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51蛙吖蛙元宇宙电脑版入口
  • 51蛙吖蛙官网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投稿、社交、聊天就来51蛙吖蛙元宇宙

  • 兼职翻译 / 求职
    • 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日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 韩语
    • 小语种
  • 兼职翻译 / 招聘
  • 短视频
  • 即时新闻
  • 生活
  • 亚洲时事
  • 科技
  • 51蛙吖蛙公告
  • 金融
  • 杂谈
  • Toggle search form

分类: 科技

WPeMatico Campaign中添加的类别

雷鸟创新李宏伟:Meta 造梦,而 AR 眼镜的未来可能在中国

北京时间 9 月 26 日凌晨一点,一年一度的 Meta Connect 正式召开,除了最新的 Quest 系列头显与 Ray-Ban Meta 系列产品线更新,Meta 第一次公开展示了其在 AR 领域研发十余年的成果——AR 眼镜原型机 Orion。

 

用传统眼镜的形态,挑战以往 MR 头显才能拥有的性能与体验,Orion 的出现对于整个行业来讲都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引发的话题度与讨论不亚于 Apple Vision Pro。

作为国内 AR 行业的重要玩家,雷鸟创新无论是对于 Meta 新品的看法,还是未来的硬件产品规划,自然都成为了备受外界关注的对象。

9 月 27 日晚,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与雷鸟创新创始人兼 CEO 李宏伟在极客公园微信公众号进行直播,就本 Meta Connect 大会公布的 Orion 原型机,以及雷鸟创新在 AR 眼镜产品领域的布局与规划,进行了详细探讨。

根据本次 Meta Connect 大会中公开的信息,Orion 几乎整合了所有 AR 业界最前沿的方案:MicroLED 显示、基于碳化硅材质实现的光波导方案、AI 功能的端侧整合,以及与手机「共生还是取代」关系的探讨。实际上,「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的出现已经呼之欲出。

李宏伟认为,Orion 效果看起来很酷,但依然是「三年后的产品」。如果说 Orion 是 AR 版的「Apple Vision Pro」,在这同一技术路线布局多年的雷鸟创新团队,则希望打造一个中国版的「Vision」,能让消费者在年内就买到。

作为 AR 行业的业内龙头之一,李宏伟认为包括雷鸟在内的中国 AR 品牌,在这个能定义重新下一个十年「个人通用计算设备」的契机前,在产品与 AI 的能力整合上,有着不输给西方同行的独特优势。

AR 眼镜领域不仅要仰望星空,更需要一步一步走好脚下,通过 AR 与 AI 功能与用户日常的更深层整合,让 AR 眼镜真正深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次直播中,不仅有关于 AR 眼镜新品的讨论与技术分析,更是李宏伟首次在公开场合中披露新品规划:雷鸟创新未来不会只做 Orion 形态的 AR 眼镜产品,更会发布形态接近 Ray-Ban Meta 的 AI 智能眼镜产品。

在属于 AR 眼镜的「下一个十年」正式开启之前,通过 Orion 与雷鸟 X3,我们现在能看到多远之后的未来?

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 Meta 发布 Orion 产品,最核心的是要向大家证明,大家对于 AR 眼镜的想象都是可以实现的。
  • 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约 80% 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
  • AR 的底层逻辑是做虚实融合,这也就决定了 AR 眼镜光学显示有一套公认的终极解决方案——Micro LED + 光波导技术。
  • Orion 需要 7 个摄像头,不意味着所有 AR 眼镜都需要 7 个。
  • 几乎可以 100% 确定,Meta Orion 明年不可能有可购买的版本。但雷鸟 X3 今年年底就能量产了。
  • Orion 是 AR 眼镜领域的 Vision Pro,而雷鸟 X3 更像是 Vision。

 

在 AR 领域,有可能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一起引领行业发展,一起带来行业爆发的。甚至有可能中国企业会更早地或者更大地发挥这个作用。

以下是直播沉淀文字,由极客公园整理。

 

01 Orion 证明 AR 想象的可能性

 

张鹏:我相信宏伟一定第一时间都已经看过了这次的 Meta 大会,你对于这场大会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李宏伟:首先,我觉得这个大会蛮有意思的,现场互动展示效果不错。扎克伯格也说展示难免会出问题,但基本的展示很顺利。作为 AR 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对 Orion 产品的发布充满期待。过去我们对产品已有很多了解,但看到它发布还是非常激动。对 AR 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它证明了大家对于 AR 的各种想象都是可以实现的。

张鹏:对于宏伟这样的业内人士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新鲜事,相信宏伟会前已经对他们要说什么了如指掌,但我们还是蒙在鼓里的。在观看这次发布会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VR设备在技术上没有显著的提升,反而推出了更便宜的设备,售价 299 美元。我们猜测这可能意味着 Meta 希望推广设备,促进 VR 内容生态更健康发展。它没有在 VR 设备上使劲,让它更轻、更小、显示更好。

另外 Ray-Ban Meta 新一代产品——音频眼镜加摄像头,感觉也并没有强调硬件升级,而是展示了AI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尽管它不具备显示功能,但它用声音作为交互和交付的手段,展示如何更好地利用 AI 技术。这一点其实非常清晰,能看出这一趋势。据说在国内也在迅速兴起,预计明年国内将出现许多相关产品。

当然,大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 Orion 设备上。甚至它发布后,我没太看懂,因为它不像 Vision Pro 那样可以立即购买,我们听说 Orion 的成本可能高达上万美金,感觉像是手搓出来的。

Orion 设备图|图片来源:Meta

在这个阶段发布这样一款产品,Meta 想要表达什么?可能为了增强大家对AR的信心,但其中是否有特别的讲究?到底如何理解 Orion 这个产品?它处于什么阶段?Meta 为什么现在向我们展示这款产品,我们也用不了,这个意图是什么?

李宏伟:好,当然我们也是猜测,可能信息了解(比大家)多一点点。我个人认为,Meta 发布这个产品,最核心的是要向大家证明,大家对于 AR 眼镜的想象都是可以实现的。技术已经突破了,已经可以实现了。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行业信心,另一方面是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Meta 推出这款产品,也是为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Orion 不能发售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高昂,这与供应链的成熟度密切相关,最贵的部分是碳化硅的光波导。降价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增加碳化硅光波导的使用,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其成本才会下降。

当然,Meta 在 XR 领域的投入巨大。Meta 相比 VR,更看好 AR。扎克伯格在多次采访中提到,AR 是下一代的通用计算平台,有望创造与手机市场规模相当的新互联网生态。Meta 一直在努力实现这一愿景,Orion 的研发投入早在 Quest 2 上市前就已开始,经过长时间的打磨,Meta 认为是时候将其展示给公众了。一家公司、团队或个人,如果在十年的时间里都在研发一款产品,确实觉得做的不错,那么现在展示出来是一个合理的决策。

张鹏:宏伟提到的点非常重要,Meta 希望通过展示 Orion 来增强整个行业的信心。我非常理解供应链的信心对于产品降低成本、变得可用非常关键。苹果的 Vision Pro 虽然价格昂贵,但它的发布迅速提升了产业链的信心。只要巨头表示他们要干这个事,这个方向就是他们认同的,肯定有牵引力。

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在 Orion 这个产品里,印证了哪些技术的可行?哪些技术是 Meta 实现其AR愿景所必须突破的,并且目前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李宏伟:好,有几个方面。实际上,我们去年推出雷鸟 X2 时已经讨论过第一个问题。它首先要是一个眼镜的形态。它应该是无线的,内置芯片和电池,这样人们才能够长时间舒适地佩戴。

其次,戴眼镜的时候,它需要既看得清现实世界清晰,还能够显示清晰的全息图像。如果用户无法看到现实世界,那么它就是一个 VR 设备;如果只能看到现实而没有图像显示,那么它就不是增强现实,所以这两个要结合。我们希望在看到现实世界时,没有任何视觉遮挡或损耗,同时在显示图像时,画面应足够清晰、足够大,并且是 3D 全息的。所以在光学显示技术上有很多要做的。

第三,眼镜上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大家普遍还是认同眼动加手势,这是一种很自然很高效的交互方式,Vision Pro 也采用了这种交互方式,关键在能否在眼镜这一小巧形态上实现眼动+手势的交互。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 Vision Pro 为了手势交互使用了大量的摄像头,并以头盔的形式外挂了一个电池。Orion 证明它可以在眼镜上实现类似的功能。

第四,这种眼镜有很强的能力,不只可以实现手机上的一系列的场景,也可以做到虚拟现实融合。那它的芯片、功耗、发热问题能不能解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上里面有非常多的定制化的组件,如自己定义的芯片。从行业视角来看,他们把最核心的虚实焦结合算法的功耗做了大幅的下降。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应用生态,以上这些事情构成了 AR 眼镜能不能实现。目前,Orion 在最后一点上表现不多,可能有一些小的游戏。但我想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先有一个非常好的整机产品,或者简单的硬件产品,然后进而促进生态的发展。这也是通常行业发展的规律。

 

02 AR 眼镜,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张鹏:刚才你界定了Orion 这个产品的意义。在详细拆解 Orion 之前,我觉得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什么是AR眼镜?扎克伯格对 Reality Labs 的巨额投资表明,AI眼镜在 Meta 的战略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 Connect 大会上,Meta 不仅展示了 AI 眼镜,还有 Ray-Ban Meta 等产品,虽然它们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功能上却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想请你首先为我们界定AR眼镜的概念,以及 Meta 为何如此大力投入这一领域。

李宏伟:Meta 花这么大的力气投入 AR 眼镜,我想最底层的原因是 AR 眼镜是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它是下一代的智能手机。扎克伯格曾经在一些播客里提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把 Facebook 做起来的时候,手机行业其实已经基本上相对比较成熟了。他们的 Facebook 的建立跟智能手机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他认为自己错过了建设手机这一通用计算平台的机会。

所以当 Facebook 建立得比较完善之后,他就开始布局下一代的通用计算平台。AR 眼镜被认为是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这是一个会影响全球所有人的产品,这在商业上对于流量分配有着重大影响。Meta 作为一个 APP 矩阵公司,其 APP 分发实际上还是受到了智能手机公司比如苹果和谷歌的一定影响。因此,Meta 希望构建自己的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这是非常合理的。

