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51蛙吖蛙元宇宙电脑版入口
  • 51蛙吖蛙官网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投稿、社交、聊天就来51蛙吖蛙元宇宙

  • 兼职翻译 / 求职
    • 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日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 韩语
    • 小语种
  • 兼职翻译 / 招聘
  • 短视频
  • 即时新闻
  • 生活
  • 亚洲时事
  • 科技
  • 51蛙吖蛙公告
  • 金融
  • 杂谈
  • Toggle search form

分类: 科技

WPeMatico Campaign中添加的类别

5499 元起,华为 Mate70 系列能再掀起华为风暴吗?

11 月 26 日下午,华为再一次宣布「史上最强悍」的 Mate 系列新机来了。

 

站在今天回顾,华为 Mate60 的发布,无疑是 2023 年智能手机市场乃至整个消费电子领域最重大的事件。Mate60 也因此取得了空前意义的成功,让华为 Mate60 系列全系销量超千万台,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旗舰」。

正是因为前代成功到几乎难以逾越,站在 Mate70 即将发布的 2024 年年底,就会有很多人担心 Mate70 能否复刻前代的成功:从截至发布会之前的预购数据来看,目前的 Mate70 系列的全网预购量已经超过 330 万台,这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用户对于这款华为年度旗舰,仍然抱有极高的期待。

在 Mate70 发布会上,余承东也再次喊话,表示 Mate70 系列无论是在影像、性能还是 AI 体验上,都将会是「史上最强」的一代 Mate 手机,同时还放话称:「能超越华为 Mate 的,只有华为 Mate!」

当然,在全行业产品都「果味十足」的时候,余承东也没忘了开场提醒一下大家:

「抄袭没有未来。」

 

01

 

「史上最强悍」的 Mate70

 

在正式介绍 Mate70 之前,余承东还是简单回顾了一些 Mate 系列的历史:余承东表示 Mate70 是全系列第十二代产品,一路上累计了亿万用户的一路陪伴,因此「时刻陪伴你的永远是 Mate,更懂你的永远是 Mate」。

回到本次发布会主角:Mate70 采用 6.7 英寸 OLED 直屏,Pro 与 Pro+ 采用 6.9 英寸 OLED 屏幕,两块屏幕都支持华为高采样率与高频调光,峰值亮度达 2000nit。

除了搭载第二代昆仑玻璃,Mate70 Pro 还全球首发了高亮钛玄武机身,成为首次采用高亮钛金属工艺的智能手机,

据余承东介绍,华为在 Mate70 Pro 上采用 CNC 以及珠宝级抛光工艺,将钛金属打磨出高光质感,同时耐摔能力提升一倍,耐磨能力相比 Mate60 Pro 提升五倍。

在卫星通信技术上,Mate70 系列还全球首发卫星寻呼技术,最大寻呼角度可达 120 度。在这个技术加入后,不仅加快了卫星通信的搜星速度,还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实现搜星成功后,即使将手机放在口袋中也可以继续使用,实现「一次链接,时刻在线」。

Mate70 系列上同时支持了第二代灵犀通信技术,通过首发背部智能多天线设计,提升在复杂环境下的手机信号强度:余承东还特别提到演唱会发图片,以及高铁上使用手机等复杂场景,此外地铁刷视频、地库扫码也能进一步提升用网体验。

提到信号强度,「对得起那四个字!」余承东用这种方式,在发布会现场再次玩了一把「遥遥领先」的梗。

在影像部分,Mate70 首发「红枫原色影像」,通过搭载一颗专用的「红枫原色摄像头」,用于 150 万多光谱通道测量,提升色彩还原准确度,协助主摄、超广角以及长焦镜头捕捉画面中的真实色彩。

这一功能的亮点在人像模式下拍摄的效果最为明显:据余承东介绍,加入「红枫原色影像」的 Mate70 系列在拍摄人像模式下,肤色更自然,信息更加丰富,同时在拍红枫叶等自然色彩中也更加准确。

在介绍 AI 能力时,余承东同时还喊出了「史上最智慧的 Mate」这一口号,同时回顾了华为最早布局 AI 手机、首发手机端首发 NPU AI 端侧算力的历史。

据介绍,搭载 HarmonyOS NEXT 的 Mate70 系列流畅度相比 Mate60 系列提升 36%。整机性能提升 40% 以上。

更让人关注的还有系统中自带的 AI 功能:系统自带相册中增加了能够拍摄连续运动照片的运动轨迹模式,以及拍出运动拖影但主角不变的「主角模式」。

发布会上还提到了隐私检测模式:当手机前置摄像头检测到背后有人在窥探你的手机时,会自动在屏幕上弹出提示告知你。

现场华为还同时公布了其在 AI 技术的战略:分为「软硬端云」四大类:类似通话摘要、实时通话内容翻译,以及通话智能降噪等功能,未来都会陆续登陆更多 HarmonyOS 设备。

华为 Mate70 RS 非凡大师同场发布:这是继今年三折叠 Mate XT 非凡大师之后的第二款非凡大师系列手机;提供皓白以及瑞红、玄黑三款配色,相比标准版采用了更坚固的玄武架构:「玄武钢化昆仑玻璃」采用了双层 OLED 实现高亮高动态显示效果,峰值亮度可达 3500nit。

华为首款蓝宝石智能腕表——华为 Watch 非凡大师版本,六段 18K 金条,黄金旋转表冠以及蓝宝石表圈,同时采用钛合金表带设计。同时也支持鸿蒙智行智慧控车功能,支持靠近解锁以及一键寻车等功能。

配色部分,本次 Mate70 与 Mate70 Pro 都提供了四种配色。

 

02

 

