一季度交付;另一款是 7 座版 Model Y,预计四季度交付。
报道称,焕新版 Model Y 改动幅度预计与 Model 3 焕新版改款时类似,整体的车辆外观、尺寸会微调,内饰、自动驾驶硬件、电池包容量也都会调整。7 座版 Model Y 会基于焕新版 Model Y 调整,目前没有配置明细。
针对「特斯拉计划在今年 10 月于中国及欧洲市场推出中国生产的七座版 Model Y,目前上海超级工厂已经开始生产这一车型」的传闻,特斯拉中国今天下午回应称,国内目前没有推出相关车型的计划。同时,上海超级工厂已生产七座版 Model Y 是「假消息」。(来源:IT 之家)
长城汽车 2024 上半年营收 914.29 亿元、同比增长 30.6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419.99%
8 月 29 日消息,长城汽车发布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 6 个月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长城汽车营收 914.29 亿元,同比增长 30.6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70.79 亿元,同比增长 419.99%;基本每股收益 0.83 元。报告显示,2024 年上半年长城汽车集团累计销售 554,856 辆,同比增长 6.95%。海外销售 199,847 辆,同比增长 62.09%。
长城汽车集团旗下拥有哈弗、魏牌、欧拉、长城皮卡和坦克五大品牌,产品主要涵盖 SUV、轿车、皮卡、MPV 四大品类,动力包括传统动力和插电式混动、纯电、氢能等新能源动力。
各品牌表现如下:
- 魏牌新能源 1-6 月累计销售 20,188 辆,同比增长 43.54%。
- 坦克品牌 1-6 月累计销售 115,710 辆,同比增长 97.66%。
- 哈弗品牌 1-6 月销售 297,284 辆,同比增长 0.17%,全球累计销量已超 900 万辆。
- 欧拉品牌 1-6 月累计销售 31,247 辆。
- 长城皮卡 1-6 月累计销售 90,038 辆。其中,海外累计销售 23,624 辆,同比增长 14.10%。(来源:IT 之家)
马斯克脑机公司 Neuralink 首位患者重获新生:正在学习法语和日语,希望能重返大学
8 月 29 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的首位患者 Noland Arbaugh 表示,在植入 Neuralink 的脑机芯片数月后,他的生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希望将来能重返大学。
Arbaugh 称,从周一到周五,他每天花大约四个小时与 Neuralink 的工作人员会面,测试植入物。在空闲时间,他使用该设备阅读、研究《圣经》,并学习新语言。
Arbaugh 在 2016 年的一次奇怪的潜水事故中从肩膀以下瘫痪,于今年 1 月接受了 Neuralink 的大脑植入。Arbaugh 的手术最初是成功的,但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该设备的 64 根连线(比头发还细)中有几根出现了故障。但如今,Neuralink 已经修复了这些问题。
随着该设备的功能已经完全恢复,Arbaugh 表示他渴望回到大学,要么完成学位,要么转而学习神经科学,因为他此时可能对该领域有了一些见解。(来源:新浪科技)
极越 CEO 夏一平:投入几十亿的智驾,都是马路杀手
8月28日,极越汽车举办了极越端到端 AI 智驾发布会,发布了全新 V2.0 版本软件,并将在极越 07 上首发搭载。极越也成为了首个应用 L4 级自动驾驶大模型百度 Apollo ADFM 的智能汽车品牌。会上,极越 CEO 夏一平表示,百度在 AI 和自动驾驶领域上的研发超过十年,投入超过 1500 亿元,极越将推动全民高阶智驾普及。
同时,夏一平直言,没有 500 亿做不好智驾,只花几十亿做出的智驾都是「马路杀手」。此前夏一平就曾表示,高阶智驾为什么其它公司或车企搞不定,原因就是投入太大了。
比如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所需要的 H100 算力卡一张就是几十万,特斯拉光买十万张卡就花了几百亿人民币,而百度和特斯拉一样,不光买卡花了几百亿,加上训练模型更是砸了上千亿,才实现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上路。
夏一平称,他认为全球自动驾驶最终只剩下特斯拉、百度和华为三家,因为谁掌握了模型和算力,谁就掌握了自动驾驶的话语权。(来源:快科技)
大疆新品发布会官宣 9 月 5 日举行,预计为 NEO 无人机