详细说一下为什么 AR 眼镜是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如果我们画一条线,横轴是虚拟/虚拟现实融合,纵轴则是有无 AI,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过去的 PC 和手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方面,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分离的。举手机为例,在导航时手机可能指示你目的地就在前方的大楼,但当你面对三栋未标识的大楼时,你无法确定哪一栋楼才是目的地。在十字路口时,如果 GPS 信号不够准确,我们往往难以确定自己究竟位于路口的哪个角落。这是因为虚拟的数字世界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隔阂。我要人工把它们对应在一起,这无疑增加了使用成本。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就能够将整个互联网生态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将虚拟无缝融入现实中。以导航为例,当我们步行时,传统的导航应用可能会在屏幕上显示一个数字箭头,告诉我们应该转向哪里。但如果我们面前有三栋未标记的大楼,我们无法确定哪一栋是我们的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AR 眼镜可以直接在每栋楼上贴上虚拟的名称,还可以显示更多的信息。这种虚拟现实的融合极其重要。雷鸟创新的使命是「想象即现实,空间更智能」,就是这个意思。这意味着通过虚拟现实的融合,我们能够将想象中的事物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在电视或手机上看到的明星,我们知道那只是影像,但如果我们戴着 AR 眼镜,看到明星的虚拟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它显得更加真实,因为它被放置在真实的环境之中。

正如之前讨论的,AR 技术能够让我们看到建筑物上自动加载的标签。这是一个维度,现实和虚拟的隔离,还是融合在一起。还有一个维度是 AI 的维度。

过去的 PC 和手机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但它们并不是为 AI 设计的。如今,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各种 AI 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但是,AI 能力强大,最好的载体是什么?实际上应该是眼镜。

AR 眼镜能够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将我们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输入给 AI 系统。AI 系统处理后,能够实时地将结果展现在你眼前和耳边,这种交互不需要我们中断当前活动去拿出手机或其他设备。所以如果我们构建一个象限图,我们会发现 AR 眼镜和集成 AI 的 AR 眼镜位于这个象限图的右上角。借助 AI 和 AR 的融合,它不止把过去的设备的效率变高了,它完全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升级的、更加丰富的场景生态。这是 AR 眼镜作为通用计算平台最重要的原因。

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他最新著作《5000 天后的世界》中专门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即将迎来崭新的巨大平台,世界万物都和 AI 相连。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完美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AR 或者镜像世界的新平台。」

当然如果我们认为 AR 是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那接下来的动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们怎么打造下一代的通用计算平台?当然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技术突破问题。需求一直都在——在过去电影、小说还是其他媒介中,AR 眼镜的潜在应用已经被广泛探讨和期待。因此,能否实现这些技术突破变得尤为关键,Meta 包括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上是 Orion 这样的产品所展现的技术能力的价值所在。

张鹏:这么听下来,我不能揣测说扎克伯格在十年前收购 Oculus 时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计划,但因为 Meta 在 AI 和 XR 领域的投资是长期的,持续了十年,这表明他们确实要搏下一代的智能设备。

毕竟错过了 iPhone 时期,没有办法跟乔布斯去比,但是还能去搏下一次。

李宏伟:是的。

 

03 AR 才是真正的「虚实融合」

 

张鹏:扎克伯格最早是从 VR,元宇宙开始实践,他希望让大家能进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进入得更深、体验感更强。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就是 Ray-Ban Meta 和 Orion 都是AR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构成了一种轻重组合,Ray-Ban Meta 可能代表着一个过渡阶段,而 Orion 可能代表着最终目标。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显示这件事这么复杂?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努力做的 Orion 里面,显示技术上它是怎么采用的?这个技术的成本未来能不能越变越低?多久之后它能跟手机真正争夺个人计算中心?

李宏伟:我同意鹏哥的观点,即便是没有显示功能的眼镜也可以视为一种现实增强设备。但是,如果我们对 AR 的定义更加严格一些,我们可能会认为只有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无缝融合,并从用户视角来看它们是一体的技术,才能被称为增强现实。

这是一个定义的严格性问题。如果我们将能够感知现实并提供提醒的技术视为增强现实,这是一种广泛的定义,我认为这种定义是可以接受的。但按照这种定义,手机地图应用也可以被视为增强现实的一种形式,因为它们为我们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当我们查看电子地图时,无论是谷歌地图还是高德地图,它们都提供了对现实的增强,为我们显示了更多的信息。这是一个关于定义和区分的问题。

另外一点,行业发展确实往往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开始于对未来的想象,其中包括了多种技术。这些技术的成熟速度各不相同,而最先成熟的技术结合现有的用户需求,会产生所谓的「沿途下蛋」的现实主义产品。这些产品会不断迭代技术,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最终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终极状态。所以您提到的带有摄像头和音频功能的眼镜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它们有自己的用户价值。我认为先有出现这样的眼镜,或者先以这样的眼镜为主流,很快就会过渡到以 AR 眼镜为主流。

至于为什么显示功能很重要,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密切相关。我们如何将虚拟与现实融合?一个新的通用计算平台如何创造出过去无法实现的体验和应用场景?一个新的设备,无论是通用计算平台还是非通用的,要被用户接受,它需要做到两件事情:第一,它能完成过去用户已经习惯在别的设备上做的场景,但最好能做得更好一点。第二,它需要能够创造一些新的场景,这些是过去几乎无法实现的,或者体验非常差的。

我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以智能手表为例,它不仅简化了查看时间和微信等功能,我们不用把手机掏出来,抬腕就可以看到。但另外一点是过去手机做不到的,是对健康的监测。只有当智能手表具备了这两种能力,它才能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产品。否则,用户可能会犹豫是否需要更换新设备,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新设备的功能他们已经能够在旧设备上实现了。那么,AR 眼镜能够做到手机平台做不到的事情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看人所看、听人所听」。这很重要。

另外一点,把现实跟虚拟放在一起,这件事情我们几乎不能依赖手机做到。当我们通过手机屏幕看现实世界时,虚拟信息只是在屏幕上的一个图层,我们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

但 AR 眼镜能够实现这种虚实融合的效果,因此,只有配备了显示功能的眼镜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也是行业内对 AR 眼镜有更严格定义的原因。Meta 公司并没有将其之前的 Ray-Ban Meta 音频眼镜称为 AR 眼镜,但 Orion 被认为是一款真正的 AR 眼镜,正是基于这个核心逻辑。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约 80% 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我觉得有可能 5%、85,甚至 90% 以上。这意味着显示是最高效的交互方式。

在 Meta 的演示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场景,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扎克伯格与一位运动员进行了实时对话翻译的演示。对方说西班牙语,而扎克伯格说英语,这个过程非常流畅,效果非常好。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对方说完后,那个大模型系统要再说一遍,它会把时间拉长。

如果对方说的时候有实时的这个文字显示,就可以避免时间拉长的问题。对方说完了,我要等一等才给他反应,会稍微有一点点尴尬,对方说完,我马上就给他反应,是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对于新产品而言,显示技术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基本上认为,只有具备高效显示功能的设备,无论是眼镜还是传统的 PC 或手机,才能成为通用的计算平台。显示技术是人机交互的关键,没有它很难实现广泛的应用。

 

04 Orion 最重要的作用是行业共识

 

李宏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显示技术在实现上如此复杂,以及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这种显示确实是一种很特别的,它的技术原理或者说需求本身就比较复杂。比如当我们戴上眼镜时,我们希望在不启动眼镜的情况下,现实世界的景象完全不受影响,这就需要一个完全透明的视觉体验。但同时一旦启动眼镜,我们又期望它能提供一个优质的图像,应该是立体的、有深度的、全彩的,并且画面幅度非常大。

那我稍微来分解一下这个技术。我们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镜片的制作,无论是玻璃还是其他材料。镜片需要能够透视现实世界,同时也能显示。目前,Orion 采用了表面浮雕衍射光波导技术,简单来说,这个方法就是在镜片上刻制特定的纹路,当光线穿过这些纹路时,通过复杂的反射和折射作用,能够产生一个虚拟的图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在镜片上同时看到现实世界和显示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需要一种技术来生成这些图像。由于镜片上只有纹路,我们需要一个微型的发光元件。这个元件要求它有非常高的像素密度,这意味着它的尺寸会非常小。目前,Micro LED 的像素间隔仅为两微米到四微米,这使得它的像素密度极高,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过的产品中像素密度最高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极小的尺寸下生成 1080P 或 720P 的清晰画面。

雷鸟上一代 MicroLED 光引擎|雷鸟创新

在 AR 眼镜的显示技术方面,我们需要全彩显示且亮度极高。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光线通常较为明亮,所以 AR 眼镜的入眼亮度需要达到至少 1500 尼特,甚至 2000 尼特以上。但镜片的材料并非一定是玻璃,且其纹路设计可能导致光能的大量损耗,所以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发光器件。如果发光器件的光能利用率仅为 1%,那么为了达到 2000 尼特以上的肉眼可见亮度,发光器件的亮度需要提高 100 倍。

这两个问题共同确定了 AR 眼镜光学显示技术需要一个公认的终极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包括了 Micro LED 作为显示器件和光波导技术作为镜片的核心技术。那技术到现在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为什么说雷鸟创新的产品、Meta 的产品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只有雷鸟创新和 Meta 正式发布了这样的产品。当然 Meta 还没有量产,雷鸟创新量产了全采 Micro LED 的产品。

Meta 的 Orion 产品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的波导(FOV)非常大。过去想在 AR 眼镜中实现大 FOV 很难做到眼镜形态,而 Meta 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技术,或可以说是很有意思的材料——碳化硅波导,所以能实现 70 度的 FOV,这是一个蛮重要的事情,在光学显示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我们看到了光学显示上比较重要的突破。

去年的雷鸟 X2,今年的 X3 和 Meta 的 Orion,都证明了我们说的这件事是可行的。为什么说可行?首先,技术可行了,这两个产品都采用了 MicroLED 光波导技术,走在正确的技术路径上。其次,它们的亮度、FOV、显示效果和全彩等方面,都达到了基本可用的状态。

张鹏:现在是不是可以说,在 AR 上,「终极解决方案」已经成型了?MicroLED 加光波导的方案,是不是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的 AR 设备的「终极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希望变成「个人计算中心」的 AR 设备来说,在显示方案上是不是已经基本确定了?

