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即时新闻
WPeMatico Campaign中添加的类别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坠机之谜仍待解开 关键信息遭到刻意隐瞒
广西横州市那罗村三家养猪场粪污直排,官方:已知情
近日,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校椅镇那罗村的村民代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反映称,当地三个大型养猪场违法排放粪污,致附近水渠、池塘污染,甚至影响到村民的农作物生长和日常生活用水。
村民代表称,曾与养猪场负责人协商无果后,投诉到环保部门以及市长热线,甚至召开过村民大会联名反映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仍未解决。
澎湃新闻注意到,横州市自2019年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民反映的三家养猪场均已列入2023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名单,三家养猪场已获中央财政补贴共计367.15万元,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对于村民反映的三家养猪场粪污污染问题,10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横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及下属水环境管理科询问此事,对方均表示对此事不清楚。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法务科表示对此事知情,但由于此案没有结案,具体情况不能向记者透露。
养猪场围村
在广西横州市校椅镇,黄辉养猪场、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和横县鑫盛养猪场三家大型养猪场围绕那罗村而建,分别位于村东、西、北三个方向。自2021年以来,三家养猪场的环评陆续获批复,并开始投产。环评显示,三家养猪场都建有沼气池、堆粪房或粪便、污水处理区。
环评显示,三家养猪场出栏生猪规模达三万余头生猪,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黄辉养猪场分别于去年、今年申请了扩建。此外,村民反映,村庄附近还有近10个私户圈养着近万头猪。
那罗村多位村民反映,三家养猪场未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导致大量的猪粪、猪尿等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环境。养猪场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渠、池塘等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同时这些污水还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影响了村民的饮水安全。另外,养猪场产生的恶臭气味弥漫在村庄上空,尤其在夏季,蚊蝇滋生,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养猪场将猪粪等废弃物随意排放,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甚至出现了减产、绝收的情况。
村民提供的大量图片和视频显示,村内坑塘、水沟的水体颜色发绿,呈现富营养化,今年夏天,村民家中自来水放出来的水发绿,洗澡后浑身发痒。
村民要求,养猪场立即停止一切违法排污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并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该区域的环保监管力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村民家中水管接出来的水呈墨绿色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环评称养殖废水不外排
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官网的公开信息,记者查询到上述三家公司环境影响报告书均被批准通过。
其中,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于2022年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上按年出栏4800头育肥猪的养殖规模进行了备案登记,备案登记成功后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开始施工建设,并于2023年在南宁市横州市发改委进行扩建项目备案。扩建规模为年出栏10200头育肥猪,在现有的2栋闲置猪舍进行扩建,完善环保工程、应急工程及排水工程。扩建完成后全场年出栏15000头育肥猪。
根据南宁市行政审批局2023年8月公示的《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肉猪养殖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扩建项目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为:猪舍、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恶臭经处理后无组织排放;项目产生的养殖废水经污水管道进入现有工程黑膜沼气池工程进行厌氧发酵处理,经处理后废水用于项目消纳区施肥,不外排;猪粪、饲料残渣、沼渣经水泡粪软化稀释后,进入黑膜沼气池处理,形成的沼液、沼渣用于消纳区施肥。
环评公众参与结论显示,该扩建项目分别于2023年6月2日、2023年8月11日在网络、报纸、张贴公示期间均未收到环境保护相关的反馈意见。2023年11月16日,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对上述扩建项目环评进行了批复。
横县鑫盛养猪场2021年批复的环评显示年出栏生猪16000头。村民称,三家养猪场中,横县鑫盛养猪场(村北面)离水源地最近,这个水源地通过深水井供应14个自然村共计一万多人的生活用水。三年来,养猪场排污导致的水污染问题反复发生,却一直未得到解决。村民代表曾联系养猪场、生产队、村委协商,无果后投诉至环保部门、拨打市长热线,还召开过村民大会联名向政府反映“彻底整改或者关停猪场”来解决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
9月22日,拍摄于高速路旁的水渠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官方称已对此事知情
针对三家养猪场的排污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信访办公室称污染问题已解决,具体细节询问广西环保宣教中心。然而,宣教中心称对此事并不知晓。记者再次拨通信访办公室电话,信访办公室称具体细节并不知晓,建议联系南宁市或横州市生态环境局。
随后,记者联系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横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及下属水环境管理科询问此事,但均表示对此事不清楚。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法务科表示由于此案没有结案,情况不能向记者透露。
