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51蛙吖蛙元宇宙电脑版入口
  • 51蛙吖蛙官网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投稿、社交、聊天就来51蛙吖蛙元宇宙

  • 兼职翻译 / 求职
    • 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日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 韩语
    • 小语种
  • 兼职翻译 / 招聘
  • 短视频
  • 即时新闻
  • 生活
  • 亚洲时事
  • 科技
  • 51蛙吖蛙公告
  • 金融
  • 杂谈
  • Toggle search form

联合国报告警告:本世纪内全球升温或达灾难性的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10月24日最新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当前的行动和政策将导致本世纪内全球气温上升2.6℃至3.1℃。

当地时间2021年8月16日,弗朗茨约瑟夫群岛,一只北极熊在英吉利海峡的浮冰上。视觉中国 资料图

报告警告称,即使是最好的2.6℃的情况也代表着“灾难性的”变暖,将对人类、地球和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科学家表示,随着气温每升高一个百分点,危险的热浪、破坏性风暴和其他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频率都会上升。当气温升高3℃时,世界可能会经历几个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例如南北极冰盖崩塌,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将极大地改变地球的气候。 

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气温已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3℃,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去年的排放量将较2022年增加了1.3%。 

联合国每年发布的报告旨在评估避免气候灾难所需政策与各国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差距。按照目前的轨迹,将气温升幅限制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规定的努力达成的1.5℃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事实上,全球气温有可能突破《巴黎协定》中的红线——2℃。 

今年11月12日,世界各国领导人将齐聚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9)。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并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这一目标,否则《巴黎协定》的目标将在几年内化为泡影。新版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将于明年年初在巴西为准备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30)而举行的气候谈判之前提交。

“气候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从现在开始,在下一轮气候承诺之前,我们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全球动员,否则1.5℃的目标将很快夭折,升温远低于2℃的目标也会岌岌可危。”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即便全球气温升幅超过1.5℃——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增加——我们也必须继续努力迈向一个净零、可持续且繁荣的世界。”安德森说。

报告也探讨了如何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下。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到2030年,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28%,到2035年(也就是纳入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新里程碑年份),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37%。

报告显示,2030年的技术减排潜力高达3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2023年排放量的52%,而2035年的减排潜力则为410亿吨。在这两年内,全球可以通过每吨二氧化碳当量200美元以下的成本弥合实现1.5℃目标的排放差距。

增加太阳能光伏技术和风能的部署,可以在2030年实现这一总减排潜力的27%,并在2035年完成38%。森林行动可在2030和2035年实现这一减排潜力的20%左右。其他强力举措包括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的增效措施、电气化和燃料转换。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10月24日最新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当前的行动和政策将导致本世纪内全球气温上升2.6℃至3.1℃。

当地时间2021年8月16日,弗朗茨约瑟夫群岛,一只北极熊在英吉利海峡的浮冰上。视觉中国 资料图

报告警告称,即使是最好的2.6℃的情况也代表着“灾难性的”变暖,将对人类、地球和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科学家表示,随着气温每升高一个百分点,危险的热浪、破坏性风暴和其他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频率都会上升。当气温升高3℃时,世界可能会经历几个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例如南北极冰盖崩塌,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将极大地改变地球的气候。 

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气温已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3℃,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去年的排放量将较2022年增加了1.3%。 

联合国每年发布的报告旨在评估避免气候灾难所需政策与各国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差距。按照目前的轨迹,将气温升幅限制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规定的努力达成的1.5℃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事实上,全球气温有可能突破《巴黎协定》中的红线——2℃。 

今年11月12日,世界各国领导人将齐聚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9)。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并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这一目标,否则《巴黎协定》的目标将在几年内化为泡影。新版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将于明年年初在巴西为准备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30)而举行的气候谈判之前提交。

“气候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从现在开始,在下一轮气候承诺之前,我们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全球动员,否则1.5℃的目标将很快夭折,升温远低于2℃的目标也会岌岌可危。”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即便全球气温升幅超过1.5℃——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增加——我们也必须继续努力迈向一个净零、可持续且繁荣的世界。”安德森说。