李宏伟:对行业的头部企业,尤其对技术上的头部企业来说,这个道路的选择几乎从来都是明确的。我们需要一个强的发光器件,亮度非常高、体积非常小、功耗非常低、刷新率要非常高。那目前甚至未来几年,都没有其他更好的选项。其中,像 LCoS 这样的技术,虽然有优势,但功耗还是比较高的,也很难做到特别小。因此,几乎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透过镜片既能看到现实,又能显示画面」的方向上,目前没有其他替代选项,只能是 MicroLED 加光波导。只是每个技术都在迭代,比如光波导有不同的技术和工艺,比如压印、刻蚀等等。当然,现在行业中还是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认为这个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很多企业可能无法在现阶段真正做出 MicroLED 和光波导的技术和产品,所以市面上不同的声音很多。但雷鸟创新和 Meta 已经做出了相应的产品,这个技术是可行的,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如果看看美国的头部科技公司,大家基本上还是有共识的,非共识比较少。

张鹏:这次 Meta 可能在这条线上大大加强了声量。光波导加 MicroLED 这条路径本质上是由它的目标决定的。如果我们希望 AR 成为一个通用的个人计算平台,有效融合现实和虚拟,并且要能长期佩戴,所有的这些目标,会综合决定某个技术路线。团队往往都是要在明确的目标下找到一个所谓的「第一性原理」——这个目标下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李宏伟:对。

张鹏:这次 Meta Orion 的另一个核心亮点是有 7 颗摄像头,Vision Pro 也有大量摄像头,可能涉及到未来微交互的理解识别,同时可能也看到它对于世界的感知。刚才我们聊到,Ray-Ban Meta 的摄像头的感知能力对它的未来都特别重要,因为 AI 需要用摄像头 input 真实事件的信息,AR 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就不能真正的现实世界的叠加,因为它看不见现实世界。

7 个摄像头,算多算少?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样的?毕竟摄像头越多成本越高,耗电越多。怎么理解这 7 个摄像头的意义和未来?在 AR 设备对外的感知能力的发展上,还有什么技术台阶是逐渐明确的?因为这次发布背后,我们都应该能看到一些通向未来的趋势。

李宏伟: 我先解释一下摄像头的问题。Orion 是一个对标 Vision Pro 的产品,虽然成本比 Vision Pro 还贵很多。AR 眼镜需要比较多摄像头,是从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出发。首先我们想看到现实,去拍照和录像,就需要一个彩色摄像头;还需要高效地感知现实,这里黑白摄像头会比较好;也需要眼动追踪,那就需要内向的摄像头或者别的技术。所以,这三种不同用途的摄像头都是必要的。不过,Orion 需要 7 个摄像头,不意味着所有 AR 眼镜都需要 7 个。

哪怕这三个功能都实现,也不一定要 7 颗摄像头,可能 5 个也可以的。比如用 RGB 摄像头加两个 SLAM 摄像头,加上对内的眼动追踪摄像头,大概这样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所以,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摄像头数量的选择第一要从用户需求出发,第二要实现技术上的平衡。如果简单粗暴地把 Orion 看作「Vision Pro」,大家就可以理解了。Orion 的方法不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我们不一定需要那么多。雷鸟 X3 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Vision」,不是 Vision Pro,Vision 的好处是可以被更多用户接受,它就没有那么多的摄像头。

其他的技术上,还有几个关键的方面。

第一个是在人机交互方面,当然这个跟摄像头有关,我们怎么能用手势和眼动与设备交互?实际上,眼动加手势是一种比较好的交互方式,目前这项技术大体已经成熟了,虽然还没有做得那么好,但也差不太多了,雷鸟创新在这方面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芯片。芯片对整个系统非常关键,这次 Orion 的发布给了行业很大的信心。过去大家一直担心眼镜的功耗问题,但定制芯片让 Orion 在特定场景下的功耗,比我们预期的低很多。这也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其他技术问题,比如散热,碳化硅材料的一个优势就是高导热性,可以有效帮助散热。另外,例如,在眼镜框架的设计上,怎样又轻又能兼顾功能性?

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要攻克,当然也包括 AR 眼镜里非常重要的部分,自然的、多模态的理解和交互,目前多个大模型已经可以实现。所以,这几个关键技术都已经有了本质的突破,需要在工程化上再做进一步的优化。

张鹏: 关于交互,刚才你提到,这么多摄像头,首先它有大量空间感知数据的计算需求。同时,未来的眼动摄像头应该已经是标配,肯定得有摄像头在盯着我们眼球的移动;也要有对外界做前向感知的摄像头。但关注交互的摄像头也是必不可缺的,因为很难想象所有的交互都需要用嘴去跟眼镜说。

这次 Meta 像是在雷鸟创新之前设定的方向上更进一步?是不是代表未来的 AR 眼镜这条线有机会发展得更明确?你在看到 Meta 也跟你的路线一致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以后供应链成本估计能下降」,这个交互模式更能让用户接受?

李宏伟:对,我下午还跟 Meta 的同学们聊过。虽然我本来也大概也知道他们的方向,但是在发布会上最后确认了一下。我觉得我很兴奋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Meta 选择的技术路径和雷鸟创新一样,看起来我们想的是对的。第二个原因是,大家都做一样的事情,包括碳化硅,雷鸟创新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这对产业链、对供应链的降本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不过,我想再稍微说明一下,怎么样的人机交互是一种从技术和用户体验上来说都比较平衡的方式?

目前主要的方式是眼动加手势交互。眼动有两种技术,一种是用摄像头,另一种是使用红外或 MEMS(微机电系统)感应,相比之下后者功耗更低。但这个问题相对简单,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我认为有两大类手势交互是重要的。第一类是「看不见手」的交互方式(向下交互),手可以很自由地搭在腿上,或者背着手,或者其他任何地方,通过轻点、滑动,轻松地交互。第二类是「看得见手」的交互方式(向前交互),比如看一张照片时,可以用手势直接放大一点。这两类交互方式都很常见。对于第一类交互,用腕带或智能手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张鹏:也就是肌电信号,是吗?

李宏伟:对,但是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肌电信号是一种灵敏度更高的方式,过去的一些智能手表结合类似技术,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手势交互。向前的交互就肯定需要一定的摄像头,因为它要跟现实或者虚拟画面做一些交互。但如果从是向下交互,我们可能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摄像头,比如不一定需要一个斜向下的摄像头,因为斜向下的摄像头如果不是很强大,没有 Vision Pro 那么强大的技术,也很难捕捉到各种复杂场景下的手部小动作,可能最后还是要借助肌电手环或者是手表这样的设备,但这些设备本来就能做到。

当你必然需要摄像头的时候,它们往往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可能也不需要专门配置向下的摄像头。这是一个产品上的要想得很细的一个平衡和选择的问题。Vision Pro 必须这么做,因为它的目标就是,用户不用戴额外的辅助设备,所以它当然要有很强大的摄像头,看各个方向。但是眼镜并不一定。

张鹏:像 Orion 这样的设备,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向市场?包括你们在做的雷鸟 X3,我之前也看到过一些信息,似乎已经很接近量产了。Meta 的 Orion,从今天给大家看到,到未来能变成一个产品,你觉得还需要多长时间?Meta 今天说的事,明年能变成可购买的吗?

李宏伟:如果你问的是和 Orion 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那么 Meta 可能确实还需要一点点时间,几乎可以 100% 确定,Meta 明年不可能有可购买的版本。但如果你问的是雷鸟的话,我们的 X3 今年年底就能量产了。

 

05 雷鸟要做 AR 版的「Vision」张鹏:雷鸟的计划是什么?

 

李宏伟:我先补一句,为什么认为 Meta 明年一定不会上?作为一个大公司,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但动作会相对慢一点。雷鸟创新作为一个有大公司资源支持的创业公司,它的资源也会比较多,动作也会比较快,所以雷鸟的 X3 预计会在年底到农历春节前上市,我还想尽可能让它更提早一点。

可能很多人都在关心这类产品什么时候上市,Orion 和雷鸟创新什么时候能拿到手里,所以我们还是相对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个产品。我做一个比喻:Orion 是 AR 眼镜领域的 Vision Pro,而雷鸟 X3 更像是 Vision。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形象的。苹果的策略是先推出 Vision Pro,但他们也认为 Vision 才是一个能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产品。所以我们非常感谢 Meta,半开玩笑地说,Meta 帮我们发布了一个雷鸟 X3 的 Pro 版。

接下来,我们准备正式上市 X3。X3 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平衡上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产品。X3 有两个版本,重量大概 60 多到 70 多克,而 Orion 接近 100 克。60 克 70 克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线,它不只是多了 30 到 40 克的问题,因为大家佩戴的眼镜和墨镜基本上大概就是 60 克,所以 60 克是一个用户比较能接受的状态。另外,雷鸟 X3 和 Orion 一样,都是全彩 MicroLED 光波导的产品。

我也想说一点 X3 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我们的表现优于 Orion,比如很重要的入眼亮度。如果你仔细看视频,会发现 Orion 的亮度比较低,我猜大约在 500 尼特左右,甚至可能更低。也就是说,在强光下,尤其是正午的户外,应该是看不太清楚屏幕内容。小扎自己也说过,把亮度提高是他们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而雷鸟 X3 的亮度至少在 2000 尼特以上,甚至有可能达到 3000 尼特以上。

我可能透露得有些多了(笑),趁着 Orion 还在被大家讨论,这个时候比较容易把事情说清楚。

雷鸟的亮度比 Orion 高,但 FOV 会稍微小一些,分辨率也有可能会小一点,不过 PPD 就会更高。了解 VR 的人会比较清楚 PPD 这个概念,它指的是角分辨率,决定了你的画面质量到底清楚还是不清楚、细腻还是不细腻。另外,在人机交互方面,雷鸟 X3 也会支持手势交互。

雷鸟 X3 及其内测中的肌电手环|图片来源:雷鸟创新

我们也会借助像手环、手表这样的设备来实现类似的手势交互。虽然我们没有看到 Orion 特别详细的手势交互信息,但我想它基本上也用了类似的人机交互方法。关于眼动交互,我们内部也在做很细致的测试。

 

雷鸟创新在眼镜上测试眼动交互功能

这样一来,当雷鸟 X3 上市时,在手势和眼动交互上我们不会全上,大概率会优先推出手势交互功能,眼动交互可能稍后再上线。

除了人机交互,我们在应用场景和芯片架构上也做了很多优化设计。比如说,雷鸟 X3 的电池容量比 Orion 小一些,但使用时间的可能差不多,也跟大家不同使用场景有关系。所以,雷鸟 X3 是一款在光学显示方面非常领先的产品,在基础技术性能上跟 Orion 类似。当然,我们没有采用碳化硅材料,是因为现在这种材料的价格还不合适。

并且,雷鸟 X3 的定位跟 Orion 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也就是刚才我说的 Vision Pro 和 Vision 的区别,所以它是现在市场上非常领先的产品,但同时它又是可以量产的。雷鸟创新不只具备在光学技术上的设计的能力,还有生产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设计量产化。可能我们的显示画面尺寸没有 Orion 那么大,但这是符合特定应用场景的比较合适的状态。最终,大家就会看到,不仅它的那些基本的功能都存在,而且还一个非常像正常眼镜的眼镜。

我不知道大家现在看到画面时是什么感受。如果从某个角度来看的话,Orion 的镜片是相对比较厚的,是因为它的光源到波导的部分。雷鸟创新采用的是从内向外的光源设计,所以镜片也比较薄,整体就像一副普通眼镜。

我还想特别说明一下,雷鸟创新在全彩 MicroLED 技术的处理上与 Meta 有一些不同。我们判断 Meta 是在波导内部进行颜色合成,因为现在市面上能够量产的 MicroLED 主要都是单色的。雷鸟创新的做法是在进入波导前就把光合成彩色。雷鸟创新的光引擎是我们自己设计、拥有专利,并且自主生产的。我们能把光引擎做得非常小,只有 0.36cc(立方厘米),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光投影器,这样就可以让这个眼镜在实现全彩 MicroLED 的同时非常轻薄,非常像一个普通的眼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着做了一系列这样的设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X3 是一款会正式上市销售的产品。一方面,它可以帮我们积累更多用户反馈;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个应用生态开始的基础。因为这个产品是卖给用户的,所以生态开发者可以直接在这上面开发,比如开发各种 App 或者 AI Agent,然后提供给用户去用,他们也可以直接收到用户的反馈。这是我们在雷鸟 X3 上的一系列基本的考虑。也不能说那么多了,所以先简单地汇报到这里(笑)。

张鹏:接下来你们明确的目标就是,推出一款可以上市销售,并且用户能够实际使用的产品。今天我们能想象这个产品如果我花钱买了,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在功能场景上的比较 ready 的体验?以及我们的最终体验到的那个场景?它有可能是什么样子?哪些体验会明显比原来的设备上升,提前给我们剧透一些。

李宏伟:我先说一两个可能蛮重要的点。我举个例子:我们戴上 AR 眼镜可以做什么?