8 月 29 日消息,大疆晚间宣布将于北京时间 9 月 5 日 21:00 举办发布会,宣传语为「小出天际」,海报中出现了「NEO」字样,预计为新品无人机。
大疆 NEO 无人机此前已经多次曝光,意大利 YouTube 频道 enontheroad 此前还发布视频,分享了新品的开箱和初步上手体验。
主要信息如下:
- 重量:135 克
- 用于灵活飞行许可的 C0 级标识
- 1/2 英寸摄像头传感器(与老款大疆 Air 2 相似)
- 可通过板载按钮访问自动拍摄模式
- 兼容大疆 RC 控制器和 Goggles 3 眼镜
- 23GB 内置存储空间,而非 SD 卡插槽
- 可拆卸螺旋桨护罩
- 预计飞行时间足以满足典型使用要求
- 兼容 DJI Fly 应用程序(来源:IT 之家)
雷鸟 XR 与博士眼镜成立合资公司,首款 AI 眼镜年底发布
8 月 29 日消息,AR 眼镜公司雷鸟创新官方微博「雷鸟 XR」今日宣布,该公司与国内眼镜零售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博士眼镜合作,正式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这将是业内首个科技企业与专业眼镜验配终端联合投资的公司。
双方将共同开展新一代 AI 眼镜的研发设计、销售、营销与服务等工作,首款 AI 眼镜预计于年底与大家见面。
雷鸟此前已推出多款 AR 眼镜产品,主打便携式巨幕观看等使用场景。而博士眼镜于 1993 年成立,是国内一家眼镜零售的连锁经营企业。
雷鸟 Air 2s 智能眼镜
博士眼镜还曾与星纪魅族达成合作,今年 4 月,星纪魅族集团宣布 MYVU AR 智能眼镜正式进驻博士眼镜全国线下门店。MYVU 还通过博士眼镜线下门店的配镜服务,为近视用户提供多种近视镜片选择。(来源:IT 之家)
上 6 休 3 上 3 休 2……这烧脑的调休安排,国内外 AI 都算不明白,集体大「翻车」!…
这两天,关于今年中秋国庆的调休安排频繁登上热搜:「上 6 休 3 上 3 休 2 上 5 休 1 上 2 休 7 再上 5 休 1」。
对此,广大网友集体被搞懵:「太复杂了,根本算不明白」,那看看 AI 能不能算明白这次「烧脑」的调休安排。
提示词统一为:我们即将迎来中秋节和国庆节,以下是从 2024 年 9 月 9 日(周一)到 10 月 13 日的放假调休安排:上 6 休 3 上 3 休 2 上 5 休 1 上 2 休 7 再上 5 休 1。请你告诉我,扣除本就应该休息的周末(周六和周日),我因为放假多休息了几天?
正确答案为:4 天。
国外 AI 大模型:唯独 Claude 回答正确,Gemini 给放了 20 天假,ChatGPT(GPT-4o)给的答案是 6 天,
国产 AI 大模型:通义千问、智谱清言回答正确,但还出现了负数答案。文心一言、豆包、天工:7 天;腾讯元宝:14 天;Kimi :23 天;360 智脑给出的答案是负数,并进一步解释道「实际上你在这段时间内工作的时间比原本应该有的周末还要多 7 天」。
从以上国内外大模型的测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 AI 技术正迅速发展并深入各个领域,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面表现出色,但看来多数大模型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还有待加强。(来源:CSDN)
特斯拉 Model 2,让小鹏造出来了,只要12万
2020年9月,马斯克曾透露特斯拉计划推出一款售价仅2.5万美元的新车(俗称 Model 2),并计划在三年内发布。然而,这一计划多次被推迟。
如今,特斯拉的野心,被小鹏汽车抢先一步实现。
8月27日,小鹏正式推出了MONA M03,售价仅为11.98万元到15.58万元。这是小鹏MONA系列的首款车型,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智能化配置带到了15万元级别的车型中。此前,汽车智能化大多出现在20万元以上的车型上。
市场,给予了小鹏积极的回应。
数据显示,小鹏MONA M03上市后,仅用52分钟订单量便突破了1万台。
在过去10年中,小鹏经历了高峰,也走过绝望之谷,但现在站在开悟之坡上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今年也是小鹏汽车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现场回顾了十年的发展历程,他形象地比喻这十年为「在血海中游泳」,并坚定地表示,相信小鹏终将「游到海水变蓝」。
那么,是什么让小鹏MONA M03如此吸引用户?它对小鹏未来十年的发展又有何重要意义?
