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快讯:据叙利亚通讯社23日报道,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当日颁布法令,授权穆罕默德·加齐·贾拉利组建新政府。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投稿、社交、聊天就来51蛙吖蛙元宇宙
新华社快讯:据叙利亚通讯社23日报道,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当日颁布法令,授权穆罕默德·加齐·贾拉利组建新政府。
9月23日晚间,慧博云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慧博云通,301316.SZ)公告,持股6.53%的股东宁波和易通达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及/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0%);股东友财汇赢及其一致行动人杭州钱友、北京友财、翊芃友财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及/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2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5%)。
9月23日晚间,慧博云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慧博云通,301316.SZ)公告,持股6.53%的股东宁波和易通达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及/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0%);股东友财汇赢及其一致行动人杭州钱友、北京友财、翊芃友财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及/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2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5%)。
9月23日,王文涛部长与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和教研部长帕姆兰以视频方式共同宣布,中瑞两国正式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双方同意将共同努力,加紧磋商,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尽早达成高水平升级协定。
王文涛表示,中瑞自贸协定生效10年来,对促进双边贸易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国企业实实在在获益。升级中瑞自贸协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和促进双向投资,推动两国经贸合作提质升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将对外释放两国支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
中国—瑞士自贸协定于2013年7月签署,2014年7月生效实施。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期间,中瑞双方宣布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联合可研。2024年1月,李强总理访问瑞士期间,双方宣布完成联合可研,一致同意尽快正式启动升级谈判。(商务部网站)
9月23日,王文涛部长与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和教研部长帕姆兰以视频方式共同宣布,中瑞两国正式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双方同意将共同努力,加紧磋商,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尽早达成高水平升级协定。
王文涛表示,中瑞自贸协定生效10年来,对促进双边贸易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国企业实实在在获益。升级中瑞自贸协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和促进双向投资,推动两国经贸合作提质升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将对外释放两国支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
中国—瑞士自贸协定于2013年7月签署,2014年7月生效实施。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期间,中瑞双方宣布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联合可研。2024年1月,李强总理访问瑞士期间,双方宣布完成联合可研,一致同意尽快正式启动升级谈判。(商务部网站)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已启动,目前距初试时间已不足百日。近期,多所高校内部召开新一轮考研动员会。有的提出“抓住考研关键节点,提升考研成功率”;有的要求“深入了解每一位考研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还有的表示“要动员全体本科生,把考研作为自身发展提升的重大契机”……
高校重视学生考研工作,鼓励准备考研的本科学子积极备考,提供考研信息和建议,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动员全体本科生考研”之类的提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近年来,一些二三本高校出现了“考研立校”倾向,一味追求学生的考研成功率,甚至将其当作招生卖点、办学特色。如今更是出现了动员全体本科生、考研从新生抓起的现象,这不免令人疑惑:所有本科生都适合考研吗?把考研工作提到如此高度,会不会忽略本科教育?
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扩招研究生,但毕竟名额有限,“全员考研”必然面临的后果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考上。那么,如果他们的本科学习是以考研为主题的,是在刷题、背书中度过的,缺乏本科教育该有的专业素养提升,以及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经历,进而导致就业难,谁为他们负责?
这背后,当然有应对现实就业压力的考量。在很多学校,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算入本科就业率统计的,如此一来,鼓励考研就成为某些高校解决本科生就业的一个途径,但这样做,只是把压力留给了研究生教育。
高校当然应该为考研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考研意愿,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读研,学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把选择权留给他们。
其次,高校也应尊重教育规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以本为本”。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书记校长不是合格的书记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看,近些年学界、业界不乏对“研究生饱和”“研究生学历通胀”的讨论。前不久,兰州大学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的消息引发热议,其实包括清华、北大、浙大等在内的名校,研究生(含博士生)在校数量都超过了本科生。未来,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质量,也成为社会共识。
而从高等教育的递进关系来看,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要环节,只有夯实了本科教育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研究型人才。考研不该“高考化”,有人形容如今一些大学生的状态是“刚下高考火线,又上考研阵地”,这显然不是合理的教育生态。
“全员考研”既不现实,也不科学。高校还是要认识到,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都应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片面追求考研数量,追求“录取即上岸”,可能已经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本着对学生人生负责、对高等教育质量负责的态度,一些高校不妨三思。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已启动,目前距初试时间已不足百日。近期,多所高校内部召开新一轮考研动员会。有的提出“抓住考研关键节点,提升考研成功率”;有的要求“深入了解每一位考研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还有的表示“要动员全体本科生,把考研作为自身发展提升的重大契机”……
高校重视学生考研工作,鼓励准备考研的本科学子积极备考,提供考研信息和建议,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动员全体本科生考研”之类的提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近年来,一些二三本高校出现了“考研立校”倾向,一味追求学生的考研成功率,甚至将其当作招生卖点、办学特色。如今更是出现了动员全体本科生、考研从新生抓起的现象,这不免令人疑惑:所有本科生都适合考研吗?把考研工作提到如此高度,会不会忽略本科教育?
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扩招研究生,但毕竟名额有限,“全员考研”必然面临的后果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考上。那么,如果他们的本科学习是以考研为主题的,是在刷题、背书中度过的,缺乏本科教育该有的专业素养提升,以及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经历,进而导致就业难,谁为他们负责?
这背后,当然有应对现实就业压力的考量。在很多学校,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算入本科就业率统计的,如此一来,鼓励考研就成为某些高校解决本科生就业的一个途径,但这样做,只是把压力留给了研究生教育。
高校当然应该为考研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考研意愿,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读研,学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把选择权留给他们。
其次,高校也应尊重教育规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以本为本”。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书记校长不是合格的书记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看,近些年学界、业界不乏对“研究生饱和”“研究生学历通胀”的讨论。前不久,兰州大学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的消息引发热议,其实包括清华、北大、浙大等在内的名校,研究生(含博士生)在校数量都超过了本科生。未来,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质量,也成为社会共识。
而从高等教育的递进关系来看,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要环节,只有夯实了本科教育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研究型人才。考研不该“高考化”,有人形容如今一些大学生的状态是“刚下高考火线,又上考研阵地”,这显然不是合理的教育生态。
“全员考研”既不现实,也不科学。高校还是要认识到,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都应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片面追求考研数量,追求“录取即上岸”,可能已经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本着对学生人生负责、对高等教育质量负责的态度,一些高校不妨三思。
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600万家。
2024年1至8月,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8月31日,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达到603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5.53%。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企业达到51.53万家,占制造业企业总量的8.55%,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6.35%。
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及产业链成熟度优势明显,制造业企业总量占比最高,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区位优势独特,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幅最大。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国家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
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600万家。
2024年1至8月,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8月31日,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达到603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5.53%。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企业达到51.53万家,占制造业企业总量的8.55%,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6.35%。
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及产业链成熟度优势明显,制造业企业总量占比最高,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区位优势独特,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幅最大。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国家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