当然可能大家都已经比较清楚的是,AR 眼镜 可以实现一系列手机的功能,比如第一视角的拍照,视频通话效果非常好。也可以实现信息提醒,我们收到微信消息不用再看手机看手表,因为通知能直接展示在 AR 眼镜上。我们围绕这些,设计了一系列的非常重要的杀手级应用。

一个例子是翻译:这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使用场景,但大家说得也比较多,AR 眼镜所提供的翻译并非简单的翻译,其实更接近一个 Copilot 助手的角色。

例如我们到一个新的国家,下飞机,去海关,一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指示牌。你你在机场可以跟着人走的,但是你到了那个分人群的海关就不行了,你要是不懂这个语言的话,你就不知道的哪个入口是这个国家的居民的,哪个是海外旅客入口。

这种时候,AR 眼镜就可以直接看到各种各样的指示牌,然后把它翻译成你懂的文字。包括你在跟海关聊的时候,海关问你一系列的问题,他跟你聊的时候,你就可以实时地在眼镜上面看到他翻译的内容,实现一个流畅的问答。

包括出了机场之后,去到一个,比如说地铁站,眼镜识别到地铁站里面的标志,它还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导航,既能告诉你说你做哪条线,也可以提示你具体的信息:比如给你一个导航,告诉你你到了这个地方,你出来之后是一个美食一条街这样的。

这个时候,你可以跟眼镜说,我要开启这个引导模式,那 AI+AR 就能一个一个识别,因为大家知道现在大模型的视频流的模式还是蛮强的,我们可以在走的过程中就直接他,你看了哪个店,他就告诉你这个店怎么样,是吃什么的。还可以基于你的喜好,告诉你这个店好适不适合你的口味。

所以这一系列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在努力把 AR 眼镜带来的体验做到更完美。

这只是一个场景,出国或许还不是那么的频繁,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想一想,在现实中我们可能每天都会遇到类似的场景,如果有一个 AI + AR 的设备 24 小时在内身边,看到你所看到的,听到你听到的,实际上这个「外脑」可以帮助你处理非常多的事情。

 

06 中国 AR 创业者有独特优势

 

张鹏:雷鸟创新其实现在已经算在这个赛道上中国非常头部的创业公司,但毕竟还是创业公司,那你觉得怎么能够在 AR 这个赛道上,形成中国创业公司自己的优势?以及我很好奇关于竞争策略的问题: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又在一个巨头看重的领域,怎么去找到自己差异化的优势和前进的路径?

李宏伟:您说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创业,我经历了几次创业,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选择大于努力。

我们怎么去选择能决定我们正确与成功与否?我从这件事情我们可能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比如说先从具体的层面来看,其中一个点刚才其实已经回答了,因为 Meta 这样的公司,大厂在技术上面有很多的投入,这是我非常值得尊敬的。

他们发布了这样的技术,让大家看到 AR 眼镜的时代要来了,因为技术最重要的问题都已经突破了,这是非常重要,他们花了足够的钱,给行业做了很多的贡献,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创业公司会跑得更快,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商业竞争里面,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是像雷鸟创新这样的创业公司,或者是中国的创业公司可以做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跟机制跟各方面都有关系的,包括中国的供应链的成熟都有关系。

但另外一点可能更重要的问题是:AR 这个时代是不是还像手机一样,是美国的企业引领了?完全是他们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尤其在最早期的时候。我觉得不是。

雷鸟 X3 是一个平衡了技术和需求后的产物,但这并不代表说雷鸟创新没有 Vision Pro 的技术,而实际上所谓 Vision 和 Vision Pro 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他们有共同的技术方向和最重要的技术突破,这在 Vision 和 Vision Pro 之间是一样的。

Vision 和 Vision Pro 的区别是产品定位的区别。是要练成全身都是肌肉的,我还是练成说一个比较健美的状态。是要现在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还是我现在给一个用户可以接受喜欢用的一个 60 多克的眼镜?

所以它只是产品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来看,雷鸟创新作为这个行业头部的企业,作为一个中国的这样的公司,我觉得并没有比美国的公司落后多少。至少从产出的产品来看。

所以在 AR 我觉得是有可能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一起引领行业发展,一起带来行业爆发的。甚至有可能中国企业会更早地或者更大地发挥这个作用。这跟过去这么多年中国整个的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的发展、能力的积累都有关系。

我们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一些这样的机会了。TikTok 是在美国是最强势的这个短视频应用,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过去在 TikTok 之前,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中国的包括科技、包括互联网,很多都是在落后美国,在美国之后做。但像是大疆、TikTok 这样的产品,我觉得他们已经代表了中国企业可以引领一个行业。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除了速度之外,我们在技术上面并不落后。

另外一点在整个生态上面,中国的供应链和应用生态实际上也跑得很快。比如很多美国西海岸的大厂,实际上他们在供应链的同学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中国,现在全球唯一能够量产 MicroLED 的国家是中国,像一些光波导企业中国也很领先。包括 AI 的大模型本身,可能大家还有点差距,但实际上从大模型的场景应用来说,中国的企业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那当然另外一个问题是说在 AR 整机加生态这个赛道里面,什么样的策略,什么样的技术积累是对的。

我觉得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实际我们要布局未来的技术,这一点上面雷鸟创新做得好,而且做得相对比较聚焦。大厂有的时候反倒会摇摆,因为它的资源多,我会做很多技术,可能这个时候这个技术成熟了,我就做的这个也可能会拖慢的。所以雷鸟创新在核心技术上面是很坚定的,我们做到了技术领先。

另外一些方面是说我们除了技术之外,整个路线的设计,包括你是最先发 Vision Pro 还是先发 Vision?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的选项。

实际上我们看到 Meta 也先发了 AI 眼镜。Ray-Ban Meta 的眼镜,那雷鸟创新的基本策略也是这样的,我们这种策略可以使得我们在这个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取得竞争优势。

我们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我们追求布局未来正确的技术和正确的产品。但在过程中,我们就把其中成熟的技术和成熟的用户需求诞生的产品先推出来发布,比如比较成熟的 BirdBath 的产品。所以大家看到雷鸟创新不单是技术领先,雷鸟创新在市场份额上面也是领先的。

我们每个阶段推出来的产品,销售的结果也是领先的,所以这样的话可以给雷鸟创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生存发展的环境,我们既布局未来,又在过程中发展。

我来聊一聊更底层的问题。当然一个底层的因素是团队,我们现在整个全球的人才流动是比较好的。雷鸟创新团队里面,比如说我们有美国人,有韩国人,所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工作语言。我们从全球搜罗最顶级的人才,来做我们的技术、人因设计,以及一系列整机方面的研发。所以我想在技术层面,在人组织层面,中国的团队和美国的团队现在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或者说大家可能是一样的,没准结合效率的话,所以我相信雷鸟创新有个非常好的团队。

我们也给大家非常好的一些工作环境,优秀人才的团队有一些,但更底层的,我更底层这事我觉得最重要,您看 AR 整机加生态这个赛道。首先它是一次 Disruptive Innovation,我们叫颠覆式创新。它跟过去的手机,跟过去的互联网有区别,它是一次新的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空间互联网。

所以这样新的机会往往是新的公司相对比较有机会的,新的公司能够成功至少大概一半以上。那是不是大厂在知道不知道这事重要不重要?电车所有人都知道重要?第一个做出来电车的公司肯定是传统车厂,比如宝马、奔驰这样的公司,但是电车最后还是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包括像比亚迪这样原来做车不是那么做这么多,在传统领域相对没有那么强大的公司,比较新的公司最后能成功至少占了 50% 以上的这个市场,所以创颠覆式创新就会有这样的特点,我们认为 AR 整机加生态这个赛道就是一次这样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点您说的很有道理,这个赛道的比拼是一个综合实力的比拼,供链、硬件、软件、应用、生态、销售渠道、品牌营销都要做到比较好。所以它确实是对一个纯新的创业公司来说是有比较大的挑战的,因为纯新的创业公司比较适合做单点突破。

那我怎么设计雷鸟创新这个公司的模式?雷鸟创新背后有像 TCL 这样的比较大的公司的资源的支持,但它又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公司,独立经营、独立决策、独立融资、独立上市的公司,这样的话它的整个流程制度价值观是一个新公司、创业公司价值观,但它背后又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我们认为这一点对于整个公司的设计,对于它最后的成功也是蛮重要的。

所以从最底层的选择、架构设计到组织到技术路线的选择,到技术路线的积累,到市场份额各方面来看,包括对整个生态的布局,大家可以看到雷鸟创新合作的伙伴都是全球最顶级的公司,包括美国、中国,也包括大模型、操作系统、应用生态。

所以我想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我倒没有觉得这个雷鸟创新处在了劣势,我们审慎地看待竞争的问题,积极应对,但对未来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乐观。

 

07 AI 眼镜是小灵通,AR 眼镜是智能机

 

张鹏:刚才咱们说这个 AR 的终极目标通向个人计算。其实 Ray-Ban Meta 的新一代产品在这次也发了,我还挺好奇的,就是你看起来它强化的是 AI,这带来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雷鸟创新会不会做这种 Ray-Ban Meta 这个这样类型的产品?