报告也探讨了如何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下。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到2030年,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28%,到2035年(也就是纳入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新里程碑年份),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37%。

报告显示,2030年的技术减排潜力高达3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2023年排放量的52%,而2035年的减排潜力则为410亿吨。在这两年内,全球可以通过每吨二氧化碳当量200美元以下的成本弥合实现1.5℃目标的排放差距。

增加太阳能光伏技术和风能的部署,可以在2030年实现这一总减排潜力的27%,并在2035年完成38%。森林行动可在2030和2035年实现这一减排潜力的20%左右。其他强力举措包括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的增效措施、电气化和燃料转换。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浏览量: 67

我们分析了22821条评价,找到了研究生的理想导师

又是一年考研报名季。只是相比高考填志愿,考研除了要选学校、挑专业,还多了一道拼运气的抉择:选导师。

很多人说研究生选错老师,读研就会很痛苦,此言非虚。有研究对上百名硕士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影响他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因素中,重要度最高的就是导师。

由于信息不流通,曾经选导师就像是开盲盒,但如今很多毕业生甚至是在读研究生,会在社交平台上回答自己导师如何的提问。诸如《研究生导师避坑名单》《研究生导师推荐指南》之类的交流帖下,常有成百上千人在互动。

澎湃新闻分析了 22821 条学生们对自己导师的评语,试图来回答,什么样的导师,会赢得学生们的好评。

 

好导师、 差导师,都是什么样的?

被学生打分偏低的导师,最共性的特点是学术能力不足、滥用个人权力以及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学海泛舟,导师本该是指点迷津的灯塔,但个人能力不足的导师,可能将学生引向布满礁石的海域。例如,有学生提到自己的导师对学术前沿的了解浮于表面,提出的建议不切实际。甚至有导师还要求学生让出论文第一作者的署名权,甚至直接要求学生代写论文,自己坐享其成。

学生想要反抗这样的“压榨”是不容易的,因为自己能否按期毕业的决定权被掌握在导师手上。

同样多次被学生提到要避开的是忽视学生发展需求的导师,包括用不给推荐信、不允许实习、不让参加校招等方式阻碍学生去别校深造或者自主择业。

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碰到的“问题”导师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学术水平上,理工科学生不满于导师在研究上“灌水”,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则对导师讲泛泛而谈的“水课”更敏感。工作时间上,理工科学生因为需要去实验室上工,对奉行“996”、强制熬夜加班的导师退避三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则更担心被导师随叫随到的压力。在经费补贴方面,相比文科专业,理工科学生碰上导师克扣经费补贴的概率更高。

与不同学科间差导师的问题差异较大不同,大家对于好导师的标准更为统一。不幸的师门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师门却是相似的。

在学生眼中,一位理想的导师,往往是学术能力过硬;经费上分配公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工作时间上,信任学生,弹性管理……

不过,最让同学们珍视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在权力不平等的关系中,依然能够体察下位者意愿的上位者是难能可贵的。例如有的同学提到,自己导师找学生帮忙都会以很客气的语气,其格言是“如果请你帮我忙,只对我有好处而对你毫无用处,那这件事我不会来麻烦你,我会找一个同时对他也有一定帮助的学生,不然我真的于心不安。”

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导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并进一步发展出融洽和谐的关系。如果导师还能多一些对学生生活的关心,那就更有人情味了。高分评价中就常常有学生提及自己与导师从学术到人生无话不谈,师生打成一片。

同学对导师的称谓,是师生关系类型的直接体现。我们在整理中发现,相较于差评导师,好评导师的学生更愿意在评论中使用“老师”一词,体现了对导师的基本尊重。而“亦师亦友”“良师益友”的用词则是一种更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最为学生所推崇。有同学这样夸赞自己的导师:“与其说是上下级的师生关系,倒不如说是朋友关系,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探讨科研问题,相处起来很舒适。”

而在种种称呼中,最扎眼的莫过于“老板”。有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具有经济属性,具体表现为二者围绕着科研项目形成的“准雇佣”式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导师好比是公司老板,学生是员工,师生合作完成拿基金、做项目、发论文等工作,导师下发的经费就是学生的工资。