MONA M03,想做「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车」
早在2021年,何小鹏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曾表示,15万元以内很难造出优秀的智能电动汽车,因为当时智能化的成本过于高昂。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如今小鹏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限,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小鹏MONA M03最令人期待和兴奋的,莫过于小鹏擅长的智能体验。
小鹏MONA M03将智能化带到10-15万细分市场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在智能座舱方面,MONA M03聚焦于三个最常用的功能——语音、音乐和导航。该车型配备了一块15.6英寸的中控大屏,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和16GB内存,性能不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ONA M03标配了同级少见的四音区语音助手,能够主动识别发出指令的乘客位置,并提供个性化的回应。
在音响系统方面,M03更是搭载了定制的18扬声器音响系统,支持7.1.4全景声场,配备顶置天空声道,带来沉浸式的听觉体验。此外,小鹏还专门为车机大屏开发了精致的沉浸式导航软件——音乐氛围地图。歌词会随着音乐节奏出现在屏幕上,桌面底部也会随着音乐产生波形律动,为用户提供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MONA M03的智能驾驶在细分市场属于降维打击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其领先优势。M03配置了同级少有的16GB大内存以及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算法,支持倒车入库、侧方停车和LCC辅助驾驶等一系列智能辅助功能。
从具体功能来看,售价11.98万元和12.98万元的版本,配备了自动泊车功能,覆盖了几乎所有高频车位,泊车成功率超过95%。这些版本支持断头位自动泊车、带限位杆的反向侧方位自动泊车,以及ACC、LCC等基础智能驾驶功能。
相比之下,售价15.58万元的Max版本更为突出,搭载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Max版提供了「门到门」体验,具备不限城市、不限路线、不限路况的「三不限」能力,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卓越驾驶体验。
据悉,最初的产品规划中并未考虑加入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然而,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何小鹏宣布将P7+上的视觉方案应用到MONA M03上。
在这背后,是小鹏纯视觉和端到端技术的强大支撑。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表示,他们致力于以用户能够负担的价格,提供最智能、从门到门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端到端技术带来了智能化研发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革。在传统规则时代,智能驾驶系统的改进往往是通过逐个解决问题实现的,比如提升感知模型的精度或为特定场景设计算法。
然而,今天的用户期望的是全国范围内无缝运行、不断优化的高阶智能驾驶体验,这对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端到端技术延长了整个研发链条。为此,小鹏每年投入35亿元用于AI研发,不仅在算力建设上持续加码,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数据的积累来支持这一转变。
目前,小鹏在端到端技术已经初见成效。据官方介绍,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使得小鹏MONA M03的操作流畅度提升了20%以上,尤其是在处理窄路、掉头、环岛等复杂场景时,能力显著增强。
下一个10年,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
在发布会的开场,何小鹏回顾了小鹏汽车过去十年的重要瞬间:2018年,G3正式上市;2019年,经历了行业最为艰难的时期;2020年,P7的推出助力小鹏汽车成为新势力冠军,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然而,2022年G9的上市事件标志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尽管G9经过多轮预热,上市时却遭遇了负面反馈。问题在于G9的配置版本过多且混乱,八个不同的配置在价格上也缺乏竞争力。
面对挑战,何小鹏迅速行动。在48小时内,他推出了全新的配置表,将与「智能」相关的两个关键功能设为所有车型的标配,并在不增加价格的情况下给予用户更多优惠。这一举动在汽车行业中独树一帜,但也让小鹏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些经历使何小鹏深刻认识到两个问题:首先,小鹏过去过于追求技术和用户体验的极致,忽视了商业平衡的重要性;其次,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组织的问题。尽管小鹏已是一家上市公司,每年有着庞大的交付量和营收,但内部组织问题依然严重。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斗争,何小鹏最终决定掀起一场彻底的变革,开始「重新创始」小鹏汽车的组织,并在商业化上发力。这也标志着小鹏最近两年大调整的开始。何小鹏表示:「过去两年,小鹏经历了从1到2的重建,重塑了我们的体系,补齐了短板,忍耐了寂寞和嘲笑。」
