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51蛙吖蛙元宇宙电脑版入口
  • 51蛙吖蛙官网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投稿、社交、聊天就来51蛙吖蛙元宇宙

  • 兼职翻译 / 求职
    • 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日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 韩语
    • 小语种
  • 兼职翻译 / 招聘
  • 短视频
  • 即时新闻
  • 生活
  • 亚洲时事
  • 科技
  • 51蛙吖蛙公告
  • 金融
  • 杂谈
  • Toggle search form

标签: 科技

1.4 万亿美元的 Meta,被迫卷入 AI 竞争的无限游戏

当地时间 10 月 30 日,Meta 发布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电话会上扎克伯格表示,Meta 计划在 2025 年继续增加对 AI 的投资,这「可能不是投资者短期内想听到的」。但他认为,潜在的回报是值得的。

不出所料,盘后 Meta 股价下跌 3%,并在次日继续下跌。截至美东时间 11 月 1 日收盘,Meta 最新市值降至 1.44 万亿美元,较财报发布前下跌四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历史高点。事实上,自从去年 Meta 将战略由「all in 元宇宙」转向为「做出行业内最优开源大模型」,Meta 的股价一路走高,年初至今涨幅超过 70%。

有意思的是,虽然阻止不了投资者用脚投票,但不少分析师却都表达了对 Meta 继续加大投入 AI 基础设施的「认可」。分析师普遍认为在今天的环境,这是一个正确且必要的决策。

而 Meta 股价在过去几个月里起起伏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大厂持续投入 AI 的纠结。一方面,AI 的快速发展让投资者愈发相信这项技术将带来移动互联网后最重要的变革,并创造庞大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对硅谷巨头每个季度数十亿、数百亿美元投入 AI,但短期内回报寥寥的现实也感到担忧。

而对曾在元宇宙投资上「伤过」投资者的 Meta,投资者担忧更甚——没有人会质疑扎克伯格的决心和魄力,但这也更让人们担心他会在 AI 时代重蹈元宇宙的覆辙。

01

「这可能不是投资者想听到的,但我们依然要加大 AI 投入」

图表来源:极客公园

当地时间 10 月 30 日,Meta 发布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Meta 本季度营收为 405.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净利润为 156.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每股摊薄收益为 6.03 美元,同比增长 37%。

对于财报未来展望 Meta 表示,计划继续大力投资于 AI,预计 2025 年资本支出将显著增长。目前,市场对公司 2025 年资本支出预期在 450 亿左右,而如果按照 Q3 短期趋势演绎,那么等到 Q4 财报给 2025 年全年指引的时候,恐怕会超预期。

图表来源:Meta 财报

Meta 第三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但对第四季度营收作出的展望则未能达到预期;净利润同比增长 35%,创下了自 2023 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活用户为 32.9 亿,不及预期的 33.1 亿。

财报公布后,Meta 股价盘后下跌超 3%,报 573 美元。这似乎说明了华尔街一贯的态度:对 Meta 这样的平台持续高投入 AI 保持担心。毕竟小扎有「前科」,曾投入元宇宙百亿美金只听个响,这种不计回报的 all in 方式引起了投资人和员工不满,直接导致 Meta2022 年的财报数据跌入低谷。

图表来源:极客公园

对于投资人的担心,扎克伯格心里很清楚,他表示,Meta 计划在 2025 年继续增加对 AI 的投资,即便这「可能不是投资者短期内想听到的」。但他认为,潜在的回报是值得的。

2023 年以来,Meta 调整战略,从 all in 元宇宙改为 all in AI,与上次不计成本投入元宇宙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押宝得到了回报,2023 年 7 月 Meta 发布免费可商用版本 Llama 2,成为了开源大模型领域公认的龙头老大。而市场对大模型整个行业的认可让 Meta 的投入得到了回报。今年以来,Meta 股价已累计上涨近 70%。

其实,扎克伯格和市场态度一直没变,小扎还是看好方向就 all in,市场还是会帮 Meta 算账,在意投入产出比。不同的是,AI 变了,近两年来,AI 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大家对 AI 未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抱有期待。

这份期待,在分析师对 Meta 此次财报给出的回应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花旗分析师 Ronald Josey 维持 Meta 的买入评级,给予目标价 645 美元。这意味着 Meta 股价还能上涨 9%。Pivotal Research 分析师 Jeffrey Wlodarczak 将 Meta 目标价从 780 美元上调至 800 美元。从分析师给出的评价看,总体上市场对于 Meta 投资 AI 的前景看好。

Emarketer 首席分析师 Jasmine Enberg 也看好 Meta 未来的增长,他提到:「Meta 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向人们展示更多符合他们兴趣的内容,这意味着,即使用户增长放缓,该公司仍有能力从用户身上获取更多收入。」

02

营收、利润增长放缓,Meta 寻找广告外的「新故事」

细看财报会议上 Meta 的阐述,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Meta 一直在强调 AI 对公司营收的贡献,并且将公司营收增长归因于 Meta AI、Llama 的采用以及 AI 驱动的眼镜。

由此看来,扎克伯格还是从之前投资元宇宙犯众怒的事情中吸取了教训。为了说服投资者 Meta 对 AI 的投资是值得的,在财报会议上处处说明,Meta 对 AI 的投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下面我们就 Meta AI、Llama 的采用以及 AI 驱动的眼镜来分别看一看,Meta 这一季度的发展主线。

Meta 的主要收入来源「应用家族」部分的广告收入,Meta 将这部分收入的提升归功于公司对 AI 投资。

第三季度「应用家族」总营收为 403 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为 39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财报会议指出,是 Meta AI 的应用,使得核心广告业务的 AI 改进成效显著。自今年上半年采用新模型以来,Meta 在选定的细分市场中已看到基于测试的转化率提高了 2% 至 4%。

此外,Meta AI 已拥有超过 500 万的月活跃用户。上个月,有超过 100 万的广告商使用 Meta AI 的 GenAI 工具制作了超过 1500 万条广告,估计使用 Image Generation 的企业的转化提高了 7%。

在众多「应用家族」的财报数据中,Threads 社区每月活跃人数接近 2.75 亿,每天注册人数超过 100 万。不禁让笔者想起,这款社交软件和马斯克的「旧恨」。

去年 7 月 Threads 上线,产品形态与 twitter 相似,甫一推出便一夜成名。Threads 上线后几小时内,已有 1000 万人注册。推出不到一周,这一数字飙升至 1 亿。马斯克对此大为光火,威胁要就这款新应用起诉 Meta,还在 twitter 上挑衅扎克伯格,骂对方「软蛋」。毕竟马斯克接手 Twitter 后,流失大量用户。