李宏伟:我们打造未来的产品,但同时把这个成熟的技术和成熟的用户需求这样结合的产品做出来。所以基于我们的核心策略,我们会做。我们与博士眼镜有一个合资公司,主要就是打造像 Ray-Ban Meta 一样的产品,就是那种 AI 眼镜。它的上市时间也不会很慢,很有可能比 X3 还要更早一点。

第二点,我们怎么看待这两个产品?实际上如果我们从行业发展或者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上来看,我觉得这就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一般都会先出现一个比较简单的产品,占据更多的这个用户量,然后它逐渐地增加功能,变得更强大。手机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先能看到像大哥大这样只能打电话的,像小灵通,然后变到比较强大的功能手机,然后变到智能手机,大概是这样一个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个企业来讲,有几种选项,一个选项是说只做未来的产品,另一个选项是只做现在的产品。只做未来的产品也不是不行,只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就有比较大的压力,整个这个包括融资的环境各方面来看,坦白来讲,现在可能只有苹果是真的憋大招的。那如果只做现在的产品,我觉得还是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嗯,就是所谓创新者窘境,如果你只做了功能手机,不一定代表你能做好智能手机,甚至它很有可能会约束你去做好智能手机。这就是雷鸟创新在取舍中考量的因素。

张鹏:我们刚才盘点了好多 AR 眼镜今天哪些技术比较 ready?哪些场景比较 ready?AI 这部分有什么可以值得期待的新的思考吗?

李宏伟:我觉得几个层面,第一个从用户的角度上来看,它其实还是有各种可以优化的地方。那比如说眼镜,我们总希望它的重量变得越轻越好。那我们这个佩戴体验希望越舒适越好,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样式。

这次 Ray-Ban Meta 也发布了新的这个眼镜的款式的,现在更多的是迭代这个 AI 的功能、再比如说它的基础体验要做得好。

如果我们看第一代的 Meta Ray-Ban Stories 和第二代的 Ray-Ban Meta,第二代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销量(百万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础体验提升了。

基础体验什么意思?就是比如说它有麦克风,那麦克风在你说话的时候能不能实现能降噪——你戴着眼镜出去很有可能风声比较大,那眼镜是不是能不能听得清楚你的指令?一系列的这样的功能点都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甚至包括这个摄像头是横的还是竖的,都是可以做考虑的。

在这个差异化布局上,雷鸟创新是有系统性的优势的,这个优势包括供应链以及其他的层面,这里面我们有一些独家的东西是别人拿不到的。它可能会体现在体验上面,也可能会体现在价格上面。

当然这里面包括他刚才说到的 AI 的部分,国内的大模型的公司现在在 AI 场景上面包括一些开发者在 AI 场景上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所以这一点应该也会比。但是这种开发不只在包括在中国,也包括在海外,所以也比海外的企业会更有优势。

另外一点,这个眼镜本身不管从经营,就是生产、销售和用户关注来说,它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是非常重要的,就所谓传统眼镜的品牌、渠道和设计,Ray-Ban Meta 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雷朋本身的这个贡献。扎克伯格也说,你如果哪怕不开启智能功能,雷朋和 Ray-Ban Meta 的这个眼镜,Ray-Ban Meta 这个眼镜也是一个很好看的眼镜。

所以您看到前一段时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宣布了雷鸟和博士眼镜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行业的一些创造,在历史上是没有这样的情况的一个科技公司和传统眼镜的大厂成立这样的更深一点的合作,这也是没有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对这个事情如何成功做了很认真地思考和判断。我们认为传统眼镜的品牌渠道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在做这样的布局。

我最后还想补充两点,第一点是 Meta Orion 做得非常好,但是我也想告诉大家说,中国企业现在也不落后,雷鸟 X3 是一个和 Meta Orion 一个方向上获得了非常重要突破的产品,在全球来看都是这样。

海外的企业也非常看好这一点,我们有很多美国公司的朋友们都说来自各个大厂的同学,问我们组团买是不是还能优惠一点呢?保证我们先拿到。

但更重要的我想要跟大家说的是,雷鸟创新也好,Meta 也好,这样一些公司做了 AR 领域里面的 Vision Pro 也好、 Vision 也好,这都代表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属于 AR 眼镜的未来,已经到来了。

 

*头图来源:Meta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浏览量: 98

曾毓群回应宁德生产基地起火:问题不大;蔚来获 33 亿元融资;中国宇航服曝光,令马斯克怒讽美国 FAA

传闻已久的苹果 homeOS 或将于 2025 年推出

9 月 29 日消息,传闻已久的苹果 HomeOS 预计将在 2025 年推出。根据外媒消息,苹果可能发布两款带显示屏的 HomePod,重塑 tvOS 为 homeOS,以更广泛地关注家庭自动化。新款 HomePod 将结合 HomePod 和智能显示器的功能,可能配备机械臂用于视频通话,运行 A18 芯片并支持 FaceTime 摄像头。

低端型号(代号 J490)将支持基本的智能设备控制和日历功能,而高端版本(代号 J595)售价预计超过 1000 美元,适用于家庭和办公室的视频会议。整体设计与现有 HomePod 可能有所不同,未来两款设备都将能够利用 Apple Intelligence,支持手势操作,包括 FaceTime 和 Zoom 等应用。(来源:cnBeta.COM)

AMD 推出自家首款小语言 AI 模型「Llama-135m」,主打「推测解码」能力可减少 RAM 占用

9 月 29 日消息,AMD 在 Huggingface 平台公布了自家首款「小语言模型」AMD-Llama-135m,该模型具有推测解码功能,拥有 6700 亿个 token,采用 Apache 2.0 开源许可。

据介绍,这款模型主打「推测解码」能力,其基本原理是使用小型草稿模型生成一组候选 token,然后由更大的目标模型进行验证。这种方法允许每次前向传递生成多个 token,而不会影响性能,从而显著减少 RAM 占用,实现效率提升。

AMD 表示,这款模型在四个 AMD Instinct MI250 节点训练了六天,其「编程专用版本」变体 AMD-Llama-135m-code 则额外耗费了四天时间进行微调。(来源:IT 之家)

 

美国激光雷达明星崩了!市值缩水 96% 再裁 30% 自救

美国激光雷达公司 Luminar 近日宣布将继续裁员 30%,继 5 月裁减 20% 后,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危机。曾经市值高达 120 亿美元的 Luminar,如今市值缩水 96%,仅剩 4.5 亿美元,股价连续 16 个交易日跌破 1 美元,面临纳斯达克退市风险。

Luminar 在 9 月 23 日向 SEC 提交了重组计划,预计将因裁员产生 400 万至 600 万美元的额外费用。公司正在转向「轻资产」模式,外包生产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Luminar 因财务造假嫌疑而陷入舆论漩涡,涉及与 Scale AI 的数据标注服务的高额交易。美国的激光雷达企业如 Ouster 和 Velodyne 已合并,Quanergy 破产,Innoviz 也面临退市风险,Luminar 如今成为美国激光雷达行业的最后希望,但处境也岌岌可危。(来源:快科技)

 

小米明年将进军全球家电市场,首站东南亚

9 月 29 日消息,据 GSMChina 报道,小米东南亚地区总经理 Alex Tang 确认,小米将从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在全球市场推出各种家用电器,包括小米空调、小米冰箱、小米洗衣机等。

全球许多消费者希望更多小米家用电器在当地市场销售,而这些产品此前仅限于中国市场,但明年将有所改变。随着公司新愿景——打造人车家互联生态,所有智能设备将实现智能互通。

GSMChina 称,虽然小米以其激进的定价而闻名,但消费电子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面对三星、LG 等已久负盛名的品牌,小米能否为其产品创造空间值得关注。然而,小米的独特优势在于其能够将物联网设备无缝集成,这使其相较其他竞争对手具有重大优势,尤其是那些家中已有小米产品的用户,更有可能投资更多小米生态系统产品。(来源:IT 之家)

Meta 创始人扎克伯格今年财富增逾 700 亿美元,加入 2000 亿美元富豪俱乐部

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Meta 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财富在 2024 年增加了 734 亿美元,达到 2010 亿美元,从而加入 2000 亿美元俱乐部。

扎克伯格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富豪,前三名分别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财富 2720 亿美元)、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2110 亿美元)、LVMH 首席执行官阿尔诺(2070 亿美元)。(来源:界面新闻)

 

蔚来获国资股东 33 亿元新一轮增资后,李斌发文感谢安徽与合肥的信任支持

9 月 29 日消息,蔚来中国今天宣布获得国资股东 33 亿元增资,随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斌在朋友圈发文对安徽及合肥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

附全文:

在祖国即将迎来 75 周年华诞之际,蔚来中国再次获得股东增资支持。四年前,安徽、合肥把蔚来从重症监护室抢救回来,在大家的关爱下,蔚来销量 4 年增长 5 倍,持续引领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第二品牌乐道首款车型成功上市,获得市场高度关注。蔚来已经从一颗小幼苗成长为能抵挡些风雨的小树,在小树成长为大树、成长为树林的时候,合肥和安徽继续浇灌、培育,不仅是对蔚来的信任,也是对合肥和安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的坚决支持,更显示了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蔚来公司与蔚来控股有限公司的三家现有股东——合肥建恒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投资协议。

根据协议,战略投资者将以人民币 33 亿元现金增资认购蔚来中国的新发行股份,蔚来公司也将投入人民币 100 亿元现金认购蔚来中国的新发行股份。(来源:IT 之家)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回应东侨 Z 基地火灾及后续影响:问题不大

9 月 29 日消息,据界面新闻报道,宁德时代董事长就当日火灾事故及后续影响回应称:「问题不大。」

此次发生火情的是位于东侨的宁德时代 Z 基地,为该公司的核心电池工厂之一。报道称,该基地所生产的动力电池供应给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多家新能源车企。该公司此前披露的信息称,Z 基地于 2019 年 9 月开始建设,包括电芯工厂、模组 Pack 工厂和喷涂工厂,为全球首个锂电行业灯塔工厂。

昨日傍晚 18 时许,该工厂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附近道路暂时封闭。现场消息称,消防车仍在作业,厂区烟雾较此前已有明显消散。(来源:IT 之家)

vivo X200 标准版手机拍摄样张公布,10 月 14 日发布

9 月 29 日消息,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今日在微博分享了两张拍摄样张,水印显示为 X200 标准版手机,韩伯啸称其「可以远,也可以近」。

博主 @ 数码闲聊站 本月中旬曾爆料,某天玑 9400 中杯搭载 50Mp+50Mp+50Mp,主摄是 IMX921 f/1.57 1/1.56″,超广角是 JN1,潜望镜是 IMX882 f/2.57 70mm,支持长焦微距,支持 10X 融合超分算法。结合多方爆料看,预计为 vivo X200 标准版。

此外,该博主还爆料称,vivo X200 Pro 及 X200 Pro mini 首发 22nm 索尼 LYT-818 50Mp 1/1.28″ 超大底主摄,这款传感器支持单帧 86db 的动态范围、0.95e-信噪比、实时 HDR 预览等特性。