「强的飞起」的华为 Mate X6

在「史上最强」的 Mate70 之后,余承东不给大家反应时间,就端上来了「史上最精致、最可靠的 Mate X」——Mate X6。

Mate X6 采用华为 Mate 系列家族式的星环设计 ID 设计。后盖材质采用了金丝锦纤,让手机在手中会随着,同时抗冲击能力提升五倍。支持 IP68 级防尘防水。

Mate X6 提供金丝银锦,飞天青、寰宇红、羽衣白以及墨韵黑五种配色,

同时,通过与低轨互联网产业合作,发布了 Mate X6 三网卫星典藏版,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天通/低轨卫星互联网三网卫星通信的手机,由于目前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还在测试中,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开启众测。

针对折叠屏的散热以及游戏场景,Mate X6 还首发了分布式玄武架构,将整机的元器件分布针对折叠屏的机身设计重新设计。同时首发全景多窗功能,支持同时运行三个应用,用户可通过滑动在三应用间快速切换,为日常多任务处理提供更多便利。

在介绍 Mate X6 的机身框架设计的同时,余承东再次喊话友商:「靠抄袭是没有未来的」。

最后是售价部分:华为 Mate 70 售价 5499 元起,华为 Mate 70 Pro 售价 6499 元起,华为 Mate 70 Pro+售价 8499 元起,华为 Mate 70 RS 非凡大师售价 11999 元起,Mate X6 典藏版售价 14999 元起,12 月 4 日 10:08 正式开售。

本次发布会中唯一一款手表类产品华为 Watch 非凡大师售价也同场公布:23999 元,即日起开售。

除了两款旗舰新机之外,在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新机是否会出厂预装原生鸿蒙」这件事,余承东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到手即可升级」,针对当前原生鸿蒙生态仍然有部分 App 缺失的情况,会在购买时会给用户提供搭载系统鸿蒙 4.3 以及原生鸿蒙 5.0 两个选择。用户可以按需选择购买版本。

但余承东同时也承诺:明年新发布的所有华为手机与平板,都将搭载原生鸿蒙。

为了激励用户到手升级 HarmonyOS NEXT,华为还同步推出了「鸿蒙有利」计划,为升级 HarmonyOS NEXT 的 Mate70/Mate X6 用户提供 900 元的权益礼包。

 

浏览量: 105

网易云音乐喊话 QQ 音乐:停止剽窃式「创新」; Model Y 年底降价1万元;蔚来发内部信:2026实现盈利|极客早知道

网易云音乐喊话 QQ 音乐:停止剽窃式「创新」

11 月 25 日,网易云音乐官方微博发布一张长图称,「致 QQ 音乐:少一点跟随式『更新』,多一点真正的创新」。文中,网易云音乐呼吁 QQ 音乐,立即停止剽窃式「创新」、借鉴式「创意」、跟随式「更新」。

此外,网易云音乐还在声明指出 QQ 音乐近年来多次被指「模仿」、抄袭网易云音乐的事件。

截至发稿,QQ 音乐方面暂无回应。(来源:网易科技)

据传英伟达 RTX 5090 明年 1 月登场,4K 游戏性能被曝较 4090 提升 50~70%

11 月 25 日,消息源 Moore’s Law is Dead 在最新一期视频中,曝料称英伟达将于 2025 年 1 月下旬发售 GeForce RTX 5080 和 RTX 5090 两款显卡,并暗示 5090 显卡的售价可能低于 1999 美元(当前约 14480 元人民币)。

消息源透露英伟达计划在 CES 大展上宣布 RTX 5080 和 RTX 5090 两块显卡,并会预告 RTX 5070 和 RTX 5070 Ti 两块显卡,可能会在 1 月发布。

此前有消息称,英伟达 RTX 5090 显卡的售价在 1999~2499 美元之间,而最新消息称英伟达 RTX 5090 显卡的定价会低于此前消息,因此可能售价为 1999 美元。(来源:IT之家)

 

谷歌 Play 商店助用户「避坑」:将增加低质量应用警示信息

11 月 25 日,据最新版本的谷歌 Play 商店应用(版本 43.7.19-31)分析,谷歌 Play 商店似乎将主动提醒用户这些低质量应用。这些警告信息会显示在应用详情页,而不是在下载前弹出警告框。具体而言,谷歌 Play 商店将提醒用户以下几点:

1. 与同类应用相比,该应用被卸载的可能性较高。

2. 关于该应用的用户数据有限。

3. 与其他 Google Play 商店上的应用相比,该应用活跃用户较少。

这种保守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因为这些标准并不能准确判断一款应用是否质量很低。小众应用可能因为用户数据有限或活跃用户较少而出现这些问题。另外,一些优秀但功能特定的应用也可能会面临类似情况。(来源:中关村在线)

 

消息称三星正与 OpenAI 洽谈,有望令 Galaxy AI 整合 ChatGPT 服务

11 月 25 日,金融分析师 Dan Nystedt 在 X 平台透露称 OpenAI 正在与三星电子洽谈合作计划,讨论将其 ChatGPT 引入三星 Galaxy AI 的可能性,这种合作模式类似于苹果与 OpenAI 的现有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三星已经在其最新的 Galaxy AI 中集成了谷歌的 Gemini 模型,如果三星决定引入 ChatGPT,这会对谷歌造成较大冲击。

关于三星与 OpenAI 合作的传闻并非首次出现。今年 1 月,有报道称 OpenAI CEO Sam Altman 曾访问韩国与三星和 SK 海力士的高管会面探讨打造 AI 专用芯片的可能性。(来源:IT之家)

 