村民称,村里曾组织村民代表多方联系,进行协商投诉,但污染问题仍未改善。环保执法部门此前到养猪场检查并没有解决问题。村民怀疑,养猪废水问题得不到处理,与养猪场间歇性排水特别是趁下雨天排污不无关系。
“每当降雨前,养猪场会大量排放污水,因此水污染问题并非持续存在,而是间歇出现。”村民称,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22年4月至5月,村庄内多位村民出现腹泻、皮疹、红斑等症状,后供水公司连续多日每天提供三桶水供村民使用。
那罗村受污水影响的农田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澎湃新闻注意到,根据广西南宁横州市政府网站2024年6月17日发布的“关于拨付横州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公示”显示,横州市自2019年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这三家养猪场均位列2023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名单,中央财政共计补贴367.15万元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公示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已组织专家对横州市项目进行自治区级验收,已通过现场核验。
近日,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校椅镇那罗村的村民代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反映称,当地三个大型养猪场违法排放粪污,致附近水渠、池塘污染,甚至影响到村民的农作物生长和日常生活用水。
村民代表称,曾与养猪场负责人协商无果后,投诉到环保部门以及市长热线,甚至召开过村民大会联名反映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仍未解决。
澎湃新闻注意到,横州市自2019年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民反映的三家养猪场均已列入2023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名单,三家养猪场已获中央财政补贴共计367.15万元,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对于村民反映的三家养猪场粪污污染问题,10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横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及下属水环境管理科询问此事,对方均表示对此事不清楚。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法务科表示对此事知情,但由于此案没有结案,具体情况不能向记者透露。
养猪场围村
在广西横州市校椅镇,黄辉养猪场、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和横县鑫盛养猪场三家大型养猪场围绕那罗村而建,分别位于村东、西、北三个方向。自2021年以来,三家养猪场的环评陆续获批复,并开始投产。环评显示,三家养猪场都建有沼气池、堆粪房或粪便、污水处理区。
环评显示,三家养猪场出栏生猪规模达三万余头生猪,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黄辉养猪场分别于去年、今年申请了扩建。此外,村民反映,村庄附近还有近10个私户圈养着近万头猪。
那罗村多位村民反映,三家养猪场未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导致大量的猪粪、猪尿等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环境。养猪场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渠、池塘等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同时这些污水还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影响了村民的饮水安全。另外,养猪场产生的恶臭气味弥漫在村庄上空,尤其在夏季,蚊蝇滋生,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养猪场将猪粪等废弃物随意排放,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甚至出现了减产、绝收的情况。
村民提供的大量图片和视频显示,村内坑塘、水沟的水体颜色发绿,呈现富营养化,今年夏天,村民家中自来水放出来的水发绿,洗澡后浑身发痒。
村民要求,养猪场立即停止一切违法排污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并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该区域的环保监管力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村民家中水管接出来的水呈墨绿色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环评称养殖废水不外排
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官网的公开信息,记者查询到上述三家公司环境影响报告书均被批准通过。
其中,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于2022年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上按年出栏4800头育肥猪的养殖规模进行了备案登记,备案登记成功后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开始施工建设,并于2023年在南宁市横州市发改委进行扩建项目备案。扩建规模为年出栏10200头育肥猪,在现有的2栋闲置猪舍进行扩建,完善环保工程、应急工程及排水工程。扩建完成后全场年出栏15000头育肥猪。
根据南宁市行政审批局2023年8月公示的《横县兴展养殖有限公司肉猪养殖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扩建项目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为:猪舍、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恶臭经处理后无组织排放;项目产生的养殖废水经污水管道进入现有工程黑膜沼气池工程进行厌氧发酵处理,经处理后废水用于项目消纳区施肥,不外排;猪粪、饲料残渣、沼渣经水泡粪软化稀释后,进入黑膜沼气池处理,形成的沼液、沼渣用于消纳区施肥。
环评公众参与结论显示,该扩建项目分别于2023年6月2日、2023年8月11日在网络、报纸、张贴公示期间均未收到环境保护相关的反馈意见。2023年11月16日,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对上述扩建项目环评进行了批复。
横县鑫盛养猪场2021年批复的环评显示年出栏生猪16000头。村民称,三家养猪场中,横县鑫盛养猪场(村北面)离水源地最近,这个水源地通过深水井供应14个自然村共计一万多人的生活用水。三年来,养猪场排污导致的水污染问题反复发生,却一直未得到解决。村民代表曾联系养猪场、生产队、村委协商,无果后投诉至环保部门、拨打市长热线,还召开过村民大会联名向政府反映“彻底整改或者关停猪场”来解决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