贾净东此前曾透露:X200 系列将会携带最新的「蓝科技」,最强的蓝图定制传感器、影像芯片、行业最「顶」的蓝海续航系统、蓝晶芯片技术栈加持的顶级芯片以及蓝心大模型。(来源:IT 之家)

 

东风风行星海 S7 纯电轿车共创版上市:升级 20 英寸轮辋,15.49 万元

9 月 29 日消息,东风风行今天为旗下星海 S7 车型新增一款共创版,该版本主要升级 20 英寸轮辋,其他配置与在售 555km 奢享版保持一致,指导价为 15.49 万元。

星海 S7 和东风奕派 eπ007 采用相同的平台(S2-E 架构),车身圆润、流畅,配备了 20 英寸五辐式低风阻轮辋、隐藏式门把手、无框车门等,官方称其风阻系数仅为 Cd 0.191,并且有 11.90kwh / 100km「同级最低」百公里电耗。

座舱方面,该车配备 8.8 英寸仪表和 15.6 英寸中控屏,支持手机互联、智能语音,内置了星海 OS 系统,后备箱容积达到 541-1303L,并标配电动尾门功能。

规格方面,该车长宽高分别为 4935x1915x1495mm,轴距为 2915mm,搭载了峰值功率 160kW 的驱动电机,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续航里程 555km。(来源:IT 之家 )

加拿大退役宇航员分享中国登月服外观画面,马斯克转发帖文吐槽美国 FAA

9 月 28 日,「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在重庆召开。开幕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发布登月服征名活动,并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

28 日晚些时候,加拿大退役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社交媒体 X 上转发中国登月服画面并发帖称,「中国已宣布,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航天员登月——他们刚刚公开了新的登月服」。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CEO)马斯克随后转发哈德菲尔德上述帖子,并在配文中称,「与此同时,反观美国,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在以『卡夫卡式』的官僚主义扼杀国家太空计划!」

据韦氏词典介绍,「卡夫卡式」与捷克犹太裔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有关,尤其指「极其复杂、怪异或不合逻辑的」现象。(来源:环球科技)

 

浏览量: 39

国庆机票大跳水,没出发就亏了;余承东:享界挂问界标能多卖 5-7 万;苹果退出 OpenAI 最新 65 亿融资

国庆机票价格大跳水,有旅客还没出发就亏了

近日,微博话题「国庆机票价格大跳水」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担心十一假期机票上涨太大,所以提前买了机票,没想到还没出发就亏了。有网友表示,在 8 月中旬下单了 9 月 30 日三亚飞往重庆的机票,一个月后发现,往返程票价跟当初购买的票价相差上千元。

业内人士表示,航司票价调节机制主要根据市场水平决定,市场不及预期时票价就会下调,但不是所有航线/航班票价都会下调,主要还是看总收益状况,这包括已经销售出去的价格、人数总和等,综合多方面指标进行判断。(来源:cnBeta)

曝苹果不再参与 OpenAI 融资轮谈判

9 月 28 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公司已退出参与 OpenAI 融资轮的谈判,该轮融资预计将筹集 65 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最近退出了参与该轮融资的谈判,该轮融资预计将于下周结束。另外两家科技巨头微软和英伟达也一直在谈判参与这一轮投资。据知情人士透露,微软预计将投资约 10 亿美元。融资谈判尚未完成,参与者和投资金额可能会发生变化。(来源:界面新闻)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整车达 100 万辆

9 月 28 日,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Model 3 总装车间内,第 100 万辆出口海外的中国产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当日下线。同一天,这批 Model 3 从毗邻的上海南港码头装船起航发往英国,标志着中国产特斯拉车型出口累计超 100 万辆。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全球重要出口中心和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洲、亚太等多个市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是特斯拉完全自主设计的整车超级工厂,每 30 多秒就能下一台整车,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 95%。(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去年我国新装工业机器人超全球半数

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达 27.63 万台,占全球新安装量的 51%。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全球 2023 年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 428.2 万台,比前一年增加 10%。新安装量排名第二的是日本,约 4.61 万台;美国排名第三,约 3.76 万台。

报告还提到,德国作为欧洲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 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达 2.8 万台,同比增长 7%。2023 年,意大利和法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分别略高于 1 万台和 6000 台,在欧洲国家中位列第二和第三。(来源:新华网)

余承东:享界挂问界标能多卖 5-7 万

近日,余承东和知名主持人马东举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在直播中,余承东表示:「享界挂问界标能多卖 5-7 万,品牌构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余承东表示:「问界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做起来,成为一个高端品牌,工作量很大。但我们现在又开始打造第二个享界的时候,我们做了用户调研,如果享界挂了问界的牌子,一辆车至少能多卖 5-7 万,就是因为享界虽然产品很好,但它是个新品牌。」

他坦言,本来是想要用一个问界来覆盖所有 4 个车厂的产品,但政策法规不支持,要求每一个品牌方必须给车厂所拥有,且不能用一个名字。因此,才逐步形成了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大汽车品牌,但这样也就意味着走了最难的一条路。(来源:cnBeta)

 

高通骁龙 8 Gen4 系列阵容曝光,旗舰芯片不止一颗

近日,据爆料人 Yogesh Brar 透露,高通骁龙 8 Gen4 将于今年 Q4 亮相,骁龙 8s Gen4 将于明年 Q1 登场,代号分别是 SM8750 和 SM8735,该爆料人还提到,现阶段高通不应该改变命名方案。

对比上代,骁龙 8 Gen4 最大变化是告别 Arm 公版方案,采用自研的 Oryon CPU 架构,这一架构由 NUVIA 团队操刀设计。

据悉,2021 年 1 月,高通以 14 亿美元收购 NUVIA 公司,该公司有着三位前苹果公司大将,包括前 CPU 首席架构师 Gerard Williams III 以及 John Bruno、Manu Gulati 等。苹果 A7 到 A14 处理器均由 Williams 领导的团队负责,这次他参与设计高通骁龙 8 Gen4,让业界对高通的年度旗舰芯片充满期待。

据悉,高通骁龙 8 Gen4 采用 2+6 架构设计,CPU 主频突破了 4GHz,这是高通史上主频最高的 5G 手机芯片,且骁龙 8 Gen4 基于台积电第二代 3nm 制程打造,这颗芯片由小米 15 系列首发搭载。(来源:快科技)

 

图森未来联合创始人新公司宣布完成 2000 万美元融资

近日,图森未来联合创始人侯晓迪的新公司 Bot Auto 宣布完成 2000 万美元 Pre-A 轮融资。

根据 Bot Auto 的公告,这家公司总部位于休斯敦,核心方向在自动驾驶卡车的研究。此次 Pre-A 轮融资也完成了超额认购,投资方包括 Linear Capital(线性资本)、M31 Capital,以及 Brightway Future Venture、Cherubic Venture、EnvisionX Venture、First Star Venture、Welight Capital、Taihill Venture 和 Uphonest Venture。融资将为 Bot Auto 的下一代自动驾驶卡车技术研发提供资金,重点提升安全性和运营效率。(来源:界面新闻)

全球首款 HD 触觉反馈游戏椅垫:雷蛇幻神发布,299.99 美元

北京时间 9 月 29 日凌晨,在雷蛇 RazerCon 2024 活动中,雷蛇正式发布「雷蛇幻神」触觉反馈椅垫,首发价 299.99 美元。

雷蛇幻神搭载了雷蛇全新的 Sensa 触觉反馈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游戏的角色动作等实现不同的振动反馈,而非单纯地全部振动。比如当游戏主角挥刀时,椅垫的振动将根据动作有一个斜下方的触觉反馈,当在游戏中赛车时会实时反馈轮胎的振动效果。

雷蛇幻神触觉反馈椅垫兼容「大多数」游戏椅和办公椅,采用绑带的方式固定在椅子上。游戏适配方面,该触觉反馈技术支持《霍格沃茨之遗》《最终幻想 16》等,后续还会有更多游戏适配。(来源:IT 之家)

 

长安马自达 EZ-6 开启预售

长安马自达 EZ-6 于 9 月 28 日正式开启预售,预售价区间为 16-20 万,限定前 10000 台下订智雅版车型限时升级价值 15000 元配置,下订智尊版车型限时升级价值 10000 元配置。

据介绍,长安马自达 EZ-6 提供 8 种外观配色,包括朗月灰 / 流光金两款全新车色,车身长宽高为 4921/1890/1485 毫米,轴距为 2895 毫米。此外,该车还配备无框车门、自适应悬浮电动尾翼、19 英寸轮毂等。座舱方面,该车配备 14.6 英寸防眩液晶触控大屏,采用 8155 芯片。

长安马自达 EZ-6 纯电车型将提供容量为 56.1 千瓦时和 68.8 千瓦时电池版本,CLTC 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 480 公里和 600 公里;增程车型提供容量为 18.9 千瓦时和 28.4 千瓦时的电池,对应纯电续航里程为 105 公里和 160 公里。(来源:IT 之家)

人类身上发现来自食品包装的数千种毒素

发表在《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身上发现了愈 3,600 种来自食品包装、厨具或食品加工设备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存在于人类血液、头发或母乳中,其中包括已知剧毒的化合物,如 PFAS、双酚、金属、邻苯二甲酸盐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很多化合物与癌症、荷尔蒙紊乱等严重健康问题相关。

研究作者表示需要对食品接触化学物质进行进一步审查。研究人员指出塑料带来的问题最严重,而它基本上不受监管。此外金属罐上的硅胶和涂层也可能含有有毒或未充分研究的化合物。有多种因素会导致化合物以更高速率渗透入食物,其中包括较高的温度、脂肪含量和酸度。(来源:solidot)

 

浏览量: 47

罗永浩脱口秀:还了 8 个亿,钱能铺 13 个足球场;PS5 Pro 11 月 7 日国内发售;游戏科学 CEO:让「黑猴」团队「躺」两年|极客早知道

淘宝已支持微信支付

9 月 27 日淘宝正式宣布,淘宝已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更新 APP 至最新版即可体验。

从具体展示的页面看,消费者在完成商品选购后,在支付页面选择「微信支付」,即可完成支付,全程体验与其他支付工具一致。

京东和支付宝也有望再次实施互联。9 月 26 日,有媒体消息称,京东将正式接入支付宝支付,并预计在「双 11」前夕推出。另据央视新闻 9 月 27 日消息,目前双方在物流和支付上的合作已达成一致。(来呀:中国金融网)

因密码泄露事件 Meta 遭爱尔兰罚款 9100 万欧元

9 月 27 日,根据监管机构的一份声明,在对 Facebook 母公司 Meta Platforms 的爱尔兰旗下公司进行密码存储调查后,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 (DPC) 对其处以 9100 万欧元 (大约 1.02 亿美元) 的罚款。这家 Facebook 的所有者曾经通知数据保护委员会,其无意中将某些社交媒体用户的某些密码以「纯文本」形式存储在其内部系统中,且没有加密保护或加密措施后,该委员会于 2019 年 4 月开始进行关于密码泄露事件的调查。