传 TikTok CEO 向马斯克询问特朗普政策走向

11 月 25 日,据报道称 TikTok 正在征求伊隆·马斯克的见解,以了解美国新政府可能的政策走向。马斯克不仅是 TikTok 在社交媒体领域的竞争对手平台 X 的所有者,还是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亲密顾问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TikTok 首席执行官周受资近期主动联系了马斯克。周受资及 TikTok 母公司字节跳动的高层认为,在 TikTok 因国家安全问题可能面临美国禁令的关键时刻,马斯克或许能够成为与即将上任的新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

周受资与马斯克已有多年的私交。他向这位特斯拉和 X 的掌门人咨询了有关新政府政策以及潜在科技方向的意见。据消息人士称,尽管两人尚未就 TikTok 在美国的运营问题达成具体策略,但周受资已将相关交流情况告知字节跳动高层。字节跳动高管对未来可能的进展持谨慎乐观态度。(来源:网易科技)

特斯拉中国年底降价,Model Y 限时交付尾款优惠 1 万:23.99 万起

11 月 25 日,特斯拉官微宣布上线「限时交付尾款立减」政策,全球销冠车型 Model Y 迎来降价。

据了解,11 月 25 日起至 12 月 31 日前订购并完成交付,Model Y 后轮驱动版及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车型尾款立减 10000 元,售价 23.99 万元起。

另外,购车还可选择 5 年 0 息金融方案,首付 7.99 万元,月供仅需 2667 元起。

特斯拉表示,对于已更新显示成功参加本活动的订单,如未在以上限定期间内完成交付,立减金额及活动条款将随活动结束立即失效,届时订单将自动更新并去除本活动相关内容。 (来源:新浪科技)

 

美团辟谣顾客恶意退款致骑手/商家封号:对此行为零容忍

近日一则苏州多名男子在美团 App 点外卖后,谎称外卖丢失、餐品有异物等理由骗取退款,致十多名骑手、商家被平台封号的聊天记录被广泛转发,引发社会关注。11 月 25 日,美团官方账号「小团有话说」发布声明,对此事进行辟谣。

声明称:经核实,事件过程中,平台没有对任何骑手、商家封号,相关订单在接到骑手商家反馈与核实后,相应退款等成本均已由平台承担。目前相关涉事人员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

美团官方称,在此严正声明,针对恶意索赔、恶意退款这类侵害骑手、商家的黑灰产行为,平台一直坚持「零容忍」,通过技术能力对于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识别和定位,对骗赔账号进行限制,对于骑手反馈的恶意退款等线索第一时间介入核实,切实维护骑手的合法权益。(来源:快科技)

 

消息称百度萝卜快跑拟于香港地区试营运,最快今年年底在机场首阶段测试

11 月 25 日,据香港 TVB 无线新闻报道,百度旗下自动驾驶网约车平台萝卜快跑计划在香港地区试营运,最快今年底前在机场进行首阶段测试。

根据百度最新财报显示,2024 年三季度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订单为 98.8 万单,同比增长 20%;截至 10 月 28 日,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在全国累计提供超 800 万次的乘车服务。

财报还显示,2024 年第三季度,萝卜快跑的全无人驾驶单量占全国总量超过 70%。2024 年 10 月,全无人驾驶单量的比例进一步增加至 80%。目前,第六代无人车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公开道路上提供服务。

另据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11 月 19 日在 2024 中国 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透露,目前,百度第六代无人车 RT6 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前装量产的 L4 级别无人车,成本已经下降到每台 25 万元。截至发稿,百度暂未公开回应这一消息。(来源:财经网)

 

比亚迪申请「比亚迪超充」商标,有望自建超充站

11 月 25 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获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已于 10 月 31 日申请注册 2 枚「比亚迪超充」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建筑修理,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去年 9 月,壳牌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正式宣布开业,由深圳壳牌比亚迪电动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双方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负责双方在中国的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来源:IT之家)

 

蔚来李斌发内部信:明年实现销量翻番,2026 年实现盈利

11 月 25 日消息,在蔚来成立十周年之际,除了感谢用户外,创始人李斌还发出一封内部信,向团队提出了「保持初心、专注行动」的工作要求。

李斌在信中表示,蔚来正处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资格赛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两三年后,只有少数优秀的企业能生存下来。接下来两年是至关重要的两年,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持续提升运营效率,明年实现销量翻番,2026 年实现公司盈利,是不容有失的工作任务。(来源:IT 之家)

比亚迪 2025 年将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

11 月 25 日,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中亚地区总经理曹爽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期间接受 CGTN 采访时表示,2025 年比亚迪计划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将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并延长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来源:财联社)

 

​胡馨心:REDMI K80 Pro 手机向小米 15 看齐,支持 20X 超级长焦、动态照片分享等功能

11 月 25 日,小米官方公布了 REDMI K80 系列手机影像部分的配置信息,新机将内置 Xiaomi AISP 2.0,拥有融合光学大模型 2.0、影调大模型 2.0、色彩大模型 2.0、人像大模型 2.0,支持 150 张全算法高画质快拍。

REDMI 产品经理胡馨心今日发文对 K80 Pro 手机影像配置进行说明,并透露新机将支持 20X 超级长焦、动态照片分享等功能。

  • 小米 15 同系列:光影猎人 800 镜头、大底大光圈、电影级高动态

  • 小米 15 同款:浮动长焦镜头、2.0 大光圈、OIS 光学防抖、10cm 超级特写、4K HDR 视频

  • 小米 15 同款:AISP 2.0 计算摄影大模型

  • 小米 15 同款:150 张全算法高画质快拍、20X 超级长焦、动态照片分享(来源:IT之家)