只是,如果师生双方能实现合作共赢,这一称呼未必就是个消极词汇。在梳理学生们对自己导师的评价中,我们发现“老板”一词有逐渐增多的倾向,且常常被用在学术大牛或资源多的老师身上,例如有学生安利自己的导师,说:“跟着李**大老板,钱根本花不完”。

 

导师好不好,也和期待有关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好导师、差导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人的标准下,同样的行为,好坏可能也不一样。例如导师严格这件事,多数学生觉得是好事,但也有人觉得这是为难自己。

这种态度分歧的出现,主要和学生的个人期待相关。对于希望出科研成果的学生来说,严师出高徒,而对于只是想要拿个文凭了事的同学来说,导师愿意“放养”反而成为了加分项,他们更期待获得一段无拘束的校园时光。

那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模式,是最好的呢?有学者根据情境领导模型,将导学关系类型划分为“命令型” “合作型”和“松散型”。其中,“命令型”导师安排任务的压力较重,注重利益交换,与学生情感关系淡漠;“合作型”导师倾向于在平等沟通中教学互长,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松散型”导师对学生放任不管,师生之间如同陌路人一般。

最理想的方式,莫过于“合作型”,而“命令型” 则是有利有弊。

有导师在接受汪辉、张露的调研访谈时提到,自己觉得“大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太强,容易拖延,也不愿意去做实验”,自己任务多、要求高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自己能够理解这种用心:“在科研方面一定要投入许多时间或精力。我们导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我们经常参加课题项目或者学术研讨会,准备汇报内容还有写论文的笔记,经常需要在我们院的实验中心学习,疫情之前导师还让我们去外地参加学术研讨会,无形之中这些对我们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然而,在导师管理过于严苛、学生获得回报不足的情况下,“命令型” 师生关系可能趋于冲突对立。长时间处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一些研究生产生学习倦怠感,个人身心健康受到威胁,作息紊乱、焦虑症、抑郁症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松散型”这种弱连接,则是目前高校中很多研究生最常遇到的导学关系。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秋萍在毕业论文中,调研了学校 1662 位研究生对自己导师的满意度,发现有 33.94% 的受访者的导师,每周对自己指导次数不到 1 次,还有 51.56% 的同学每周能接受导师 1-2 次的指导。

 

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够,成共性问题

张国云等人曾对 5 所高校的研究生发起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发现在影响学生对导师评价的诸多因素中,导师的指导次数是影响效应最大的。相比于过于严厉的老师,学生们更怕碰上对自己不管不顾的导师。

在一次研究性质的访谈中,有同学如此回答“影响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师。我们导师特别忙,有课的时候是一周见一次,没课之后就一个月见一次了,有时候甚至一个多月了老师也没有指导我们。”

陈秋萍的调研发现,导师每周指导次数在 3-5 次的,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是最高,满意度最低的,并非频繁督促学生的导师,而是对学生每周指导次 1 次都做不到的导师。

客观上,很多导师不仅科研任务繁重,有的还担负着相当多的行政工作,且不少导师要指导的学生并不少。在一篇调研访谈中,有导师就表示“多且急”的行政事务模糊了时间界限,导致其不能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

对很多高校教授来说,怎样做导师同样是需要钻研的学问。一位老师在接受汪辉、张露的调研访谈时坦白:“这几年,做导师有了一些经验,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门学问,有人教授专业知识,却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做好导师,只能自己摸索,现在觉得比刚从教时有了很多感悟。”

如今,随着更多对社交媒体应用熟练的年轻学者进入校园,导师们也开始变得更加灵活。有人会在小红书上搜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甚至还有人主动留言邀请大家给出评价:“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正在搜集关于本人教学,科研方面,来自学生的各种建设性意见。”某所“211”高校的老师留言说。

又是一年考研报名季。只是相比高考填志愿,考研除了要选学校、挑专业,还多了一道拼运气的抉择:选导师。

很多人说研究生选错老师,读研就会很痛苦,此言非虚。有研究对上百名硕士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影响他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因素中,重要度最高的就是导师。

由于信息不流通,曾经选导师就像是开盲盒,但如今很多毕业生甚至是在读研究生,会在社交平台上回答自己导师如何的提问。诸如《研究生导师避坑名单》《研究生导师推荐指南》之类的交流帖下,常有成百上千人在互动。

澎湃新闻分析了 22821 条学生们对自己导师的评语,试图来回答,什么样的导师,会赢得学生们的好评。

 

好导师、 差导师,都是什么样的?