Threads 推出 2 周后,马斯将 twitter 品牌重塑,改名 X。根据 X 今年 3 月分享的统计数据,该平台每天有 2.5 亿人使用,每月有 5.5 亿人访问。相比 Threads 2.75 亿的月活,优势仍然在 X。但从「每天新增 100 万注册用户」的速度来看,两家的争夺仍在继续。

AI 驱动的眼镜属于 reality labs 部门,之前因为对元宇宙不计后果的投入让投资者们头大。如今,Meta 将描述重点放在了「AI」和「眼镜」上,主要因为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的成功,在半年多时间里就达到了全球 100 万销量的业绩,且在今年有望达成 200 万台的销售目标。Meta 在 Connect 上发布的新款透明版眼镜售价超过 1000 美元,几乎瞬间售罄。这些都在逐渐扭转 reality labs 的声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外,Orion 设备、Quest 3S 设备也是 reality labs 研发推出的头显产品。Reality Labs 部门第三季度收入为 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主要由硬件销售贡献得来。Reality Labs 的支出为 4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主要受人员相关支出和基础设施成本增加的推动。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的成功不仅是 Meta 的收获,也带动国内原本已经冷淡的智能眼镜品类再次热了起来。据媒体报道,近半年时间,国内集中涌现了近百家对标雷朋智能眼镜的 AI 眼镜公司。

蜂巢科技创始人兼 CEO 夏勇峰曾对媒体透露:「我知道的新增做 AI 眼镜的公司就有 20 多家,后来上游供应链反馈,现在已经有 50 多家创业公司在做 AI 眼镜。甚至出现了专门提供 AI 眼镜解决方案的公司,专门给想做 AI 眼镜的公司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并支持贴牌生产。」

这款眼镜的成功令 Meta 加深了与 Ray-Ban 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的合作,将共同打造新一代兼具尖端技术和时尚的智能眼镜,值得期待。

对于 Llama 大模型,扎克伯格称 Meta 正在使用一个更大集群来训练 Llama 4 模型。他表示,第四代模型正在「比我见过的任何其他模型所用的集群更大」的集群上进行训练,并预计在明年发布时将具备「新的模态」、「更强的推理能力」和「更快的性能」。

但是对于 Llama 4 将如何与业务的结合,扎克伯格没有给出太明确的方向。生成式 AI 如何在社交平台产生更大价值,仍是有待观察的发展。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浏览量: 24

特朗普重回总统宝座,美国大选如何撕裂整个硅谷科技圈?

作者|芯芯

编辑|靖宇

 

北京时间 11 月 6 日,美国年度大秀——2024 总统选举结果正式出炉:代表共和党的特朗普再次问鼎美利坚合众国权力之巅。

而 2024 年的美国大选,已经超出政治的疆界。

硅谷,这个以创新和自由思想著称的科技圣地,在这次选举浪潮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

伊隆·马斯克特地飞到佛罗里达和特朗普一起等待最终结果的揭晓|图片来源:X

两大阵营中,特斯拉和 SpaceX 的掌门人伊隆·马斯克支持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而比尔·盖茨以及一些硅谷科技人士,毫无疑问继续站在代表民主党的现任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的一边。

对不同政府政策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同设想,让这些曾经铁板一块的科技巨头们划出阵营。他们的立场已经不仅仅是选民的偏好,背后牵涉的,是实打实的利益——主义和利益,从未如此深刻的绑定。

在「站队」的背后,从业者和科技行业本身的命运齿轮,又将开始怎样的转动?

 

「破釜沉舟」的马斯克

2024 年特朗普的最高调支持者,莫过于马斯克,他可以说是出人,出钱,又出力。

在马斯克资助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美国 PAC)」中,马斯克已先后投入超过 1 亿美元,用于帮特朗普竞选。

这些资金用于各个摇摆州的地面拉票活动,让志愿者和雇员们挨家挨户,面对面游说选民,并用于各种特朗普的广告宣传。

除了在竞选集会站台,为了扩大影响力,马斯克还搞了「百万美元大奖」,号称只要签署一份呼吁言论自由和持枪权请愿书,就会机会赢得 100 万美元,获胜者必须是摇摆州的登记选民。

马斯克发起百万美元大奖活动|图片来源:X

根据美国法律,任何以物质利益换取选民行为的手段都可能涉嫌违法。不过,马斯克和其法律团队似乎早已经在法理上找到了规避方式,依旧照做不误。

前不久,费城地方检察官曾就此起诉马斯克和相关方,要求州法院阻止「非法抽奖活动」,但马斯克的律师在反击时披露,这一活动根本不属于抽奖,因为获奖者其实「不是随机抽取的」,而是根据他们的经历选出来的,标准是是否「适合」成为马斯克政治行动委员会的公共发言人。

除了付出真金白银外,马斯克还把如今掌握的社交媒体平台 X(前 Twitter)变成了宣传阵地,每天不停地转发评论亲特朗普倾向的帖子,以及反哈里斯和民主党的帖子。甚至有用户怀疑指控,X 上大面积都是亲特朗普倾向的内容。

在 X 上,马斯克还就选举问题攻击过科技同行。

11 月 5 日,马斯克还在 X 上转发多条帖子指控谷歌,搜索「到哪里投票」时只会显示投票给哈里斯的相关内容。此外,马斯克还转发了一条帖子,这条帖子指控 ChatGPT「有偏见」并倾向哈里斯。

在一场竞选集会上,马斯克还曾称,之所以觉得收购 Twitter 很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公司、谷歌和所有人都被极左翼活动家控制。」「他们暂停了一位现任总统的账户,这太离谱了。」

马斯克转发质疑 ChatGPT 倾向哈里斯的帖子|图片来源:X

作为一种认可或回报,特朗普曾承诺要将马斯克纳入「华盛顿政府效率委员会」,外界多调侃这是让马斯克到政府负责「裁员」,毕竟马斯克曾大刀阔斧裁了一大半的 Twitter 员工。

「我将这次选举视为命运的分叉路口。」马斯克如此宣称。「如果特朗普不赢,我认为这就是美国的最后一次大选了。」

马斯克将这次选举甚至上升到人类命运的高度,也因为结果与他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

在私人层面,马斯克的大儿子进行了性别转换,两人断绝关系,马斯克将此归咎于民主党推崇的「觉醒文化」,并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心智病毒」。

除此之外,作为科技巨头,马斯克的 SpaceX 等公司依赖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合同,而且,在拜登政府的监管下,特斯拉的业务一度遭遇了诸多掣肘,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技术和电动车产业的相关政策上。与之相比,特朗普对企业监管的态度更为宽松。