对于小鹏的组织变革,外界感知最深的是多位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和高层人员相继离职。与此同时,何小鹏投入大量时间挖掘新骨干力量,并引入了新的核心团队,重构了组织的骨干体系。他在2023年新款G9发布会上提到,原财报中的12位核心高管中仅剩2位。
MONA M03 的上市,让比亚迪等玩家感受到了压力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的10周年既是回顾和反思的时刻,也是面向未来的起点。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做出了三大「预判」:
- 未来10年,中国主流汽车品牌将减少到7家;
- 未来10年,年销100万台 AI 汽车将成为决赛入场券;
- 未来10年,小鹏汽车一半的销量将来自海外市场。
此外,小鹏汽车宣布,未来10年将致力于成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
小鹏未来10年的AI战略,将围绕机器人、汽车、飞行汽车、芯片和大模型展开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在MONA M03发布会上,何小鹏首次披露了小鹏汽车的AI战略。他表示,「在接下来的10年中,我们将以AI汽车为核心,涵盖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同时,我们将芯片和大模型纳入闭环系统,只有全域全栈自研才能实现数据闭环。」
同时,何小鹏还透露了自研「图灵芯片」的进展。这款芯片已于8月23日成功流片,配备40核处理器,最高支持运行30B的大模型参数,未来将应用于AI汽车、飞行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这款定制化芯片专为AI和智能驾驶定制,与通用芯片有所不同。
至于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大模型,小鹏计划分四步推进:第一步,现阶段的轻地图方案已经实现了「全国都好开」;第二步,2024年Q4,采用轻雷达+轻地图方案,实现门对门的智能驾驶体验;第三步,2025年中到下半年,推出类L3智能驾驶方案,百公里接管次数小于1次;第四步,2026年,实现部分低速场景下的无人驾驶。
此外,在今年接下来的1024活动中,小鹏将推出第二代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配备超精细的手臂,拥有超过60个关节,能够通过AI技术进行动态组合,并搭载端到端的大模型。
过去的10年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通过电动化掀起了对燃油车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在10-15万元的市场区间。如今,随着小鹏MONA M03的推出,智能化成为新的战场。这款车不仅仅是10岁的小鹏汽车为未来10年迈出的第一步,更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回归——回归造车的本质。
何小鹏认为,真正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的极致,更在于全方位提升产品的综合能力,逐一补齐短板。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长板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MONA M03的推出,正是小鹏汽车在反思与蜕变后的结晶,它不仅代表了对过去的总结,更预示着未来的全新布局。
AI 生产力工具竞速,进入产品力比拼阶段
作者 | Li Yuan
编辑 | 郑玄
AI 狂飙已经进入了 2024 年。
不同于 2023 年,用户对每个场景的 AI 产品都眼前一亮,具有新鲜感。进入 2024 年后,AI 产品在哪些场景切实可用,已经逐渐浮现。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AI 搜索、AI 文档视频总结、AI 生成 PPT 等成为高频使用的 AI 能力。而 AI 文生图、AI 情感陪伴等则成为较多使用的娱乐功能。
随着使用 AI 成为常态,AI 产品进入比拼产品力的新阶段。在办公、学习等场景中,用户使用的产品会逐渐收缩至几个以内。而决定性因素,或许将不再是大模型参数,而是谁的产品用着最方便,体验最好,用户就会选谁。
如何在用户需要的场景中,做出最好的交付?
夸克近期推出了 PC 端,通过「系统级全场景 AI」能力,以快捷键、截屏、划线等方式缩短了交付路径,或许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从智能搜索走向 AI 生产力工具
去年 11 月发布了千亿级参数的自研夸克大模型后,夸克一直在使用 AI 能力创新产品体验。
7 月中旬夸克 App 升级「超级搜索框」,2 天前夸克又发布全新 PC 端,基于大模型能力增强,能够给用户提供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的 AI 搜索等服务。
电脑是办公、学习场景中,最关键的工具之一。
夸克通过 AI 搜索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很明显,此次推出 PC 端,夸克将 AI 能力融入用户需求最多的场景中:AI 搜索、AI 写作创作、AI PPT 、AI 文件文件总结,用一个夸克在多端的不同场景中,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笔者在 Mac 平台上尝试了夸克 PC 端。进入夸克,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左上角集成了三个标签页。其一是首页(AI 搜索),其二则是工具,其三则是网盘。