游戏科学跻身 Steam 总收入榜第十:超越 R 星、2K

11 月 25 日,据数据分析平台 Gamalytic 数据显示,《黑神话:悟空》开发商游戏科学总收入位列 Steam 平台厂商总收入榜第十名。

同时,游戏科学总收入约 10 亿美元,排名超过了 R 星、2K 等。

在上周的第 42 届金摇杆奖颁奖仪式上,《黑神话:悟空》获 2024 金摇杆最佳视觉设计、终极年度游戏两项大奖。(来源:快科技)

浏览量: 58

权威榜单登顶国内第一,阶跃星辰Step-2是如何炼成的

国际权威榜单 LiveBench 官网近日发布了一份最新的模型能力榜单。阶跃星辰自研的万亿参数语言大模型 Step-2 在榜单中位列国产基座大模型第一,成绩逼近 OpenAI 的 o1-mini-2024-09-12,超越 gpt-4o-2024-08-06 、gemini-1.5-pro-002 等国际主流模型,是唯一进入榜单前十名的中国语言大模型,位列全球第五。

虽然大模型的评测榜单已经泛滥,但 LiveBench 却是实打实的大有来头。

LiveBench 是由图灵奖得主、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联合 Abacus.AI、纽约大学等机构推出的大模型测评基准。LiveBench 从包括数学、推理、编程、语言理解、指令遵循和数据分析在内的多个复杂维度对模型进行评估。之所以名字里有个「live」,就是因为这个榜单采用了新颖的数据来源并保持每月更新,这杜绝了大模型通过预训练和微调作弊的可能性。LiveBench 也被行业内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不可玩弄的 LLM 基准测试」,官网上明晃晃地写着「A Challenging,Contamination-Free LLM Benchmark」。

简单来说,经常对着当今由 OpenAI 引领的大模型技术路线一通抨击的杨立昆牵头做了一个对刷榜行为异常警觉的大模型评测基准——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严苛的榜单,Step-2 在其中 IF Average(Instruction Following,指令遵从)一项中拿到了第一。

根据评测基准 LiveBench 的论文中叙述,测评团队在 IF Average 测试中为模型提供了一篇来自《卫报》的文章,要求模型遵循多个随机抽取的指令,同时要求模型完成与文章相关的四个任务之一:释义、简化、故事生成和总结。然后根据任务对指令的遵守情况来评分。评测结果是 Step-2 拿到了 86.57 的平均分,gemini-1.5-flash-002 得到了 84.55,在这两个唯二超过 80 分的模型之后,meta-llama-3.1-70b-instruct-turbo 以 79.08 紧随其后,而以推理能力见长的 o1-preview-2024-09-12 得到了 77.72 分。

从 LiveBench 的测试结果看,目前 Step-2 在指令遵从的能力上力压了当今所有国内外语言大模型。

 

01

强劲的 Step-2 万亿参数模型

 

说 Step-2「异军突起」或许并不准确。

阶跃星辰在今年 3 月发布了 Step-2 语言大模型预览版,是当时国内首个由创业公司发布的万亿参数大模型。此后的几个月内,阶跃星辰快速迭代 Step-2,在 2024 年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对外发布了这款模型的正式版,彼时 Step-2 在数理逻辑、编程、中文知识、英文知识、指令跟随等方面体感已经全面逼近 GPT-4。目前,阶跃星辰 C 端智能助手「跃问」已经接入了 Step-2 语言大模型,在跃问 App 和跃问网页端皆可体验。

但以成长速度来说,Step-2 用四个月追到与 GPT-4 几乎身位平行,又用了 4 个月完成对 Gemini-1.5 和 GPT-o1 部分能力的反超,步子迈的确实很快。

但这也并不让人太过意外,由于特殊的 MoE 架构,Step-2 从最初就被视为极富成长性的「高潜力」基础模型。

在大规模语言模型(LLM)的发展过程中,Mixture of Experts(MoE)架构因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架构通过选择性地激活部分专家网络,在提升模型性能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计算效率。而目前训练 MoE 模型主要存在两种策略:一种是基于已有模型的 upcycle(向上复用)训练,另一种则是从头开始训练。

Upcycle 训练是一种利用现有模型进行训练的方法。它的优势在于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较低,训练效率高。因为可以复用已有的模型参数,训练过程更快。这种方法适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开发和验证模型。然而,upcycle 训练的缺点是模型的性能上限较低。由于基于已有模型的拷贝,专家网络可能会出现同质化问题,即多个专家学习到相似的特征,限制了模型的多样性和最终性能。

相比之下,完全从零构建和训练 MoE 模型,面临着更高的训练难度和更大的资源投入,但同时能够带来更高的模型性能上限。这种方法允许开发者设计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专家网络,使得每个专家网络都能够学习到更加独特和专门化的特征。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对模型架构进行精细的调整和优化。

市面上所谓的 MoE 大部分是前者,而阶跃星辰团队在设计 Step-2 MoE 架构时候选择了后者。

这也意味着 Step-2 每次训练或推理所激活的参数量都超过了市面上的大部分 Dense 模型。也让 Step-2 有了另一个更让外界印象深刻的标签——万亿参数模型。而往往更大参数的语言模型意味着更好的交付效果,特别是在指令遵循、内容创作和语义理解层面。

 

02

跃迁式进化的阶跃星辰

 

阶跃星辰的名字来自于「阶跃函数」。

阶跃函数(Step Function)是一种分段常数函数,其特征是在某些特定点上发生突变,即函数值在这些点上会突然从一个常数值跳跃到另一个常数值。这种函数通常用于描述系统中某种瞬时的变化或状态的切换。