明确支持特朗普的还有 PayPal 联合创始人 Peter Thiel,A16z 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以及红杉资本前首席执行官 Douglas Leone。此外,加密行业多位知名人士都公开支持特朗普,其中不少人并非明确的党派人士,只是想选出能支持加密货币的政客。

此前,拜登政府一直主张对科技行业加强监管,包括对数据隐私、科技伦理和社会公平等领域负起责任。而上述科技精英期盼的,则是特朗普对科技行业「去监管化」的态度,以及对美国本土私营企业创新和利益的保护态度。

 

认怂的贝索斯、扎克伯格

可以说,马斯克等人对特朗普的选择,可能是出于对民主党的失望,以及对科技行业宽松政策的期待。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Meta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选择,则可能是出于对特朗普的恐惧。

在本次美国大选中,贝佐斯控制的《华盛顿邮报》原本准备计划支持哈里斯,但临时决定停止为总统背书,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惯例,引发了外界对该媒体独立性的质疑,据称约有 20 万人因此取消对该报的订阅,几位专栏作家和编委也辞职以示抗议。

贝佐斯在 2013 年收购了《华盛顿邮报》,他辩称,报纸对总统的支持背书不会影响选举结果,反而只会助长人们认为媒体有偏向的「偏见」。

即便如此,外界仍然质疑,贝佐斯是受了特朗普的恐吓,不敢给哈里斯背书。因为就在这一决定的前一天,贝佐斯旗下蓝色起源公司的高管与特朗普会面了。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图片来源:Daniel Oberhaus

类似地,还有马克·扎克伯格,他显然也可能怕了特朗普。

毕竟,特朗普曾公开威胁,要把扎克伯格关进监狱,特朗普一直对扎克伯格和 Meta 几年前关闭他账号的行为耿耿于怀。据纽约时报报道,扎克伯克在今年与特朗普通了两次电话,试图修复他们的紧张关系。

特朗普对外声称,扎克伯格告诉他「这次选举不会投票给民主党人」。但 Meta 随后否认了这一说法,并表示,扎克伯格今年不会支持任何一位候选人,试图保持无党派立场,远离政治。

除此之外,未申明政治立场,没有公开选边站的还有苹果首席执行官 Tim Cook、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等人。

比如,黄仁勋被媒体问到相关问题时,回答:

「没有与任何候选人联系过」。

 

坚定的盖茨和 Altman

但另一边,还是有不少科技行业人士保持了原来的传统,明确支持民主党和候选人哈里斯。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直接向支持哈里斯的一家非营利组织捐赠了 5000 多万美元。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图片来源:Instagram

前 Meta 首席运营官 Sheryl Sandberg 也支持哈里斯,称她是「堕胎权的坚定倡导者」和竞争中「最强的候选人」。

领英创始人、硅谷知名风险投资人 Reid Hoffman 也是哈里斯的支持者。与此同时,他还说服 Netflix 联合创始人 Reed Hastings 为哈里斯的总统竞选捐赠了超过 700 万美元,这是他迄今为止对单一候选人的最大捐款。

曾投过谷歌、Facebook、Airbnb 的硅谷天使投资人 Ron Conway 还公开号召:「科技圈必须团结起来打败特朗普」,而打败特朗普的方式就是支持哈里斯。

YC 创始人、硅谷教父 Paul Graham 也呼吁支持哈里斯,并发文称:「我投票给哈里斯,不是因为我喜欢民主党的政策,两党的政策都有好有坏。我投哈里斯的原因是,这场竞选事关人格问题。哈里斯是典型的政客,这听起来不是什么好推荐,但是特朗普比政客更差」「你不能让这样的人当总统,风险太大了。」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虽然并未公开发表政治声明,但过去几年有向民主党政客捐款的记录。据追踪美国竞选捐款情况的 OpenSecrets 的数据,Sam Altman 在 2019 年曾给哈里斯捐了 5600 美元,当时哈里斯在竞选民主党初选的提名人,此外 Sam Altman 还给拜登等民主党人捐过款。

Sam Altman 曾向哈里斯捐款|来源:OpenSecrets

据美国新闻周刊称,自 2013 年以来,Sam Altman 给民主党政治家捐款的金额已经超过 100 万美元。虽然他的许多捐款都捐给了加州的当地政治家,但他也向全国各地的民主党组织捐款,包括该党在主要摇摆州的运作。

而且,除了这些科技大佬,科技公司的员工也在投票和捐钱。根据 OpenSecrets 数据,大型科技公司的员工和高管普遍倾向支持民主党和哈里斯,这也是硅谷的传统倾向。

与老板马斯克的政治信仰不同,马斯克旗下各家公司员工的捐款也主要流向哈里斯:特斯拉员工给哈里斯的捐款是给特朗普的 2 倍,SpaceX 员工是 5 倍,X 员工是 26 倍多。

究其原因,传统的美国选举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选民通常倾向民主党。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选举分析显示,拥有大学学位的选民更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也显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选民中,一半以上支持民主党,而没有大学学位的选民中,支持共和党的比例更高。

这也是主流硅谷科技从业者会选择民主党的部分缘由。精英主义倾向的高学历群体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更具「进步性」,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通常也包含多元文化和社会正义的理念,民主党的价值观态度、科研投入、移民支持、公共教育投资等政策也契合其需求。

尽管如此,出于对民主党过去几年的反垄断、数据隐私保护等监管力度的不满,以及对美国经济、技术优势和极端政治正确的担忧,再叠加共和党的保护主义和减税诱惑,硅谷一些科技精英 2024 年选择了背离民主党。

虽然被戏称是美国最大的秀场表演,但是美国的选举及其后续新上任的 4 年执政班底,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而早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行业,同样不可避免会严重受到政策影响,尤其在当下这个剧烈变化的境况之中。

曾经一片「蔚蓝」的硅谷科技圈众人,逐渐分道扬镳也早已成为定局,只是现在才真正显示出来。

头图来源:AP

浏览量: 80

我跟万圣节的AI次元壁,看起来要被 PixVerse V3 打破了

近日,OpenAI 和 Sora 项目的动荡让外界对热闹的 AI 视频行业捏了一把汗。

 

9 月末,OpenAI 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以及在 o1 模型、GPT-4o、GPT-4v 模型的开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研究副总裁巴雷特·佐夫(Barret Zoph)与首席研究官鲍勃·麦克格卢(Bob McGrew)也宣布离职。