被学生打分偏低的导师,最共性的特点是学术能力不足、滥用个人权力以及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学海泛舟,导师本该是指点迷津的灯塔,但个人能力不足的导师,可能将学生引向布满礁石的海域。例如,有学生提到自己的导师对学术前沿的了解浮于表面,提出的建议不切实际。甚至有导师还要求学生让出论文第一作者的署名权,甚至直接要求学生代写论文,自己坐享其成。

学生想要反抗这样的“压榨”是不容易的,因为自己能否按期毕业的决定权被掌握在导师手上。

同样多次被学生提到要避开的是忽视学生发展需求的导师,包括用不给推荐信、不允许实习、不让参加校招等方式阻碍学生去别校深造或者自主择业。

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碰到的“问题”导师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学术水平上,理工科学生不满于导师在研究上“灌水”,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则对导师讲泛泛而谈的“水课”更敏感。工作时间上,理工科学生因为需要去实验室上工,对奉行“996”、强制熬夜加班的导师退避三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则更担心被导师随叫随到的压力。在经费补贴方面,相比文科专业,理工科学生碰上导师克扣经费补贴的概率更高。

与不同学科间差导师的问题差异较大不同,大家对于好导师的标准更为统一。不幸的师门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师门却是相似的。

在学生眼中,一位理想的导师,往往是学术能力过硬;经费上分配公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工作时间上,信任学生,弹性管理……

不过,最让同学们珍视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在权力不平等的关系中,依然能够体察下位者意愿的上位者是难能可贵的。例如有的同学提到,自己导师找学生帮忙都会以很客气的语气,其格言是“如果请你帮我忙,只对我有好处而对你毫无用处,那这件事我不会来麻烦你,我会找一个同时对他也有一定帮助的学生,不然我真的于心不安。”

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导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并进一步发展出融洽和谐的关系。如果导师还能多一些对学生生活的关心,那就更有人情味了。高分评价中就常常有学生提及自己与导师从学术到人生无话不谈,师生打成一片。

同学对导师的称谓,是师生关系类型的直接体现。我们在整理中发现,相较于差评导师,好评导师的学生更愿意在评论中使用“老师”一词,体现了对导师的基本尊重。而“亦师亦友”“良师益友”的用词则是一种更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最为学生所推崇。有同学这样夸赞自己的导师:“与其说是上下级的师生关系,倒不如说是朋友关系,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探讨科研问题,相处起来很舒适。”

而在种种称呼中,最扎眼的莫过于“老板”。有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具有经济属性,具体表现为二者围绕着科研项目形成的“准雇佣”式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导师好比是公司老板,学生是员工,师生合作完成拿基金、做项目、发论文等工作,导师下发的经费就是学生的工资。

只是,如果师生双方能实现合作共赢,这一称呼未必就是个消极词汇。在梳理学生们对自己导师的评价中,我们发现“老板”一词有逐渐增多的倾向,且常常被用在学术大牛或资源多的老师身上,例如有学生安利自己的导师,说:“跟着李**大老板,钱根本花不完”。

 

导师好不好,也和期待有关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好导师、差导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人的标准下,同样的行为,好坏可能也不一样。例如导师严格这件事,多数学生觉得是好事,但也有人觉得这是为难自己。

这种态度分歧的出现,主要和学生的个人期待相关。对于希望出科研成果的学生来说,严师出高徒,而对于只是想要拿个文凭了事的同学来说,导师愿意“放养”反而成为了加分项,他们更期待获得一段无拘束的校园时光。

那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模式,是最好的呢?有学者根据情境领导模型,将导学关系类型划分为“命令型” “合作型”和“松散型”。其中,“命令型”导师安排任务的压力较重,注重利益交换,与学生情感关系淡漠;“合作型”导师倾向于在平等沟通中教学互长,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松散型”导师对学生放任不管,师生之间如同陌路人一般。