去年,欧盟委员会指控该科技巨头将用户数据传输至美国,并对其处以高达 12 亿欧元 (大约 13 亿美元) 的罚款,此次罚款可谓是对欧盟委员会对于去年罚款的补充。

这些罚款举措,可谓是欧盟对美国大型科技公司进行更广泛反垄断打击的一部分,爱尔兰监管机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美国大部分在欧盟设有欧洲总部的大型科技巨头主要隐私监管机构是爱尔兰监管机构。

据了解,DPC 的最新决定包括四项违反 GDPR 的调查结果,涉及个人数据泄露,以及未能确保用户密码的适当安全性。(来源:网易科技)

 

AI 几小时设计芯片超越人类:谷歌 AlphaChip 已设计出三代旗舰 TPU

9 月 27 日,谷歌 DeepMind 推出名为 AlphaChip 的 AI 系统。能在数小时内生成超人类水平或相当的芯片布局,而无需花费数周或数月的人类努力。

按照 Demis Hassabis 的说法:「训练最先进的芯片设计模型(AlphaChip)-> 使用它来设计更好的 AI 芯片 -> 使用这些芯片来训练更好的模型 -> 以此来设计更好的芯片」,谷歌实现了闭环。

AlphaChip,类似于 AlphaGo 和 AlphaZero,将其芯片布局设计视为一种游戏来对待。从空白网格开始,AlphaChip 一次放置一个电路组件,直到完成放置所有组件。然后根据最终布局的质量进行奖励。一种新颖的「基于边缘」的图神经网络使 AlphaChip 能够学习互联芯片组件之间的关系,并在不同芯片之间泛化,让 AlphaChip 在设计每个布局时都能得到改进。

AlphaChip 自 2020 年发布以来,被用于 Google 的 TPU 的每一代;另外,谷歌的 Arm 通用数据中心 CPU Axion 也使用了 AlphaChip。在外部,联发科也使用了 AlphaChip。(来源:IT之家)

 

前腾讯 Robotics X 控制中心负责人郑宇加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

9 月 27 日,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专家郑宇加入优必选,出任优必选研究院副院长兼人形机器人科学家一职。

郑宇于 2018 年加入腾讯 Robotics X 任专家研究员,控制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灵巧操作、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与机器人运动规划。

郑宇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近 40 篇,包括 8 篇 IEEE T-RO,国内外发明专利 70 多项,同时是 IEEE 高级会员。

2023 年 12 月 29 日,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必选」)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今年以来,优必选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汽车企业,3C 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等合作。(来源:IT之家)

游戏科学 CEO 冯骥谈《黑神话:悟空》DLC 进度:让团队先「躺」两年

9 月 27 日,游戏科学 CEO 冯骥在回应网友提问时表示,《黑神话:悟空》的团队需要一些时间来休息和调整。他表示,开发者们可以先放松两年,去体验其他类型的游戏。

此前,在 2024 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期间,游戏科学商务经理黄一帆透露,《黑神话:悟空》将推出后续的资料片和 DLC 内容。他表示大家对后续故事充满期待,并且相信会有后续资料片和 DLC 推出。

虽然目前官方还没有正式确认 DLC 的具体内容,但据消息称新的 DLC 可能包含「再起」和「此去」两大篇章,其中将涵盖烛映玄英(犀牛精)、霞耀金鹏(狮驼岭)、愁断青波(九头虫)、泪染朱唇(女儿国)等角色与故事。然而这些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针对 DLC 推出时间,据报道,《黑神话:悟空》的 DLC 将在 2025 年农历新年左右推出,也就是 2025 年 1 月 29 日左右。这个消息是根据行业顾问 Daniel Camilo 听到的「非常可靠第一手消息来源」得出的。(来源:中关村在线)

 

罗永浩讲脱口秀称已还完 8.24 亿元欠款:还的钱能铺满 13 个足球场

9 月 27 日,罗永浩在播出的《喜剧之王·单口季》节目上讲了一段脱口秀,其中提到了自己真还传的部分细节。

他在脱口秀中告知观众已还完 8.24 亿元债务,还把 8.24 亿元人民币图片拼接在一起,直观展示给大家。

他还称:「如果把这些钱 (8.24 亿元) 平摊到地上,能铺满十三个足球场。印的时候,上海的打印店都觉得罗永浩疯了,还不上钱,开始自己印了」。

罗永浩前不久在发布的长文中,列出了这 8.24 亿债务的详细情况:

1、2020 年 4 月开始做直播电商公司,税后以真金白银的现金还债的 5.48 亿;

2、2018 年把手机团队和知识产权转让给字节跳动获得的 1.8 亿(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公布过);

3、2018 年锤子科技资金断链、产线停工后,我签了个人无限担保使工厂复工,把剩余物料做成整机抵债的 6600 万;

4、锤子科技的债务善后团队从 2018 年至 2019 年年底,以各种方式变卖锤子科技的剩余资产用于还债的近 3000 万。

罗永浩称,还债数据的清单,以及银行流水明细,已于今年夏天的税务审查中提交给了国家税务机关。(来源:快科技)

 

三只羊卢某录音门嫌疑人被抓:用国产 AI 合成录音,平台已配合调查

9 月 27 日,日前,合肥官方不仅通报了针对三只羊月饼等带货事件的调查结果,还通报了卢某某录音事件相关情况。

据通报,9 月 22 日晚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男,25 岁)抓获,并在其电脑、手机和制作 AI 音频的网站中发现伪造相关音视频的证据。

现已查明,9 月 16 日,王某某利用从互联网下载的音视频资料,杜撰卢某某酒后言论脚本,先使用 AI 工具训练生成假冒卢某某的音频(其中出现的女声也系 AI 工具训练生成),后用视频软件合成音视频,并通过网络发布,形成谣言大量传播。

根据「Reecho 睿声」官微介绍,王某某正是利用了该公司旗下的 Reecho 睿声 AI 配音大模型平台,将卢某此前直播片段的约 30 秒录音进行克隆,并通过文本进行生成。

该公司表示,已经积极配合了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来源:快科技)

阿斯顿·马丁 Valiant 即将引入国内:售价 3058 万元 

9 月 27 日消息,据博主 @PS3 保罗表示,阿斯顿马丁旗下超级跑车 Valiant 即将在国内上市,售价高达 3058 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该车是由阿斯顿马丁官方引入国内,可正常挂牌上路,该车也将是由厂家引入国内最贵的量产车型。

据了解,该车由品牌定制部门 Q by Aston Martin 研发的赛道专用车型,已正式发布。这款限量 38 辆的超级跑车,预计将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开始首批交付。

Valiant 搭载 5.2 升双涡轮增压 V12 发动机,配备 6 速手动变速箱,最大功率达到 745 马力,最大扭矩为 753 牛·米,车辆外观配备了大量空气动力学套件,包括大型分流器、后部固定尾翼和大尺寸下扩散器,以及碳纤维前格栅,以增强冷却效率和提升性能。

内饰方面,Valiant 装备了定制的 Recaro Podium 座椅和四点式赛车安全带,提供 Alcantara 或皮革座舱内饰选择,以及外露式换挡杆造型,展现出赛车的纯粹与专注。

此外,车辆还采用了 3D 打印后副车架和赛车规格的锂离子电池,进一步减轻重量。

 

索尼中国官网已上线 PS5 Pro 相关内容,最快 11 月 7 日发售

9 月 27 日,索尼中国官网已经提供了 PlayStation 5 Pro 的商品页,其中小字标注显示这款游戏机将于 11 月 7 日正式发售。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家在搜索引擎上搜索「PS5 Pro 中国」等关键词也可以直接找到有关国行 PS5 Pro 的结果,不过目前该网页显示 404 页面。

索尼 PS5 Pro 已于 9 月 26 日晚 22:00 开启预订,11 月 7 日晚全球发售,各版本售价信息如下:

  • 美版:699 美元(当前约 4892 元人民币)

  • 英版:699 英镑(当前约 6546 元人民币)

  • 欧版:799 欧元(当前约 6239 元人民币)

  • 日版:119980 日元(当前约 5802 元人民币)

  • 港版:5780 港币(当前约 5209 元人民币)(来源:IT之家)

黑神话评分或遭恶意刷分

9 月 26 日据报道,根据最新数据,IGN 年度游戏投票页面显示,《黑神话》的支持率已下降至 69.2%,而第一名《艾尔登法环:黄金树幽影》和第二名《最终幻想 7:重生》的支持率则有所上涨,分别达到了 71.7% 和 73.4%。这一趋势似乎表明,《黑神话》与他们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

针对玩家们对此的质疑,IGN 官方和 IGN 高管进行了回应,并明确否认了暗中操作投票的说法。

然而近日,有网友发现 M 站用户存在刷分现象,许多小号给《黑神话:悟空》打出 0 分,对《宇宙机器人》和《最终幻想 7:重生》给出了满分评价。由于 M 站的用户评分不需要实际拥有游戏就能够进行评价,因此其受到恶意刷分行为威胁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这种行为造成的评价不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只需以娱乐性看待即可。(来源:中关村在线)

浏览量: 78

2024,大模型的 iOS 时刻

科技史的组成,是几百年间一个又一个决定性时刻的串联。

2010 年 6 月 8 日凌晨一点,美国旧金山 Moscone West 会展中心的苹果发布会上,一身黑 T 恤蓝牛仔的乔布斯正式登台,他手握的 iPhone 4 自此成为跨时代的产品设计,凭借新理念的工业设计、500 万像素摄像头和视网膜显示屏以及 Facetime 视频通话等 100 多项新功能,这场发布会演讲,数次引起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伴随着「very change, much wow」就这样改变一切的口号,全世界范围内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就此拉开序幕。

不过,iPhone 4 改变世界背后,硬件的革新只是表象,所能影响到的,不过苹果与苹果产业链上下游,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厂们。

真正让 iPhone 4 发布成为全球历史性一刻的,是 IOS 的推出,以及此后几年间安卓系统的快速跟进。开放的操作系统,让手机脱离了单纯的电话、拍照、播放音乐的功能限制,全世界软件企业的共同参与,进一步延伸了手机的边界,也孕育了 Facebook、TikTok、微信、美团等一大批超级应用,世界自此跑步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应用决定想象力,成为新的行业铁律,而这条铁律,也正一点点在 2024 年的大模型时代再次被验证。

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商业模式,却总是踏着相同的韵脚不断重复。没有人会怀疑,大模型,正进入自己的 iOS 时刻。