夸克将许多年轻用户最常用的功能,都集成到了 PC 端中,大屏的体验势必优于移动端。
比如夸克最擅长的 AI 搜索。大屏环境不仅让长篇回答的阅读更为流畅,还使搜索结果变得更加丰富。
笔者亲身体验了「西瓜怎么挑」这一搜索。夸克不仅响应迅速,还提供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解答,包括判断西瓜成熟度的图示说明。呈现方式让信息获取变得直观而高效。
笔者还试用了夸克的 AI 写作功能。
和通用型助手不同的是,夸克的写作功能,提前为用户针对性地优化好了多个体裁,都是用户最常使用的——实习报告、开题报告、调查问卷、思想汇报。
用户可以自定义主题和字数。笔者尝试写了一个研究用户如何使用 AI 的调查问卷,16 个问题不到半分钟生成出来了,有选择题有开放题,且生成完成后还能做针对性的调整,令人惊喜。
AI 生产力工具获得用户认可
进入 2024 年,用户对 AI 的需求已经明显走向两类。从七麦数据发布的《2024 年第二季度 iOS 实力 AI 产品排行榜》就能看出一丝端倪。
用户需求中,一类更偏向于 AI 生产力工具,最常用的功能包括 AI 搜索、AI 文档总结、AI 生成 PPT 等。这样的需求分散在多个 App 中,既包括夸克、豆包这样偏综合的 AI 应用,也包括 WPS、钉钉这样的场景性应用。
而另一类则是更偏向 AIGC 支持的娱乐向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提供虚拟陪伴的星野,和曾经靠粘土滤镜出圈的 Remini。
不过,用户对于 AI 生产力工具的需求显然更多,受众范围也更加广泛。前十五名的 AI 应用中,此类产品最多。
这与目前 AI 验证过的能力有关。从去年开始,AI 生产力工具已经浮出水面。
在获取信息方面,AI 搜索已经能够成为很好的辅助。微软、Google、Perplexity 等公司纷纷在搜索中加入 AI 辅助,不少人也开始习惯和 AI 助手聊天来获取信息。
而文件总结、翻译、邮件撰写、PPT 生成等功能,也已经进入从学生到打工人的工作流中,产生了明确的效率提升的效果。
七麦数据发布的榜单中,占据榜单前五名的,绝大部分都能提升用户工作、学习的效率的综合应用。
如何在这么多效率工具中脱颖而出?
从目前来看,关键点在于对于用户的需求,有更细腻的洞察。
例如此次在榜单上登顶的夸克,其登顶的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对于年轻用户群体的需求。
夸克用户中,50% 以上都是 25 岁以下年轻用户。今年 6 月高考季,针对高考填报志愿的痛点,夸克率先推出了高考 AI 搜索,考生、家长可以用更加自然的语言,询问各类与高考志愿相关的问题并得到精准回答。
这一基于用户洞察的产品设计,直接将夸克带入了 AI 应用榜的榜首。七麦数据显示,在 6 月高考季,「夸克高考」AI 搜索的使用量超过 1 亿次。
在新推出的夸克 PC 端中,也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除了专门上架了 AI 简历这样的年轻用户十分需要的效率工具,夸克还将更多的用户洞察,融入到产品细节的点滴中。
像此次夸克推出的截屏搜索功能,就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文档、网页场景中,通过截屏搜索,用户可以利用夸克已经建立好的题库搜题,或直接进行 AI 搜索。
用户到底需要几个助手?
在夸克推出的在众多新功能中,笔者认为快捷键,或是夸克的一个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只要安装夸克 PC 端,在 Windows 电脑按下 Alt+Space 或苹果电脑的 Option+Space,可以在任何界面,调起夸克的 AI 回答、AI 写作、翻译、AI 文件总结等功能。
AI 生产力工具落地初期,不少公司选择使用浏览器插件的方式来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笔者就曾经使用过多个类似的工具,有的用来总结网页,有的用来翻译,而有的用来生成文字。在 AI 功能出现的早期,每个功能都能让用户惊叹的时候,浏览器插件尝试成本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快捷键,夸克 PC 端能够将自己的 AI 功能扩展到超越浏览器的更多场景中,在这些场景中,都能成为用户使用 AI 的最短路径,完成更简单的交付,更好的交付。
效率类场景,作为 AI 应用最成熟,也是最为广泛接受的功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厂商看到。从协同工具到办公软件,再到文档工具,各类应用都在积极整合 AI 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
但从用户的角度看,同一个场景下,用户的需求最终是固定的。在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中,用户使用一定会向产品体验更好,交付路径更短的产品集中。
正如移动互联网曾经展示过的一样,初期用户们都喜欢下载多个 App 尝鲜,但进入移动互联网后期,人们的使用习惯逐渐固定在几个超级 App 中一样。当移动互联网的新鲜感褪去,用户更愿意在一个熟悉的 App,如微信中,完成绝大部分的操作。微信更让人熟悉,更顺手,离用户更近。
AI 时代,这种趋势也已开始显现。
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和同质化,单纯依靠技术优势已经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比拼的是谁整体的产品更完整,体验更丝滑,对用户需求的洞察更细腻,谁更能在出现在用户手边。
在 AI 生产力工具竞争加速的时代,AI 产品进入了产品力比拼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