最理想的方式,莫过于“合作型”,而“命令型” 则是有利有弊。

有导师在接受汪辉、张露的调研访谈时提到,自己觉得“大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太强,容易拖延,也不愿意去做实验”,自己任务多、要求高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自己能够理解这种用心:“在科研方面一定要投入许多时间或精力。我们导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我们经常参加课题项目或者学术研讨会,准备汇报内容还有写论文的笔记,经常需要在我们院的实验中心学习,疫情之前导师还让我们去外地参加学术研讨会,无形之中这些对我们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然而,在导师管理过于严苛、学生获得回报不足的情况下,“命令型” 师生关系可能趋于冲突对立。长时间处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一些研究生产生学习倦怠感,个人身心健康受到威胁,作息紊乱、焦虑症、抑郁症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松散型”这种弱连接,则是目前高校中很多研究生最常遇到的导学关系。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秋萍在毕业论文中,调研了学校 1662 位研究生对自己导师的满意度,发现有 33.94% 的受访者的导师,每周对自己指导次数不到 1 次,还有 51.56% 的同学每周能接受导师 1-2 次的指导。

 

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够,成共性问题

张国云等人曾对 5 所高校的研究生发起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发现在影响学生对导师评价的诸多因素中,导师的指导次数是影响效应最大的。相比于过于严厉的老师,学生们更怕碰上对自己不管不顾的导师。

在一次研究性质的访谈中,有同学如此回答“影响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师。我们导师特别忙,有课的时候是一周见一次,没课之后就一个月见一次了,有时候甚至一个多月了老师也没有指导我们。”

陈秋萍的调研发现,导师每周指导次数在 3-5 次的,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是最高,满意度最低的,并非频繁督促学生的导师,而是对学生每周指导次 1 次都做不到的导师。

客观上,很多导师不仅科研任务繁重,有的还担负着相当多的行政工作,且不少导师要指导的学生并不少。在一篇调研访谈中,有导师就表示“多且急”的行政事务模糊了时间界限,导致其不能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

对很多高校教授来说,怎样做导师同样是需要钻研的学问。一位老师在接受汪辉、张露的调研访谈时坦白:“这几年,做导师有了一些经验,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门学问,有人教授专业知识,却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做好导师,只能自己摸索,现在觉得比刚从教时有了很多感悟。”

如今,随着更多对社交媒体应用熟练的年轻学者进入校园,导师们也开始变得更加灵活。有人会在小红书上搜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甚至还有人主动留言邀请大家给出评价:“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正在搜集关于本人教学,科研方面,来自学生的各种建设性意见。”某所“211”高校的老师留言说。

浏览量: 35

历史首次:拜登即将就美国“强制同化”原住民儿童正式道歉

美国总统乔·拜登。视觉中国 资料图

10月24日,美国总统乔·拜登表示,他将于25日对美国政府强迫原住民儿童进入寄宿学校的行为进行正式道歉,这也是首次有美国总统正式承认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此前许多原住民儿童在寄宿学校遭受身体、情感和性虐待,造成近1000人死亡。

据《华盛顿邮报》24日报道,拜登在当天离开白宫前往亚利桑那州时表示:“我要去做一件我早就应该做的事情:向印第安人正式道歉,因为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虐待他们的孩子。”

150多年来,美国原住民寄宿学校一直试图将原住民儿童同化进白人社会之中,除了遭受身体和性虐待,他们还被强制改变信仰,会因说母语而受惩罚。美国内政部今年7月30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819年至1969年间,至少973名原住民儿童在美国政府运营或支持的寄宿学校就读期间死亡。报告呼吁联邦政府就“强制同化”政策公开道歉,并对受害者予以补偿。

这份报告是“联邦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真相倡议”项目调查报告第二卷。第一卷于2022年5月发布。

“我永远也不会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内政部长、新墨西哥州拉古纳普韦布洛部落成员德布·哈兰德表示,“拜登总统的这一举动非常了不起。我相信这对整个印第安人而言都是一件大事。”哈兰德在成为首位领导内政部的印第安人后不久,就对寄宿学校系统展开了调查。