01 创造大模型时代的明星产品经理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初期,2010 年前后,曾经有一本爆款图书面世《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书中传达的理念,一时之间,给了无数求职无门的文科生们指出了一条新的职业方向。只是很快,大批涌入的文科生们就发现,产品的设计理念与技术的可行性是两回事;产品功能的实现,也始终离不开对代码底层逻辑的了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不过是出版商为了卖书,使出的修辞手法。

一众大模型企业是否有从这本书身上取到经不得而知,但门槛降低才能生态成长的理念的确一脉相承:在大模型时代,代码能力,不再是影响产品创意的决定性因素,理念设想到产品落地,中间也仅需与 AI 的不断对话。轻装上阵,成为这一时期的大模型落地关键词。

第二届百度「文心杯」创业大赛正是这一现状最好的观察切口。

作为国内大模型领域最高规格、力度最大的创业大赛,百度「文心杯」创业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两届。本届比赛,更是直接吸引了近 1600 个项目报名,其中,利用 AI 原生应用项目占比,更是从去年的 8 成提升至今年的超 9 成。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文心杯的参赛团队中,超过 30% 参赛团队没有专业程序员。

就以本次比赛的二等奖获得者 Kotoko 虚拟角色社交互动平台来说,这是一款 AI-Native 社交游戏(类 AI 版模拟人生),应用底层基于 Multi-Agent 架构,可以实现环境-角色以及角色-角色的智能化互动,用户可创作个性化 AI 角色,体会与亲手创建的「纸片人」建立连接的快乐。其 CEO 是出身于商学院与投资人背景的 97 年创业者。而 CPO,则是 95 年出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擅长游戏系统策划。

Kotoko:虚拟角色社交互动平台|来源:百度

与开发门槛降低伴随而来的,是应用创新的广度增加。

数据显示,去年的文心杯,还有约 30% 的参赛项目集中在通用办公及营销领域,今年参赛方向更加多元,涵盖文娱、电商、营销、医疗、办公、硬件、企业服务等等千行百业,整体的交付质量,也从过去的可能性展示,变成了真正的产品级交付。

比如一等奖,极睿科技,其产品定位于一站式电商素材 AI 工具,面向电商场景,为消费品牌提供覆盖图文及短视频的 AI 内容生成、管理工具及转化服务。

极睿科技:一站式电商素材 AI 工具|来源:百度

获奖项目水母智能则在 AI 绘画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定位为 AI 漫画/漫短剧创作工具及内容平台,基于自研 AI 漫画生成工具链来赋能创作者,打造创作者社区和内容平台。当前,社区内累计的 AI Native 创作者已达 200 万,累计创作 1 亿+作品;并与国内外头部发行平台、网文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已获得独家网文 IP 150 个。

水母智能:AI 漫画平台|来源:百度

技术的成熟,抹平了代码能力的差距,数量的爆发,带来了应用在千行百业的落地。此时此刻,摆在新时代开发者眼前的,似乎只剩行业经验这一道最后的鸿沟。

02 生态意味着什么?

大模型不是万能的,正越来越多的成为共识。

体现在技术侧:以百度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头部玩家,不再过分强调模型性能的领先,转头讲起了生态与低门槛的故事。

而体现在应用开发侧:市场需要商业级交付,讲述大模型能做什么的美好期许前,承诺「我们的产品」可以帮用户解决哪些问题,成为竞争中新的赛点。

依旧以前面提到的做 AI 漫画的水母智能为例。漫画行业有一个定律:只有前 5%-10% 的内容是盈利的,盈利的前提漫画的品质做到 A+和 S 级。然而,中国能达到 A 级能力的主笔只有 200-300 位,能到助理水平的画师,也仅有两千到三千位,但市场中每年毕业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新增数量,却数以万计。

而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大模型的期待,就不只是简单会画图,而是会画 A 级漫画,能用商业级产品,切切实实的为企业降本。

比如,产品应该是专业级的一体化的工作台,使用产品时,不需要像 SD 那样左右横跳,从文生图到图生图,又条件生图。

其次,漫画不同于单张图片,需要保持画面主角的一致性,对姿势、表情、特效等等的细节要求也更为苛刻:比如,同样是拥抱,但到底是熊抱还是抱头、抱腰,在 A 级变化中是有严格要求的。

而解决这些问题,大模型只是整个企业工作流中的一环,能完成人物的一致性,可以提供高级训练工具的企业,才是真正的赢家。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做 AI 心理诊疗的镜象科技身上。看起来 AI 心理诊疗,不过是聊天模型的翻版,但是 AI 其实并不能理解人的情绪,只能在行为和表达层面去进行计算推理。

镜象科技:基于大模型的专业心理诊疗 AI 智能体|来源:百度

而人类情绪复杂,常规的分类就有 18 种,最细的颗粒度甚至可以到 100 多种。除此之外,人的人生事件也可以被分成上千种,就算读书、毕业,也能分成十几、二十种不同的情况。

而这些精细的数据,并不存在于公域的互联网,反而是创业公司或者专业心理诊疗机构的核心壁垒。为建立数据库,镜象科技招募了十几个临床咨询的博士,花了两三年时间,不断收集生产数据,然后基于此进行训练,这才让最终的模型表达方式和回应方式,更像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师的表达。

竞争的主战场,重新从技术被拉回传统赛道中的经验与数据积累,然而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既然大模型不是万能的,那么百度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03 从文心大模型到智能体生态,百度的基础设施蓝图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增量机会出现在移动应用开发,但生态的繁荣,也进一步反哺,成为了苹果万亿市值的底座。

类比 iOS,成为大模型时代的基础设施,或许是关于百度,在大模型时代最精准的定位。

而这个定位,则要从技术、成本与生态三个角度来展开。

技术层面,在 ChatGPT 尚未面世的 2019 年,百度就发布文心大模型 1.0 版,历经四年多的技术深耕和研发迭代,文心大模型已经升级到 4.0 版。其中,2024 年 6 月,WAVE SUMMIT 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 发布的文心大模型 4.0 Turbo,则通过数据、基础模型、对齐技术、提示、知识增强、检索增强和对话增强等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飞桨文心的联合优化,成为目前市面上性能第一梯队的大模型产品。

与此同时,针对那些对成本要求更高的客户,5 月,百度将 ERNIE Speed、ERNIE Lite 和 ERNIE Tiny 三款轻量模型免费;7 月,百度又大幅降低了文心大模型 3.5 和 4.0 两款旗舰模型的价格,将大模型的使用成本一降再降。

但文心大模型针对的,依旧是那些已经具备成熟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如何让大模型能被更多没有经验的产品经理、传统行业从业者,甚至小学生使用,其实还需要更低的门槛,比如成熟到几乎没有门槛的开发平台,而这则需要千帆与智能体生态的共建。

对应到产品上,则是今年百度 Create 大会上百度发布的三个产品,AgentBuilder、AppBuilder、ModelBuilder。其中,AgentBuilder 作为基于文心大模型的智能体构建平台,通过提供的零代码与低代码开发模式,能够大大降低智能体的开发门槛,即使是没有编程基础的小白,也能仅用「一句话」就创建智能体。

至于为什么是智能体,李彦宏曾经对大模型的发展阶段做过一个三阶段预判

「一开始是对人进行辅助,最后出来什么东西需要人把最后一道关,我们确定它的效果是 OK 的,各方面都不错才会让它出去,这是 Copilot 阶段;再往下走就是 Agent 智能体,外界对于 Agent 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最主要还是说它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具备自主使用工具、反思、自我进化等能力;这种自动化程度再往下走就变成一个所谓的 Al Worker,能够像人一样做各种各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各方面的工作都可以独立完成。肯定要有这么一个过程。」

其中,智能体的意义,在百度文心杯创业大赛颁奖视频致辞上,李彦宏再次做了补充:「智能体相当于 PC 时代的网站和自媒体时代的账号,它最明显的特点是门槛足够低,谁都能上手,天花板又足够高,可以做出非常复杂,非常强大的应用。我认为,将来会有数以百万量级的智能体出现,形成庞大的智能体生态。」

通过文心大模型+千帆平台等 AI 基础设施作为应用开发的根基,智能体进入人人可开发时代。

数据显示:百度 2024 年 Q2 财报数据显示,目前,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 6 亿次,日均处理 Tokens 文本超 1 万亿,与 23 年 Q4 公布的 5000 万次日均调用量相比,半年增长超 10 倍,日均调用量和日均处理的 Tokens 数均为国内最高。

04 大模型 iOS 的最后一块拼图——分发

很长一段时间里,百度内部都有一个讨论:做大模型的企业不少,其中不乏云计算公司和一众同规模的大厂;而发掘优秀大模型创业团队,风投也能做到。

那么百度,与风投以及其他企业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是对标 iPhone,百度不仅有技术和生态,更能让开发者赚到钱。秘密就藏在百度的智能体分发生态中:搜索场景,正是智能体最重要的落地方向;贴吧、文库、百度知道、爱奇艺,则是各种垂类智能体最精准的应用场景。

据统计,智能体在百度生态的分发量 7 月日均分发次数已经超 800 万,是 5 月的两倍。此外,在百度开发智能体的商户已达 1.6 万家,覆盖教育、法律和 B2B 等行业。其中,最常用的智能体包括内容创作、性格测试、日程规划等类型。用户、开发者、服务商、商户均为智能体生态的重要参与方,

最典型的例子是百度在 6 月推出的高考智能体,可满足不同考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选择大学和专业。高考后,该智能体的日活跃用户峰值接近 200 万,实用性受到认可。

前文提到的水母漫画,不仅借助文心大模型,重塑了工作流,干掉了 50% 的决策和环节,降低了 62% 的成本,AI 漫画还上线了百度的移动端,然后百度的上游 IP,百度的网文也成为上游的 IP 供给方。

而对镜象科技来说,去年底开始就和百度 MEG 开启了业务的合作,今年还将继续推进大搜索、网盟以及 HCG 健康合作。比如,用户在搜索场景中,搜一些心理学相关的问题或者关键词,会调起在搜索中原生的智能体,由镜象科技提供的内容来回答用户搜索的问题。

至此,百度不只是帮助企业完成智能体搭建,同时还帮助企业完成了智能体落地的最后一环,分发与赚钱。

尽管,相比研发大模型,全球领先,比赛中做一个漫画工具,心理诊疗 agent,似乎并不性感。

但大模型时代,一切微小变革,或许将深切地改变一个时代潮流的流向。

而身处其中,我们往往后知后觉,但维度拉长,翻开这一页,就会发现,这一点点的微光,正是一个时代中,我们努力改变未来所留下的清晰注脚——大模型的 iOS 时刻里,不只有聚光灯下的 OpenAI 与百度们,更有成千上万的应用开发者。

*头图来源:百度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浏览量: 65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132 133 134 … 158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4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