10 月 4 日,Sora 项目负责人蒂姆・布鲁克斯(Tim Brooks)在社交平台 X 上官宣离职,加入谷歌 DeepMind。

如果搭配 Sora 正式版一直没有确切时间表的现实一起食用,这像极了某个明星项目泡沫被戳破,局中人各自打算的熟悉戏码。

而最近 AI 视频的竞赛,也开始呈现出一些白热化。

据 SimilarWeb 统计,位居全球前列的 AI 视频生成企业 Luma AI 网站在 9 月的总访问量仅为 1181 万次,环比下跌 38.49%。红极一时的 Pika 也在 9 月总访问量出现跌落。虽然其在 10 月新版本中凭借一批新的模版效果再次爆火,但产品如何持续的吸引用户兴趣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些最初对 Sora 持谨慎态度的声音现在再度被拿出来重新咀嚼,比如电影制作人帕特里克·塞德伯格(Patrick Cederberg)在 4 月所说,他必须让模型生成数百个短片,才能找到一个可用的短片。换句话说,Sora 的使用非常困难。

所幸的是,Tim Brooks 并没有告别 AI 视频,他大概率加入了 DeepMind 的 AI 视频生成工具 Veo。Sora 的起落或许不是 AI 视频行业的唯一标尺,至少在能力上,开始有 Meta Movie Gen 这样的挑战者开始宣称干掉了 Sora。而国内的 AI 视频产品生态,也一直在有新的变化。

AI 视频赛道的降温,换句话说,也是下一批更好产品迭代出来之前的酝酿期。而最近似乎有了一个足够惊艳的产品走入大众视野。

 

 

01

 

PixVerse V3 真把次元壁打破了

 

 

在市面上的 AI 视频产品已经充实到让人开始「视觉疲劳」情况下,PixVerse V3 真的足够特别?

如果你抱着类似的疑惑,那这只皮卡丘的出现就足够打消大半。

除了那些无法被复现的发布会演示作品,这大概是 AI 视频生成中二次元形象和真实世界第一次能够如此和谐的进行互动。

画面里,这只皮卡丘的形象与我们印象中卡通片中的样子别无二致,但它却出现在一条真实的繁忙街道上,然后就这么水灵灵的跳到了一个小哥怀里。

这是这段视频所需要的 Prompt:

中置前置摄像头:皮卡丘站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上,旁边是一位背包客,背包客从镜头前走过,皮卡丘从背后跑来。跳到了背包客的怀里。皮卡丘开心的搂着他的脖子,非常亲近。行人匆匆忙忙,背包客抱着皮卡丘继续往前走,皮卡丘的脸颊兴奋地闪闪发光,点亮了这一刻。迷人而轻松。

 

1934 年,米高梅出品的《Hollywood Party》里吉米·杜兰特用手指」叼着「米老鼠的动作,成为世界影史中卡通与真实影像结合的第一个经典画面。90 年后,这个充满巧思但在实现上却异常繁琐的效果终于可以用 AI 来代为效劳。

离谱的是,皮卡丘是 AI 做的,皮卡丘所在的真实世界也是 AI 做的。从效果看,PixVerse V3 对于动画进入现实世界这件事,理解的相当丝滑。

不止是皮卡丘,你还可以用用下面这段看起来要素过多的 Prompt,来生成一个马里奥大叔进火车站的视频:

The video shows a bustling train station filled with a diverse crowd of passengers eagerly waiting for their trains. The camera sweeps across the scene, capturing the lively atmosphere. Super Mario, a stout Italian character with a round face, dons his iconic red hat and blue overalls. The camera closely follows Mario as he steps confidently onto the platform, his face beaming with excitement.. The video is in a realistic style.

视频中,火车站熙熙攘攘,各色乘客焦急地等待火车。镜头扫过整个场景,捕捉到热闹的气氛。当火车缓缓驶近站台时,镜头紧跟身材魁梧、脸庞圆润的意大利人物超级马里奥,他戴着他标志性的红帽子和蓝色工作服,自信地走上站台,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视频的风格很写实。

 

画面里有着鲜明的主角马里奥,背后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动作细节,而在马里奥沿着镜头向前走的同时,动画人物与真实环境相交的边缘处理的也非常清晰干净,与此同时,火车也进站了。

如果卡通人物已经满足不了你的胃口了,那我们来看看 PixVerse V3 在大场面上的发挥。

——关键词:巨龙入睡。

完整的 Prompt 是这样的:

Steadycam tracking shot of a dragon diving into the water, the monk raises his arms in appreciation.

由斯坦尼康稳定器跟踪拍摄:一条龙潜入水中,僧人举起双臂以示赞赏。

虽然视频中仍然缺乏 Prompt 中提到的一些细节,但总体上无论是从运镜的连贯程度,还是用阴郁的影调来微妙的表现画面张力的能力,以及对远景的怪兽、前景的废弃汽车的刻画,PixVerse V3 的视频生成能力都已经开始逼近电影级的画面质感。

除了文生视频,此次 PixVerse V3 也展现了优秀的图生视频能力。

图生视频的想象力可就大了,你可以试试找一张帅气的美国西部电影海报,加一段 Prompt,让他做一些「离谱」的事——比如碰到了一把质量不太好的左轮枪:

Prompt 是这样的:

完整的 Prompt 是这样的:

The pistol misfires with black smoke, which makes the man’s face dirty.

手枪哑火,冒出黑烟,弄脏了男子的脸。

 

PixVerse V3 在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能力上给人最鲜明的感受,就是它无比接近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事实上,除了专业的视频创作相关从业者,没有太多人有用 AI 视频软件雕刻一段完美影视作品的需求。反而更多刚用上视频生成能力的人,他们的好奇心在于这个能力能不能和真实世界甚至自己玩在一起。比如把喜欢的卡通形象引入自己每天出入的场合,甚至把自己变成钢铁侠之类的动漫人物。

AI 视频产品目前遇到的困局,很多都是因为陷在技术能力的自嗨里,而用户的身影消失了。在这个文生视频技术刚刚崭露头角的阶段,可能更大多数的普通人所中意的,首先是一个足够靠近自己,又足够亲和的 AI 视频产品。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当下的 PixVerse V3 或许是那个把用户心思猜的最准的产品。

PixVerse V3 的惊艳除了归功于 PixVerse V3 背后 AI 视频大模型的能力迭代之外,其在提示词理解能力上的优化也功不可没,相信看到上面这几个 Prompt 示例,细心的人已经看出来了。

“主体+主体描述+运动+环境”是一个让 AI 视频生成时能最大可能发挥效用的 Prompt 公式,相比 V2.5,现在你可以对 PixVerse V3 增加一个「镜头描述」的维度。

当然,除了遵循这个公式,Prompt 需要尽可能详细描述人物的动作,避免太过简单的描述。

同时,PixVerse V3 在输出视频的选择上也更加丰富,在输出视频的格式上 PixVerse V3 支持包括 16:9、9:16、3:4、4:3、1:1 在内的多种视频比例,风格化功能也在本次版本更新后得到升级,现在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两种模式同时支持动漫、现实、粘土和 3D 四种风格选择。