在神经网络中,阶跃函数可以用作激活函数,帮助模型在输入达到某个阈值时激活输出。这种激活过程可以视为一种超线性增长,因为输出在某个点上突然变得显著。

阶跃星辰也带着相似的某种跃迁和超线性的感觉,这家大模型初创公司没有喧闹的天性,每次回到公众的视线内都意味着有了重大的能力提升。

除了语言大模型 Step-2,阶跃星辰也很早就在 Step 系列通用大模型家族中展开了多模态方面的探索。在 2024 年 3 月,阶跃星辰推出了千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的第一个版本 Step-1V,在 7 月的 WAIC 期间,阶跃星辰一口气连发三款 Step 系列通用大模型新品。除了 Step-2 万亿参数语言大模型正式版之外,也包括 Step-1V 的迭代版本 Step-1.5V 多模态理解大模型,以及 Step-1X 图像生成大模型。

半年时间,阶跃星辰从万亿参数的语言大模型出发,迅速完成了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的齐头并进。

在 Step-2 万亿参数大模型的加持下,Step-1.5V 多模态模型在图像感知和理解能力上全面提升,并具备出色的视频理解能力。它能准确地识别视频中的物体、人物和环境,并理解视频的整体氛围与人物情绪。除此之外,Step-1.5V 有着非常可观的推理能力,能根据图像内容进行解答数学题、编写代码、创作诗歌等高级推理任务。基于这款模型,阶跃星辰还在 C 端智能助手「跃问」上线了智能视觉搜索功能「拍照问」,用户可以即拍即问,比如拍美食图计算卡路里、拍场景学习英文单词等等。

如果说 Step-1.5V 的发布,标志了阶跃星辰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图像理解到视频理解的跨模态升级,那么新发布的 Step-1X 图像生成大模型,则代表了阶跃星辰在推动多模态理解和生成一致性的技术路线上也有了重要进展。

Step-1X 采用全链路自研的 DiT(Diffusion Models with transformer)模型架构,支持 600M、2B、8B 三种不同的参数量,能够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并且 Step-1X 具备强大的语义对齐和指令跟随能力,还针对中国元素和文化进行了深度优化,更具中国风格。这也是 Step-1X 区别于其他模型的重要特色。

除了在基座模型层面布局全面、快速迭代之外,阶跃星辰在产品化上步伐同样迅速:智能助手「跃问」和 AI 开放世界平台「冒泡鸭」,是阶跃星辰面向 C 端用户推出的两款产品。

基于 Step 系列通用大模型的强大能力,「跃问」能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图像中的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内容创作、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任务,也能满足人们在生活场景中的各种需求,比如可以拍图介绍文物古迹背后的历史知识、帮忙制订旅游攻略、辅助健康管理等等。

「冒泡鸭」则打造了一个全新的 AI 开放世界。在这里,用户可以探索故事、创作角色,沉浸属于自己的开放世界。

目前 AI 应用普遍面临用户使用门槛偏高的问题,阶跃星辰也在通过一系列产品创新,让 AI 应用获得更多普世化场景,能够真正为每个人解决问题。近期,「跃问」将智能视觉搜索功能「拍照问」接入了 iPhone 16 新发布的相机控制按钮,支持用户一键调用智能问答搜索。是国内首个将大模型能力接入 iPhone 16 的大模型厂商,在多模态能力与硬件的结合上迈出了引人注目的一步。

在阶跃星辰 CEO 姜大昕看来,模型和应用的关系犹如「灵魂与皮囊」,两者的深度绑定才是实现技术极致的关键,应当形成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应用将抽象的模型能力投射进现实,而模型能力最终决定着一切的上限。

近几个月,OpenAI 发布的 o1 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模型此前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的技术方向,也就是强化学习以及强化学习所带来的在推理和规划能力上的突出表现。而在阶跃星辰最初「模拟世界、探索世界和归纳世界」的 AGI 发展路线图中,世界模型和强化学习就在确定要攻克的版图上。

现在大模型技术曲线从陡坡放缓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模型多模态的能力、杀手级 AI 产品的出现,或者对强化学习训练更好地运用,诸多亟待突破的地方,希望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确的落在基础模型的能力上。

Step-2 和整个 Step 系列模型,或许就是那个阶跃星辰撬动世界的支点。

浏览量: 79

贝壳三季度财报:推动生态优化及运营提效,GTV 达 7,368 亿元

11 月 21 日,科技驱动的一站式新居住服务平台贝壳(NYSE:BEKE;HKEX:2423)发布 2024 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得益于积极的业务拓展策略及科学管理举措,贝壳展现出主动的、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报告期内,贝壳实现总交易额(GTV)7,368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 12.5%,净收入为 226 亿元,同比增长 26.8%,净利润达 11.68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 17.82 亿元,超出市场一致预期。
贝壳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彭永东表示:「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各条业务线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在房产交易服务业务上积极开拓,同时坚定打造更和谐的生态,通过『门店积分制』等机制实施,帮助店东获得更好的收益,得到平台的价值回馈。直营业务链家也在健康经营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创新和经纪人职业化。在家装家居和房屋租赁服务上,我们也持续在产品、流程重塑和供应链等方面推进基础能力的建设。同时,我们也振奋地看到,近期中央政府对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积极表述和一系列形成合力的政策支持已初见成效,市场修复正在启动。在改善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将坚定地看长,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组织向上生长,同时保持乐观、坚持和团结,迈向更远的未来。」
贝壳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徐涛表示:「三季度我们持续展现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房产交易服务业务取得了稳健的收入表现,新房业务的货币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积极推进『一体三翼』战略,第三季度家装家居业务、房屋租赁服务、新兴业务及其他的收入占净收入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 38.3%。同时,我们持续回报陪伴公司共同成长的股东,与投资者分享发展的红利。今年以来截至第三季度末,我们共斥资约 5.8 亿美元回购股票。自 2022 年 9 月回购计划启动以来,截至三季度末,我们累计回购金额约 14.9 亿美元,回购股数占回购计划启动前公司总股本约 8.10%。」