9月22日,拍摄于高速路旁的水渠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官方称已对此事知情
针对三家养猪场的排污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信访办公室称污染问题已解决,具体细节询问广西环保宣教中心。然而,宣教中心称对此事并不知晓。记者再次拨通信访办公室电话,信访办公室称具体细节并不知晓,建议联系南宁市或横州市生态环境局。
随后,记者联系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横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及下属水环境管理科询问此事,但均表示对此事不清楚。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法务科表示由于此案没有结案,情况不能向记者透露。
村民称,村里曾组织村民代表多方联系,进行协商投诉,但污染问题仍未改善。环保执法部门此前到养猪场检查并没有解决问题。村民怀疑,养猪废水问题得不到处理,与养猪场间歇性排水特别是趁下雨天排污不无关系。
“每当降雨前,养猪场会大量排放污水,因此水污染问题并非持续存在,而是间歇出现。”村民称,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22年4月至5月,村庄内多位村民出现腹泻、皮疹、红斑等症状,后供水公司连续多日每天提供三桶水供村民使用。
那罗村受污水影响的农田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澎湃新闻注意到,根据广西南宁横州市政府网站2024年6月17日发布的“关于拨付横州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公示”显示,横州市自2019年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这三家养猪场均位列2023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名单,中央财政共计补贴367.15万元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公示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已组织专家对横州市项目进行自治区级验收,已通过现场核验。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新城市志|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998家,上海做对了什么

上海总部经济又有新突破。据日前召开的2024年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百强发布会披露,上海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集中地区,目前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98家。
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高度集聚的经济形态,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可有力促进高端要素和资源集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代表。因此,总部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被看作是衡量城市综合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数量,更是一座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象征。
在当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的宏观背景下,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再创新高,具有风向标意义,也再次彰显了上海的开放活力与韧性。
发展总部经济,上海优势何在?
最近,多座城市获批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关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引发了不少的讨论。而据2017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被明确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样的高能级定位,本身就赋予了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机遇。
因为,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对一个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人才、物流等综合实力的要求颇高。而这些方面,恰恰正是上海作为“五大中心”最突出的比较优势所在。
比如,2023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5.2%,同样居全国前列。且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的高端服务业资源非常丰富。
如与跨国公司总部运行紧密相关的金融、保险、会展、会计、法律、人力资源、咨询等国际化专业服务资源和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也属于第一梯队城市。这样的“软环境”和综合实力,自然是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前提条件之一。
此外,上海及其领衔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本身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且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开放性,与其他区域保持着较强的经济联系,这使得很多跨国企业把总部设在上海,也利于布局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市场。近年来,上海首店经济发展持续领跑全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2023年,上海共计引入1215家首店,同比增长13.2%,其中亚洲级别以上首店11家,全国以上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达到13.7%,规模质量继续蝉联全国城市首位。
同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长期形成的国际化氛围,和对外来事物、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也使其成为外资和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之选。
上海浦东特斯拉超级工厂MODEL3生产线。IC 资料图
面对日趋激烈的“总部争夺战”,上海做了哪些努力?