一句话来说就是,这次 PixVerse V3 不仅变强了,它甚至想要把产品说明说一行行交到你手上。

社交平台 X 上,很多 AI 产品的关注者已经开始上手 PixVerse V3,比如粉丝众多的 Pierrick Chevallier。他甚至整理了一个专门的帖子来展示自己用 PixVerse V3 生成的视频。除了强大的生成能力以外,吸引人眼球的是他在其中展示了很多非常「万圣节味儿」的视频。

 

02

这个万圣节,让 PixVerse V3 来「搞效果」

 

一个足够有趣的 AI 视频产品的破圈,除了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支撑,也需要一个好的契机。说起来 PixVerse V3 的发布也算得上恰逢其时。

11 月 1 日就是万圣节,10 月末的此时此刻,正是年轻人一年一度的想象力巅峰期。结合万圣节主题,PixVerse V3 一并发布了一系列万圣节主题模板,让你能够用 AI 对身边的一切「施法」。

此次 PixVerse V3 发布的万圣节主题模板总共有 8 个,其中有一类主打的是「大变活人」。

比如无中生有的在城市里变出一只怪兽。

 

 

除了这种大场面,PixVerse V3 可以直接让一张照片里的的元素「活」起来,比如让《我在雨中等你》中的那只小狗从照片里真实的走出来:

 

 

小狗起身前甚至还有个抬头的自然动作。而从照片里走出后,原来的照片只留下一片平静的草坪,整个效果还是挺惊艳的。

这个模版也有更打开想象力的玩法。比如,能不能让达芬奇笔下的维特鲁威人从那个框住他的圈里走出来?

类似这样:

 

万圣节能拿出这么一个节目也足够惊艳全场了。

这次 PixVerse V3 为万圣节准备的第二类模版,走的是抽象路线。

比如让一个铁盒站起来逃跑:

或者把一辆保时捷打散,变成一堆积木:

当然,这次 PixVerse V3 的模版中也有很多更有万圣节味儿的效果可以玩,比如给人物照带上一顶巫师帽,然后动起来,就像这样:

 

这些万圣节模版包含在 PixVerse V3 全新上线的 Effect 功能中。使用起来很简单,上传图片后,选择你想要的效果点击即可进行生成,这中间不需要再费心思输入 Prompt 了,对一门心思都想着万圣节的人来说非常友好。

而此次 PixVerse V3 显示了更强的多模态生成能力,在本身文生视频以及图生视频的基础上,PixVerse V3 现在可以让生成的视频带上用户想要的声音内容,并且如果原本的视频长度不够长,PixVerse V3 现在有能力对原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延续创作。

这些多模态生成能力也变成了与 Effect 一同在 PixVerse V3 首发的两个新功能。第一个功能是能为视频生成多语言人物声音同步的对口型功能 Lipsync。

Lipsync 功能允许用户在生成的视频基础上,自己输入输入文案或上传音频文件,然后 PixVerse 会自动根据文案或音频文件内容,对视频中的人物口型进行适配。目前 Lipsync 能够支撑 30 秒的视频长度,可以对口型的语言已经包括了英语,汉语,法语,日语四种。

另一个功能是视频延长 Extend,或者可以理解为故事续写。

针对现在生成视频长度过短的问题,在 PixVerse V3 中用户可以选择已经生成的视频,点击「Extend」按钮,输入与视频如何进一步发展相关的提示词,点击「create」,原视频就会照着拟定的方向实现情节递进,同时保持人物和动作高度连贯一致。

多模态视频生成能力的加入,PixVerse V3 现在能够生成叙事量更大、视听效果更佳的 AI 视频,AI 视频创作的边界也进一步被拓宽。

做一个真正能玩起来的 AI 视频产品

「当普通用户也能用起来时,才是 ChatGPT 时刻。」爱诗科技创始人兼 CEO 王长虎在今年 4 月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过去两年,大模型技术透出的每一丝新的微光都会转变成一场场关于生产方式新的宏大叙事,仿佛人类的生活会在短时间内被完全颠覆。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切还并没有发生。

与此同时,Sora 带来的兴奋以及过于宏大的技术想象力让整个 ai 视频产品领域逐渐失焦,找不到与大众生活的连接处。所以一方面 runway 这种定位是专业工具的 AI 视频产品由于过高的使用门槛而难以破圈,而定位更偏大众的产品则陷入一种在众人尝鲜后的「阅后即焚」困境,用户在新鲜劲过了之后难以留存,产品缺乏明确而具体的发展思路,于是只好向着「滤镜化」「特效化」的简单逻辑下沉。

换句话说,AI 生成能力巨大的的开放性让 AI 视频这个领域目前几乎所有产品都像是某种半成品,生成内容的随机性和不可控被包装成一种新奇体验,也同时意味着其难以在一种具体而具有持续性的场景中被使用起来。

就像当外界被 Sora 气球人的生成能力所惊艳的时候,帕特里克·塞德伯格则被 Sora 内容生成一致性的缺乏所困扰,他抱怨气球的颜色在每次生成中都会改变,而这样的瑕疵意味着大量后期制作的工作量仍然不可避免。类似的问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好莱坞一年前已经开始为大模型对电影工业潜在的颠覆可能罢工,但一年后,sora 仍然无法真正进入影视的工作流。

眼下 AI 视频产品也都或多或少的陷入了类似的处境——虽然 AI 视频生成能力已经让所有人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但 AI 视频生成产品仍然是一场看起来很美的「卖家秀」。

在新的技术洪流面前,一个产品要保持「具体」很难。但爱诗科技从最初的 PixVerse 网页版到现在 PixVerse V3 传递出来的却是一条难得的清晰有序的迭代路径。

今年 1 月,爱诗科技正式发布了文生视频产品 PixVerse 网页版。但当时包括 PixVerse 在内,几乎所有的文生视频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是生成形象的不可控,这意味着用户无法持续性的围绕统一角色来生成视频内容。3 个月后,PixVerse 网页版搭载了基于自研视频大模型开发的 C2V(Character to Video)功能,通过精确提取人物特征来锁定角色,初步解决 AI 视频创作中的一致性难题。

把视频中的「角色」固定下来之后,PixVerse 把之后的迭代重心放在了生成内容中行为的「可控」上。今年 6 月,爱诗科技发布 Magic Brush 运动笔刷,用户可以通过对视频画面中内元素简单的涂涂抹抹,来精确控制各个元素的运动及运动方向。7 月末 PixVerse V2 上线,产品中除了展现了足够多对生成内容的控制能力,Prompt 难度也又了大幅下降,同时微调生成效果的手段则趋于丰富。