 

01

激活人店发展潜力,
推进平台生态及运营效率优化

 

在 5 月份政策密集出台并迎来脉冲式复苏后,三季度市场逐步转入阶段性调整,二手房市场表现相对稳健,新房市场供需两端有望进一步回暖。9 月末,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发布了降二套房首付比例、降存量房贷利率等重要政策措施,释放出强烈的「稳地产」信号。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10 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 3.9%,连续 8 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市场信心得到明显提振。
今年第三季度,贝壳存量房业务 GTV 达 4,778 亿元,同比增长 8.8%,净收入 62 亿元。贝壳在积极拓展的同时,其高效的合作网络、专业实用的赋能举措以及新房、装修等多元业务,也对外部门店形成了较强吸引力,联网门店持续增加。报告期内,贝壳平台活跃门店数达到 46,857 家,同比增长 14.6%,净新增近 6,000 家门店;活跃经纪人数达到 423,400 名,同比增长 6.1%。
三季度以来,贝壳针对平台生态、门店运营等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与店东共享价值,让门店与平台共同成长。
具体而言,在生态建设方面,贝壳基于区域共治理事会,围绕作业机制、公平透明、服务承诺、业务助力、荣誉体系 5 个方向,开展针对支持店东的重点工作,提升店东对平台的满意度,营造竞优、向上的合作氛围。在机制上,贝壳面向店东推行「门店积分制」,回馈在平台上时间久、业绩好、守底线、业务上探索创新的门店,帮助店东获得更好的收益,在平台上实现长期更好的发展。三季度,贝壳向试点城市的门店店东发放共计 1,800 万现金等值的权益。
在精细化运营方面,贝壳以更细颗粒度的策略,以商圈为单位进行赋能。对门店合作效率不足的商圈,贝壳通过平台数据分析、问题诊断和策略支持,以及店东共治理事会的共同参与,进行房源聚焦,增加门店之间的合作。
新房方面,贝壳业绩展现出超出市场的强劲表现,三季度实现 GTV2,276 亿元,同比提升 18.4%,净收入 77 亿元,同比提升 30.9%。贝壳的聚焦打盘策略、渠道之外的增量价值以及过硬的执行能力、销售能力持续获得市场认可,合作界面进一步拓宽,不仅合作项目数量在三季度创历史新高,总对总战略合作也持续破局,目前已覆盖大部分的 Top10 房企。
此外,贝壳保持了稳健的风险控制,开发商提前预付佣金的「快佣」收入占比保持高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维持在 47 天的极低位。稳定的回款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经纪人的作业安全感,激发了更强的服务意愿。

02

筑牢品质基石,
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底层能力迭代
 
在「一体三翼」发展战略指引下,贝壳瞄准居住服务的广阔发展空间,持续发力家装、租房等业务场景,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新引擎,逐步迈向「一站式新居住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美好居住」可选项。三季度,贝壳非房产交易服务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 54.3%,占总收入比例达到 38.3%,相比去年同期提升 6.8 个百分点。
得益于精细化运营管理、产品套餐更新、集中采购比例提升等,贝壳家装家居业务三季度实现合同额 41 亿元,同比增长 24.6%,净收入 42 亿元,同比增长 32.6%,贡献利润率达到 31.2%,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改善。
在家装业务「品质、效率、规模」的正循环商业模式中,「品质」是核心,贝壳持续围绕品质进行作业流程和模式的完善。针对家装施工工序较多且作业繁杂等问题,今年贝壳全面梳理了施工各环节中的关键点,及时优化迭代施工作业方案并完善内控流程。
在交付能力及品质提升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施工流程和派单效率,贝壳三季度基装工期加主材工期约为 99.5 天,去年同期约 109.3 天。此外,贝壳在推广实施主动维保服务的同时,也在全国建设自营维修维保团队,该团队规模从去年底 200 人以上,提升至今年 9 月底 500 人以上,提升交付后体验。
租房业务方面,贝壳三季度取得净收入 39 亿元,同比增长 118.4%。截至三季度末,省心租在管规模突破 36 万套,去年同期为超 16 万套。在租后服务方面,贝壳提供了一系列入住前提前检修、标准化交房服务、租客侧物业交割等服务,并对管家角色进行集中化管理、赋能,提升服务标准化程度,强化租务服务能力及品质。在内部运营提效上,省心租关键运营指标同比改善明显,得益于精细化管理二次招租,客户续租率和房屋预售率有所提升,空置成本降低;同时业务持续优化升级产品模式,并加强稳定去化渠道建设和运营,降低市场波动的影响,提升出租的确定性。
9 月,贝壳「贝好家」业务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成都核心区域成功摘得热门地块,计划将其打造为贝好家首个自主操盘项目,在拿地、定位、设计、营销等各环节,充分体现贝好家的 C2M(从消费者到制造者)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贝好家明确定位在数据驱动型住宅开发服务平台,并非房地产开发商,希望通过该成都项目验证 C2M 产品解决方案的落地能力,增强合作方的信赖。
未来,贝壳将继续坚守长期主义视角,向内寻求平台能力、平台生态进化,向外链接更多行业积极力量,协同各方共同回应「美好居住」的重要课题,为构建居住服务产业发展正循环不懈努力。
浏览量: 22

AI 最好的载体,为什么只能是 AR 眼镜?