当然,先天优势显著,并不意味着上海在吸引跨国企业地区总部上就能“躺赢”。
一方面,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都把打造总部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条赛道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更重要的是,“总部争夺战”不仅限于一国之内的比拼,更是在全球范围“一决高下”。因此,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始终保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优势,上海从未停下脚步。
如今年初,上海出台了《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其中明确,坚持系统集成、持续迭代升级,以市场化为鲜明主线、法治化为基础保障、国际化为重要标准,为更好地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城市核心功能提升,持续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具体措施中就包括,在更多中心城区扩大“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办证服务范围,从A类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扩大至B类,让外籍人士办证更加便利高效;推动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五星卡”在沪落地更多便利化应用场景等。
今年2月,上海又专门印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大对跨国公司的扶持培育,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提升外资发展质量。
一些具体措施也充分显示出上海对发展总部经济的诚意。如对在本市认定的跨国公司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区域的地区总部或事业部总部,符合一定条件的,可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高能级奖励。
另一方面,近几年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以及日益加剧的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外资活跃度有所下降。要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总部,势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如上个月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24》中文版显示,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2%。如果将外资中转地排除在外,全球外国投资更是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超过10%。
这样的大环境下,上海跨国企业地区总部“逆势”增长,其实与多方面的努力分不开。如在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上,上海持续发力。像上个月,上海举行了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相聚上海。此外,上海各区也有不少加力行动。
如静安区今年以来已召开与欧盟企业对话会、日资企业圆桌会、“一带一路”外资企业圆桌会等,针对企业提出的企业高管紧急入境需求,积极协调出入境管理部门,为海外人士来华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杨浦则着力打造“暖杨洋”外资服务品牌,强化要素供给和政策保障,举办国际企业家圆桌交流会、外资政策解读会等活动,并发挥德国海外商会联盟、湾区委员会、北欧创新中心等驻沪涉外机构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的功能,助力企业交到“新伙伴”、嗅到“新商机”、找到“新引擎”……
这其实也是上海吸引外资和跨国企业总部的一个突出优势,即上海很多区域都非常看重外资,因此相互间便会有更明显的竞争意识,由此也倒逼出更多的吸引外资的创新手段和持续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的动力。
另外,上海在自贸区建设、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巨大增量市场空间,也给全球跨国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与预期。
今年7月,上海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实施方案》明确,稳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包括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争取金融服务、生物医药、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扩大开放措施先行先试;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投产,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在沪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等。这些无疑为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上海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外资对上海持续投下“信任票”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的持续增多,只是上海开放型经济活力的体现之一。
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设外资企业3007家,同比增长18.3%。上海继续成为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而不管是跨国企业总部数量持续增长,还是新设外资企业总量继续保持高增速,都可以说是给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投下了最具分量的信任票。
对今天的上海来说,跨国企业已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不断跃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外资企业已经超过7.5万家,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3500亿美元,外资企业创造了上海近60%的货物进出口,40%的工业产值,1/3的税收,1/4的GDP和1/5的就业。
上海在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可以真正让外资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也有利于促进全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展现更突出的大城大担当。
海报设计:周寰
上海总部经济又有新突破。据日前召开的2024年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百强发布会披露,上海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集中地区,目前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98家。
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高度集聚的经济形态,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可有力促进高端要素和资源集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代表。因此,总部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被看作是衡量城市综合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数量,更是一座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象征。
在当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的宏观背景下,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再创新高,具有风向标意义,也再次彰显了上海的开放活力与韧性。
发展总部经济,上海优势何在?
最近,多座城市获批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关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引发了不少的讨论。而据2017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被明确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样的高能级定位,本身就赋予了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机遇。
因为,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对一个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人才、物流等综合实力的要求颇高。而这些方面,恰恰正是上海作为“五大中心”最突出的比较优势所在。
比如,2023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5.2%,同样居全国前列。且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的高端服务业资源非常丰富。
如与跨国公司总部运行紧密相关的金融、保险、会展、会计、法律、人力资源、咨询等国际化专业服务资源和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也属于第一梯队城市。这样的“软环境”和综合实力,自然是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前提条件之一。
此外,上海及其领衔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本身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且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开放性,与其他区域保持着较强的经济联系,这使得很多跨国企业把总部设在上海,也利于布局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市场。近年来,上海首店经济发展持续领跑全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2023年,上海共计引入1215家首店,同比增长13.2%,其中亚洲级别以上首店11家,全国以上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达到13.7%,规模质量继续蝉联全国城市首位。
同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长期形成的国际化氛围,和对外来事物、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也使其成为外资和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之选。
上海浦东特斯拉超级工厂MODEL3生产线。IC 资料图
面对日趋激烈的“总部争夺战”,上海做了哪些努力?