这又是一次意图非常明确的迭代——「具体产品形态需要去试,但最终我们还是希望服务广大普通用户」,就像王长虎在此前一次采访中所说。

在视频生成能力还不能直接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时,服务专业创作者,基于新的内容生成范式去做下一代的工具是更优先的选择。「当生产要素被技术囊括后——比如 AI 把拍摄时的演员、场景、摄像机取代了——这时候 AI 视频生成能力就可以开始为大众所用,用户的圈层会逐渐扩大,就会产生巨大的机会。」

此次 PixVerse 3V 开始尝试推出更多与普通人生活相关联的玩法,并且尝试用 Prompt 来设定镜头,后者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部分代替摄像机的尝试。如此看来,爱诗科技对产品方向的打磨一直在一条很笃定的道路上。

在 AI 视频生成这场以发散性为美的技术浪潮中,爱诗科技的选择是与整体的流势相反,远离宏大叙事,给出一个 AI 视频产品可以怎么玩的,最具体的方案。

只有尽可能的让人拿在手里玩起来,AI 视频应用才会从 Sora 所引领的一场「卖家秀」,过渡到生机盎然的「买家秀」。

PixVerse V3 的惊艳登场,或许就是这场 AI 视频「降温」背后,另一场积极变化的开始。

 

*头图来源:PixVerse V3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浏览量: 67

320 亿市值,「Robotaxi 第一股」能走多远?

10 月 25 日,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Robotaxi 第一股」。

 

截至上市当天收盘,文远知行的股价为 16.55 美元,市值达到了 44.91 亿美元(约 319.81 亿元),这是今年中国公司赴美最大的 IPO 之一。

文远知行的前身为景驰科技,在 2017 年 4 月创办。2018 年,更名为文远知行,最初专注于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文远如今提供从 L2 到 L4 级别的多样化自动驾驶产品和服务。

虽然文远知行曾计划于 2022 年及 2023 年 8 月进行上市,但由于多种因素,其 IPO 进程经历了两次推迟。此次成功上市为自动驾驶行业开辟了新的探索路径,对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01

从创业明星到团队闹剧

 

文远知行的故事始于 2017 年,那是自动驾驶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当时,Waymo(谷歌的自动驾驶项目)被视为行业的标杆。随着 Waymo 开始实施其商业化战略,资本市场对其表现出强烈的热情。2015 年,Waymo 的估值仅为 85 亿美元;然而,仅两年后,这一数字飙升至 700 亿美元。2018 年,Waymo 的估值更是达到了 1750 亿美元,相当于谷歌估值的四分之一。

如此高的估值反映了业界对自动驾驶前景的乐观预期,普遍认为该技术将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实现商业化。文远知行创始人之一、百度前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负责人王劲,在 2015 年喊出自动驾驶汽车「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口号。

在资本热捧的背景下,许多曾在 Waymo 或百度等公司任职的技术大咖纷纷投身创业,文远知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立。

文远知行的 Robotaxi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远知行的创业历程就像一条 V 型轨迹:初期迅猛发展,随后经历短暂低迷,最终实现反弹。

在早期阶段,文远知行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大佬的加持,迅速取得了显著进展。文远知行成立仅 81 天,就成功完成了首次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测试。在短短 5 个月内,获得了 5700 万美元的 Pre-A 轮融资,并在半年后在广州成立了国内首个可运营的无人车队,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然而,2017 年 12 月,文远知行遭遇了成立以来的最大挑战。百度以「侵犯商业机密」为由将其告上法庭,并索赔 5000 万元。百度表示,王劲在离职时承认丢失了相关技术资料,认为无人车技术机密可能被泄露。这起案件被视为中国版的自动驾驶第一案,类似于 Waymo 与 Uber 的诉讼,最终以庭下和解告终。

这一案情,与谷歌母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与 Uber 的诉讼颇有相似之处,因而被称为中国版的自动驾驶第一案。在 Waymo 与 Uber 的案件中,被指控窃密的前谷歌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 (Anthony Levandowski) 不得不离开 Uber,而 Waymo 与 Uber 最终也达成了庭下和解。

面对团队分歧、竞争加剧、融资困难等多重挑战,文远知行内部管理层发生严重分歧。经过 60 多天的舆论与资本施压,王劲被逐出董事会。

然而,这并未结束公司的纷争。2018 年中旬,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潘思宁将已掌控公司的韩旭和 CFO 吕庆告上法庭,指控董事会伪造签名,剔除他作为法人的资格。

最终,这场闹剧在持续了 18 个月之后,终于在 2020 年 5 月迎来了结局。参与方宣布双方达成全面和解,撤回所有诉讼。

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小巴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文远知行并非孤例。2019 年 Roadstar(星行科技)发布公告称,以数据造假、私藏代码和收回扣贪污为由,开除了联合创始人周光。这场内部斗争最终导致 Roadstar 进入清盘状态,投资方进行仲裁和清算,办公室也随之关闭,成为行业中首家倒闭的自动驾驶公司。

与此类似,2015 年成立的 Drive.ai 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该公司在吴恩达夫人卡罗•莱利(Carol Reiley)怀孕后退出管理,业务由吴恩达的学生接手。此后,Drive.ai 因管理不善和资金不足陷入困境,最终被苹果收购,具体金额未披露。收购后,Drive.ai 关闭了办公室,并遣散了 90 名员工。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自动驾驶行业中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不足、资本泡沫和复杂的权力斗争。

 

02

资本寒冬下的潜行

 

2018 年 10 月,景驰科技更名为「文远知行」,原 CTO 韩旭接任 CEO。这一变动意味着文远知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韩旭的履历相当丰富。他在 1998 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后,赴美深造,并于 2007 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密苏里大学的终身教授和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实验室主任,随后在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担任首席科学家。这些经历为文远知行的 2.0 阶段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风格。

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铭提到,韩旭平时喜欢阅读历史书籍,这使他意识到创业过程中既不能盲目膨胀,也不能失去信心,关键在于坚持选定的方向。他并未期望公司能够永远存在,而是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文远知行能为自动驾驶做出贡献,这对他而言已足够。

然而,自动驾驶行业在此时却遭遇资本寒冬。2019 年,摩根士丹利将 Waymo 的估值从 1750 亿美元大幅下调至 1050 亿美元,Waymo 当时尚未实现任何营收。到 2020 年,Waymo 尝试融资 22.5 亿美元,却拒绝透露背后的估值。