「普适计算之父」Mark Weiser 曾在 1991 年提出,个人计算设备应具备至少四种尺度:墙面大小(Boards)、桌面大小(Desk)、手持大小(Hd),以及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
今天,前三种对应的产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可穿戴设备,则有望在大模型的变革中,诞生出一批普世性更强的通用级设备。而智能眼镜,可能就是这个问题的「版本答案」。

1991 年首次发布在月刊上的《21 世纪的计算设备》| 图源:Google 学术

过去一年,海内外厂商纷纷加速智能眼镜产品的开发。而国内 AR 领军企业 Rokid,刚刚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11 月 18 日,在 Rokid Jungle 2024 发布会上,Rokid 首款基于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实现显示效果的 AR 眼镜——Rokid Glasses 正式发布。对于「可穿戴设备能通过 AI 实现变革」,Rokid 用一款产品的发布,告诉整个行业:作为随身无感终端的价值,才是 AR 眼镜能从诸多产品形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Rokid 喊出「AR 眼镜是 AI 的最佳载体」口号 | 图源:极客公园

虽然我们已经很熟悉诸如 TWS 耳机、智能手表以及 VR 头显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但按照 Mark Weiser 最初的构想,它应该有着「计算设备消失在背景中、用户使用中难以察觉、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特性;随着 AGI 能力迅速渗透硬件领域,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正在迅速明朗。

Rokid 首款光波导形态 AR 眼镜 Rokid Glasses | 图源:Rokid

如果说 2023 年是 AI 元年,2024 年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为「AI 硬件元年」;从 2023 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种原生 AI 硬件品类开始密集发布浪潮:从 Limitless、Friend 等 AI 项链,到 Rabbit R1 为代表的手持 AI 终端,再到 2024 年各种包括智能手机、耳机等硬件的 AI 能力强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经历了数次迭代变迁。
即使这场 AI 硬件形态创新如同一场熊熊大火,来得快熄灭的也快,但 AI 硬件的这波浪潮仍然淬炼出了「真金」——Rokid 为代表的 AR 眼镜,已经在 2024 年悄然突破了「单品销量超百万」这一里程碑:在硬件领域,单品销量超过百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一个新形态的产品已经获得了目标用户的喜爱与认可」。
 

01

为什么 AR 眼镜是 
AI 硬件「版本答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要先从「今天用户需要什么样的 AR 眼镜」这个问题的答案说起。
如果你常年关注消费电子行业,不难发现硬件领域的一个规律:在某个时代最受欢迎、甚至最终「改变世界」的产品,往往并非当时那个时代人类能打造出的技术最先进的产物,而是最先将用户日常使用中感知最多的「基础体验」做好的产品。
而智能眼镜想取得口碑与销量上的成功,无外乎在三个维度上实现最佳平衡:丰富的应用生态、良好的佩戴体验以及用户可接受的售价。
售价 299 美元、重量也与一个普通雷朋墨镜相当的 Ray-Ban Meta,在体验和价格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功。同时在第一点应用上,Ray-Ban Meta 既有拍照、听歌这些实用的工具,同时还利用大模型和内置传感器提供了人机语音交流、实物等一些颇有创新性的功能,这让其不仅好玩,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有用。
但其问题在于,由于没有屏幕显示能力,它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式被局限在了语音这一维度——但这显然是反直觉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大约有 80% 至 90% 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感知的。
而没有了视觉输出,意味着人类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的覆盖电商、本地生活、音视频娱乐等成千上万的应用和服务,大多无法在智能眼镜的平台上复刻,这决定其很难成为一个通用的计算终端。
所以即使目前还受限于成本和显示技术,但从长期来看,AR 才是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这点其实不论 Meta、苹果还是国内的 Rokid 等厂商都有共识。但具体到产品的路径上又各有抉择,如果说 Ray-Ban Meta 是短期内砍掉显示优先体验的捷径路线,而 Rokid Glasses 选择的就是在保留 AR 这个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体验和控制成本的传统王道路线。
事实上,在保留增强现实显示的基础上,Rokid Glasses 也确实能够带来更多的应用,并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得到了应用体验和实用性的增强。
比如此前 Google 等大厂演示过、使用 AR 眼镜实现即时翻译对话的愿景,已经随着 Rokid Glasses 的发布得以实现;同时眼镜还支持接入支小宝,实现端侧处理如买咖啡、打车等简单用户请求,同时通过 AIGC 音频检测技术实现声纹支付,来进一步强化日常使用的可用性。
作为日常距离人体主要感知器官最近的产品形态,AR 眼镜的多模态感知潜力也是过去一年最常被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方向上的探索同样能在 Rokid Glasses 的应用生态中找到:通过深度整合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能力,Rokid Glasses 已经能够完成基础的物体识别、文本翻译甚至是数学题解答等任务,以及准确计算出食物卡路里含量等功能。
显而易见,随着「多模态 AI 能力」以一种平台化的能力赋能给更多应用开发者,Rokid Glasses 作为 AR 眼镜平台,本身也逐渐的吸引着更多的开发者加入这个生态之中,这或许就是 Rokid AR 战略布局的「下一步」。
此外,在融合了智能和显示的基础上,Rokid 也在尽可能的增强产品的佩戴体验和成本控制,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不输未搭载 AR 的 Ray-Ban Meta 的水平。
与传统太阳镜大厂暴龙合作的 Rokid Glasses,眼镜本身重量控制在 49g,呈现出时尚的质感。据 BOLON 眼镜品牌市场负责人杨光在会上的介绍,这款眼镜的设计上,也大幅强化了「减负」这个属性,无论是材料选择,甚至是摄像头、电池、芯片等硬件的选型搭配,都需要以「佩戴的更加舒适」为前提而设计。