当然,先天优势显著,并不意味着上海在吸引跨国企业地区总部上就能“躺赢”。
一方面,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都把打造总部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条赛道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更重要的是,“总部争夺战”不仅限于一国之内的比拼,更是在全球范围“一决高下”。因此,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始终保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优势,上海从未停下脚步。
如今年初,上海出台了《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其中明确,坚持系统集成、持续迭代升级,以市场化为鲜明主线、法治化为基础保障、国际化为重要标准,为更好地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城市核心功能提升,持续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具体措施中就包括,在更多中心城区扩大“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办证服务范围,从A类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扩大至B类,让外籍人士办证更加便利高效;推动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五星卡”在沪落地更多便利化应用场景等。
今年2月,上海又专门印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大对跨国公司的扶持培育,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提升外资发展质量。
一些具体措施也充分显示出上海对发展总部经济的诚意。如对在本市认定的跨国公司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区域的地区总部或事业部总部,符合一定条件的,可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高能级奖励。
另一方面,近几年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以及日益加剧的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外资活跃度有所下降。要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总部,势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如上个月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24》中文版显示,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2%。如果将外资中转地排除在外,全球外国投资更是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超过10%。
这样的大环境下,上海跨国企业地区总部“逆势”增长,其实与多方面的努力分不开。如在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上,上海持续发力。像上个月,上海举行了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相聚上海。此外,上海各区也有不少加力行动。
如静安区今年以来已召开与欧盟企业对话会、日资企业圆桌会、“一带一路”外资企业圆桌会等,针对企业提出的企业高管紧急入境需求,积极协调出入境管理部门,为海外人士来华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杨浦则着力打造“暖杨洋”外资服务品牌,强化要素供给和政策保障,举办国际企业家圆桌交流会、外资政策解读会等活动,并发挥德国海外商会联盟、湾区委员会、北欧创新中心等驻沪涉外机构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的功能,助力企业交到“新伙伴”、嗅到“新商机”、找到“新引擎”……
这其实也是上海吸引外资和跨国企业总部的一个突出优势,即上海很多区域都非常看重外资,因此相互间便会有更明显的竞争意识,由此也倒逼出更多的吸引外资的创新手段和持续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的动力。
另外,上海在自贸区建设、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巨大增量市场空间,也给全球跨国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与预期。
今年7月,上海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实施方案》明确,稳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包括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争取金融服务、生物医药、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扩大开放措施先行先试;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投产,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在沪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等。这些无疑为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上海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外资对上海持续投下“信任票”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的持续增多,只是上海开放型经济活力的体现之一。
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设外资企业3007家,同比增长18.3%。上海继续成为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而不管是跨国企业总部数量持续增长,还是新设外资企业总量继续保持高增速,都可以说是给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投下了最具分量的信任票。
对今天的上海来说,跨国企业已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不断跃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外资企业已经超过7.5万家,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3500亿美元,外资企业创造了上海近60%的货物进出口,40%的工业产值,1/3的税收,1/4的GDP和1/5的就业。
上海在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可以真正让外资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也有利于促进全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展现更突出的大城大担当。
海报设计:周寰
医院检查结果互不相认?国家卫健委回应
来自黑龙江绥化的网民“无为”说:
看病难问题还是存在,知名医院的检查几天排不上号,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医院相互不认,拷贝出来的检查结果各个医院都不给看,资源浪费严重。建议检查结果应该全国互联互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回复: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委持续推进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广电子健康卡和其他卡码协同应用,建立唯一主索引,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电子健康档案规范查询,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来自黑龙江绥化的网民“无为”说:
看病难问题还是存在,知名医院的检查几天排不上号,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医院相互不认,拷贝出来的检查结果各个医院都不给看,资源浪费严重。建议检查结果应该全国互联互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回复: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委持续推进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广电子健康卡和其他卡码协同应用,建立唯一主索引,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电子健康档案规范查询,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