不久后,《金融时报》报道称,Waymo 的融资估值仅为 300 亿美元,相较于 2018 年的峰值缩水了 85%。这一估值的剧烈波动主要源于业界普遍低估了自动驾驶汽车及相关技术商业化所需的时间。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公交巴士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当时的资本寒冬中,文远知行与国内许多自动驾驶公司一样面临融资困难,「最难时,文远知行如果 8 个月内融不到钱,就很难生存下去。」

幸运的是,2020 年底,宇通集团的战略投资为文远知行带来了曙光。2020 年 12 月,文远知行宣布完成 B1 轮融资,宇通集团以 2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不仅创下了当时中国主机厂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最大单笔投资,也为文远的资金链注入了强心剂。

这笔投资不仅解决了文远的资金困境,还推动了其商业化进程。2020 年,文远与宇通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无人小巴车——Robobus,该车型设计创新,既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脚踏板。

随后,文远的业务线不断扩展,到 2020 年已经涵盖了 Robotaxi、Robobus、自动驾驶货运车 Robovan、自动驾驶环卫车 Robosweeper 以及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dvanced Driving Solution)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经历了团队内讧和资本寒冬,文远知行是如何走到上市的呢?

首先,文远知行作为一家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科技公司,技术的领先性一直是立足之本。除此之外,它还积极推动商业化进程。从结果来看,文远知行现在是全球 L4 自动驾驶创业公司里商业化收入最大的一家。

在文远知行的发展历程中,与宇通客车、博世等合作伙伴的关系扮演了关键角色。2024 年上半年,文远知行与博世合作的「博世中国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也实现了量产交付,先后上车奇瑞星途星纪元 ES、星纪元 ET。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文远获得了足够多的官方牌照。道路测试及相关运营的官方许可是任何公司开展自动驾驶业务的基础条件。文远知行已获得在北京、大连、广州、南京、鄂尔多斯、青岛、深圳、无锡等近 20 个中国城市进行自动驾驶测试和示范运营或商业试点的牌照。同时,它还拿到了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的牌照。

所以,文远知行招股书中强调,「文远知行成为全球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同时在中国、美国、阿联酋和新加坡四地获得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文远知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成功,使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03

接下来最紧急的是规模化

 

本周,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两家公司的 IPO。除了文远知行,10 月 24 日,地平线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总市值超过 660 亿港元,成为近年来港股规模最大的科技行业 IPO 之一。

与此同时,包括 Momenta、纵目科技、黑芝麻智能和小马智行等多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也在积极推进上市进程。

这一现象的背后,既与技术的成熟度有关,也与 Robotaxi 规模化拐点的临近密切相关。

最近,百度在武汉的无人驾驶项目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仅归功于技术的提升,更得益于公司投入了 400 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使得车辆密度足够高,路上的行人和司机能够切实感受到无人驾驶的存在。

据了解,自 2023 年以来,百度的萝卜快跑项目加速落地,已在全国 11 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实现了超一线城市的全覆盖。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 7 月 28 日,萝卜快跑在全国累计提供超过 700 万次乘车服务;在 2024 年第二季度,萝卜快跑提供了约 89.9 万次乘车服务,同比增长 26%。

另一方面,特斯拉于 10 月 11 日发布了 Robotaxi 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并推出了两款全自动驾驶车型:Cybercab(赛博无人出租车)和 Robovan(无人驾驶多功能车)。特斯拉作为智能汽车赛道的领头羊,其在 Robotaxi 领域的进展也带动整个行业的热度。

文远知行与江铃汽车共同打造的自动驾驶货运车 Robovan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文远知行而言,上市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尽管文远知行在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业务线涵盖五个领域,但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接下来,自动驾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商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目前,这一领域不仅缺少某个拼图,而是每个环节都尚未完善。

自动驾驶的成功依赖于技术、运营和政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依存。技术是基础,但从技术到实际落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运营需要提前布局、持续推进。如果政策不够开放,企业的运营将难以真正实现「无人驾驶」。然而,如果运营和技术未达到一定标准,政策也不会随之开放。因此,这需要将这三者同时向前推进。

在当前阶段,文远知行最重要和紧急的是实现规模化。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核心目标是确保毛利为正,这将成为未来 3 至 5 年行业竞争的关键。

此次文远知行的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它需要加速规模化和商业化的节奏,同时把握全球化战略中的机遇与风险。唯有应对这些关键问题,才能确保未来的竞争力。

 

浏览量: 70

传英伟达考虑投资马斯克 xAI;字节跳动内测 AI 模型社区「炉米 Lumi」;余承东官宣「最强 Mate」本月发布

英伟达盘中超越苹果,再次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

11 月 4 日消息,截至 IT 之家发稿,英伟达股价涨 1.65%,总市值达 3.38 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公司,再次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英伟达的股价累计已上涨 180%。

今年 6 月,英伟达曾一度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但后来被微软以及苹果超越。这三家科技公司的市值几个月来一直不相上下。(来源:IT 之家)

消息称字节跳动 2024 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35% 至 730 亿美元左右,国际营收增长超 60%

11 月 5 日消息,The Information 报道称,字节跳动今年上半年国际收入增长 60% 以上,达到约 170 亿美元(约 1209.15 亿元人民币)。

此外,字节跳动上半年的总收入主要来自抖音、头条等中国应用的广告和电商业务,增长幅度超过 35%,达到约 730 亿美元(约 5192.21 亿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 3 月,英国《金融时报》称,在 TikTok「爆炸式增长」的推动下,字节跳动 2023 年的营收达到 1200 亿美元(约 8535.1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 40%。其中,TikTok 去年在美国的营收达到约 160 亿美元(约 1138.02 亿元人民币)创下新高,全年约有 1.7 亿美国人使用。(来源:IT 之家)

 

消息称马斯克正与英伟达就 xAI 投资事宜进行谈判 

11 月 4 日消息,据 New York Post 报道,知情人士称,芯片巨头英伟达正在与埃隆・马斯克就对 xAI 的潜在投资进行谈判。

xAI 是马斯克创立的人工智能公司,其开发的大语言模型 Grok 目前已部署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虽然 Grok 的推出时间晚于 OpenAI 的 ChatGPT 等竞争对手,但其增长和发展速度非常快。

尽管英伟达尚未就潜在投资 xAI 一事置评,但其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一直非常支持马斯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在 10 月份的一次采访中,黄仁勋指出,xAI 团队仅用 19 天就建立了一个拥有 10 万个 H200 Blackwell GPU 的超级计算机集群。(来源:IT 之家)

 