BOLON 眼镜品牌市场负责人杨光介绍 Rokid Glasses 外观设计思路 | 图源:极客公园

此外,Rokid Glasses 还提供了更多的产品搭配选择,给有时尚需求的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
而在价格上,低至 2499 元的定价,可以说是光波导 AR 眼镜的新低,也更有可能触达时尚消费者。
同时与暴龙这样的传统时尚眼镜品牌合作,也意味着 Rokid Glasses 在销售渠道上会有着明显的「破圈」的优势,按照 Rokid 创始人兼 CEO Misa 本人在采访中提到的细节,Rokid Glasses 将会在包括暴龙线下店在内的全国超过 60% 的眼镜线下销售渠道,让用户能够在线下体验并选购 Rokid Glasses 这款产品。

02

AR + AI 的背后

 

前面提到,Ray-Ban Meta 今天最大的局限在于应用的丰富性,而其受限于其硬件平台的基础能力。而相比之下,提供了光波导 AR 显示能力的 Rokid Glasses 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这里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可能性不等于实际。事实上,过去的 AR 也具备创造更丰富的应用生态的基础设施,但并没有掀起如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浪潮般的 AR 应用浪潮,开发出一批脍炙人口的游戏、娱乐、社交和办公应用。
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设备的渗透率是否对开发者有吸引力,还比如设备的硬件性能和体验,是否支持开发出足够好的应用。
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各种移动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增强现实这个功能是否有足够高的价值,让开发者把各种视频娱乐、办公工具应用迁移到这个平台,实现体验远超移动平台、或者解决手机使用痛点的次世代应用创新。

Rokid Glasses 佩戴实际佩戴效果 | 图源:Rokid

这是贯穿了过去十年 AR 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在 AI 大模型的加入以后,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
比如即使当前语言模型已经足够聪慧,但真正能够实现「AI 全天候陪伴」的产品形态,显然不是智能手机,而随时佩戴在脸上的 AR 眼镜天然具备「陪伴」属性,这一点就足以让其成为更多开发者构建下一个时代「超级应用」的土壤。
例如 Rokid 在发布会中,关于 AI 能力时介绍的一个小功能——AI 闪记,通过眼镜快速记录用户的日常点滴,仅这一个在发布会上快速带过的功能,全球在过去的一年内就诞生了数款专用硬件产品,而这对于用户每天都需要佩戴的 AR 眼镜来讲,只是一个「顺手功能」。
而在发布会中,其实也能看到 Rokid 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与 Rokid 一道打造 AR 生态的合作伙伴们:不仅有开发了 AR 版本的钉钉,也有探索空间多屏显示以及 AR 影视内容库的爱奇艺,还有正在 Rokid 平台上构建 3D 商品展示与「虚拟样板间」的淘宝。

未来关于 AR+AI 的更多应用场景 | 图源:极客公园

而在发布会中,其实也能看到除了 Rokid 介绍 Rokid Glasses 之外,还有众多与 Rokid 一道打造 AR 生态的合作伙伴们上台,介绍他们在这个生态中的投入:不仅有开发了 AR 版本的钉钉,也有探索空间多屏显示以及 AR 影视内容库的爱奇艺,还有正在 Rokid 平台上构建 3D 商品展示与「虚拟样板间」的淘宝,从开发者的角度,这些 App 在移动平台上都有不能解决的使用痛点,而智能眼镜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当你看到别人有一个你喜欢的商品,如果你不好意思问链接,你可以直接交给 AR 眼镜来帮你处理。」祝铭明在发布会上这样介绍 Rokid Glasses 整合的视觉识别能力应用场景。
除了视觉识别,无论是声纹支付,还是会议纪要,这些都是只有 AR 眼镜才能做到、并将日常使用体验做到「无感但好用」的领域;对开发者而言,已经构建起最完善的应用+硬件开放生态的 Rokid,也自然会成为更多 AR+AI 原生应用生长的土壤。
这些都是只有 AR 眼镜才能做到、并将日常使用体验做到「无感但好用」的领域;对开发者而言,已经构建起最完善的应用+硬件开放生态的 Rokid,也自然会成为更多 AR+AI 原生应用生长的土壤。
 

03

结语

 

回顾 Rokid 的创业历史,其实早在 2016 年,Rokid 就发布过数款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 AI 原生硬件,这让 Rokid 在一众 AR 眼镜厂商的「AI 转型」中,始终有着做 AI 硬件的「先发优势」。
前面说到,2024 年不仅有 AR 眼镜终于在发展十余年后,在市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与进化方向。2024 刚好也是 Rokid 成立的十周年。某种程度上来讲,Rokid Glasses 或许就是两者的交汇点。

Rokid Glasses 的发布,恰逢 Rokid 成立十周年 | 图源:极客公园

从最初的探索人机交互技术,到 Rokid 定义最初的 AR 眼镜标准、发布消费级产品系列,再到今天所有人都在准备迎接「AR 的下一个十年」,Rokid 在人机交互领域与  AR 眼镜设计/制造领域的经验积累,帮助 Rokid 在 AI 时代真正到来后,成为首批拿出成熟产品的厂商之一,这种产品背后的思路同样值得关注。
可以说,今年既是智能眼镜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也是 Rokid 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一年。而 Rokid Glasses 的发布,不仅是 Rokid 站在 AI+AR 时代,对用户需求的回答,也是对未来探索的一次平台更新。
随着 AI 与 AR 眼镜的融合愈发紧密,围绕「AR 眼镜如何更快让更多用户认可」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更快地水落石出。
浏览量: 25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104 105 106 … 156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4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