特斯拉将支持在车辆可视化中显示车牌,中国车主有望率先体验 

11 月 4 日消息,特斯拉 2024.38 更新已开始向多个地区和车型推送,特斯拉黑客 Greentheonly 提供了该更新带来的一些新功能。

根据 Greentheonly 的说法,特斯拉似乎很快就会允许车主在车辆屏幕上的可视化界面中显示真实的车牌号码,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Green 发现了一些参考资料,似乎可以确认车主将能够在屏幕上显示车辆的车牌号码。可能是通过用户手动输入,所以可以输入任何内容,不一定是自己的车牌号码。(来源:IT 之家)

 

前 OpenAI「AGI 准备工作」负责人:AI 将很快完成人类在计算机上能做的一切 

11 月 4 日消息,据《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当地时间 3 日报道,OpenAI 前政策研究与「AGI(通用人工智能)准备工作」负责人 Miles Brundage 表示,未来几年行业可能会开发出「几乎能够远程完成」人类能通过计算机操作的所有任务的系统,包括使用鼠标和键盘,甚至在视频聊天中呈现出「人类形象」。

对于 OpenAI 等公司来说,开发具备 AGI 的机器的时间表是业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些领域中的重要人物相信,这项技术将在未来数年内到来。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八月离职的研究科学家 John Schulman 也认为 AGI 可能会在几年内实现。OpenAI 的竞争对手 Anthropic 的 CEO Dario Amodei 则预测,这项技术的某种版本可能会在 2026 年问世。(来源:IT 之家)

快手金融布局再落一子,关联公司拿下预付卡支付牌照 

继今年 4 月获得欢聚小贷牌照、7 月拿下盛大保险经纪牌照之后,快手关联公司获批收购一张预付卡支付牌照,继续完善金融业务布局。

11 月 3 日,人民银行官网披露,第三方支付牌照持有方「北京华瑞富达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已经变更为「成都遂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天眼查显示,成都遂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快手集团成员,今年 1 月,该公司的唯一股东正式变更为成都青松数信科技有限公司,而成都青松数信科技有限公司的两位自然人股东银鑫、杨远熙均为快手联合创始人。

这也意味着,快手通过关联公司收购的方式,曲线获得了一张支付牌照。(来源:界面新闻)

 

余承东官宣 Mate 系列手机本月发布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发文称,史上最强大的 Mate,11 月见。(来源:36 氪)

 

字节跳动内测新款 AI 模型分享社区——「炉米 Lumi」亮相

字节跳动近日悄然上线了一款名为「炉米 Lumi」的 AI 模型交流社区,该社区集模型分享、Workflow 构建及 LoRA 训练等多元化功能于一身。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研发的 AI 模型,还能与其他同好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搭建完善的 AI 工作流程。

尽管「炉米 Lumi」当前仍处于内测阶段,并未在主流搜索引擎中公开露面,但已有部分用户通过特定网址「artistrylab.net」探寻到了这个神秘社区的踪迹。不过,尝试访问的用户可能会遇到扫码登录后提示无权限的情况,显示该平台仍在严谨地控制访问权限。

据悉,「炉米 Lumi」社区为 AI 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 AI 创作,探索模型的无限可能,并借助社区的力量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该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资源,帮助用户更高效地进行 AI 模型的开发和训练。(来源:ITBEAR)

 

赛力斯声明:没有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有关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合作 

赛力斯在官博发布声明称,近日,网上流传关于「赛力斯将开展人形机器人业务」的相关信息,赛力斯没有计划召开「人形机器人技术论坛」等会议,网上流传的相关截图信息亦不实。

赛力斯没有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有关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合作。作为技术科技型汽车企业,公司将持续锚定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主赛道,同时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和研发。(来源:36 氪)

 

中国游戏 IP 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实际销售收入 1960 亿元,端游 IP 占比扩大

11 月 4 日消息,据财联社,在今天举行的 2024 年度游戏 IP 生态大会上,《2023 年中国游戏产业 IP 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游戏 IP 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 1960 亿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超过去年的 2459.2 亿元。

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客户端游戏 IP 占比达到 62.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 9 个百分点;移动游戏 IP 占比为 24.3%,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51.69 亿美元(IT 之家备注:当前约 367.65 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 15.40%,同比增长 20.75%。(来源:IT 之家)

SpaceX 巨型登月飞船细节曝光:两层楼高,可载 20 名宇航员 

11 月 4 日消息,SpaceX 为 NASA 阿耳忒弥斯计划建造的巨型登月火箭「星舰人类登月系统」(HLS)的最新细节曝光。根据 X 平台上的信息,这款价值 29 亿美元(约 206.27 亿元人民币)的火箭至少有两层楼高,可搭载 20 名宇航员。

虽然 SpaceX 一直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进行星舰全尺寸原型机的测试,但对于 2021 年 NASA 授予的 29 亿美元 HLS 建造合同的具体细节,该公司披露的信息甚少。(来源:IT 之家)

 

realme 真我 GT7 Pro 手机发布: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5000 万超光影潜望长焦,首发 3599 元起 

11 月 4 日消息,realme 真我 GT7 Pro 手机已正式亮相,新机率先搭载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 + 超万级双 VC 散热,号称「满配性能,超越所见」。(来源:IT 之家)

AI 医生来了:英国医院明年将用人工智能预测致命心脏病风险 

11 月 4 日消息,据 TheGuardian 报道,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即将试用一款名为「Aire」的「超人类」人工智能工具,该工具能够预测患者患病和早逝的风险。

这项被称为人工智能心电图风险评估(AI-ECG risk estimation)或简称 Aire 的新技术,经过训练可以读取心电图(ECG)测试的结果,能够检测出医生无法看到的潜在心脏结构问题,并标记出可能需要进一步监测、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据悉,研究人员使用来自 189,539 名患者的 116 万份心电图测试结果数据集对 Aire 进行了训练。(来源:IT 之家)

导演郭帆:《流浪地球 3》电影剧本推翻了 9 版,可能会更偏向写实、回归科学本身

11 月 4 日消息,据环球网报道,《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今日在成都参加腾讯科学 WE 大会,与《星际穿越》科学顾问基普・索恩对话时,回应被催更《流浪地球 3》。

他表示,有点后悔宣布定档 2027 年春节档,剧本已经推翻 9 稿,希望可以坐上时间机器去未来看看「球 3」是啥样。郭帆还在现场邀请索恩成为《流浪地球》系列的科学专家之一。

另据红星新闻报道,郭帆还在现场透露,做《流浪地球 3》的时候,可能会更偏向写实,会更加回归到科学本身,这是现在大概的规划。

2023 年 11 月,《流浪地球 3》发布了首支定档预告,「人类,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面对恐惧,总会有人拥有跨越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勇气。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无论虚实,不计存亡。」(来源:IT 之家)

 

 

 

浏览量: 149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114 115 116 … 15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4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