“四年后,我们终于将收到美国总统的正式道歉。”希拉河印第安人社区州长、三代寄宿学校的幸存者斯蒂芬·罗·刘易斯说,“我们的一些寄宿学校幸存者的老人一生都在等待这一刻。”

“总统站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道歉,这将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和救赎,哪怕只是周五的一瞬间,这件事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刘易斯表示。

报道指出,拜登25日将首次作为总统访问印第安人保留区,他希望在离任前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并在距离选举日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为副总统哈里斯的总统竞选活动助力。

虽然印第安选民只占美国总选民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选票在亚利桑那州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北卡罗来纳州、内华达州、密歇根州和其他战场州也同样重要。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美国总统乔·拜登。视觉中国 资料图

10月24日,美国总统乔·拜登表示,他将于25日对美国政府强迫原住民儿童进入寄宿学校的行为进行正式道歉,这也是首次有美国总统正式承认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此前许多原住民儿童在寄宿学校遭受身体、情感和性虐待,造成近1000人死亡。

据《华盛顿邮报》24日报道,拜登在当天离开白宫前往亚利桑那州时表示:“我要去做一件我早就应该做的事情:向印第安人正式道歉,因为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虐待他们的孩子。”

150多年来,美国原住民寄宿学校一直试图将原住民儿童同化进白人社会之中,除了遭受身体和性虐待,他们还被强制改变信仰,会因说母语而受惩罚。美国内政部今年7月30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819年至1969年间,至少973名原住民儿童在美国政府运营或支持的寄宿学校就读期间死亡。报告呼吁联邦政府就“强制同化”政策公开道歉,并对受害者予以补偿。

这份报告是“联邦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真相倡议”项目调查报告第二卷。第一卷于2022年5月发布。

“我永远也不会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内政部长、新墨西哥州拉古纳普韦布洛部落成员德布·哈兰德表示,“拜登总统的这一举动非常了不起。我相信这对整个印第安人而言都是一件大事。”哈兰德在成为首位领导内政部的印第安人后不久,就对寄宿学校系统展开了调查。

“四年后,我们终于将收到美国总统的正式道歉。”希拉河印第安人社区州长、三代寄宿学校的幸存者斯蒂芬·罗·刘易斯说,“我们的一些寄宿学校幸存者的老人一生都在等待这一刻。”

“总统站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道歉,这将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和救赎,哪怕只是周五的一瞬间,这件事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刘易斯表示。

报道指出,拜登25日将首次作为总统访问印第安人保留区,他希望在离任前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并在距离选举日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为副总统哈里斯的总统竞选活动助力。

虽然印第安选民只占美国总选民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选票在亚利桑那州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北卡罗来纳州、内华达州、密歇根州和其他战场州也同样重要。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浏览量: 49

融创集团宣布旗下多只债券自10月28日开市起停牌

10月25日,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多只债券将自2024年10月28日开市起停牌。此举旨在妥善安排后续债务偿付,并确保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以维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

此次停牌涉及的债券代码包括135548、136624、163376、163377债券简称分别为H融创05、H融创07、PR融创01、20融创02。停牌依据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挂牌规则(2023年修订)》。

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承诺,在停牌期间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将及时公告相关事项的进展,并在确定后申请停牌债券复牌。(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

10月25日,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多只债券将自2024年10月28日开市起停牌。此举旨在妥善安排后续债务偿付,并确保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以维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

此次停牌涉及的债券代码包括135548、136624、163376、163377债券简称分别为H融创05、H融创07、PR融创01、20融创02。停牌依据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挂牌规则(2023年修订)》。

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承诺,在停牌期间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将及时公告相关事项的进展,并在确定后申请停牌债券复牌。(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

浏览量: 30

融侨集团:被法院查封、冻结1.52亿元财产,正积极应诉,并寻求通过协商方式解

10月25日,融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与连江兆昌投资有限公司的诉讼事项取得的最新进展。

根据公告,该诉讼于2024年9月在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目前一审尚未开庭。法院已下达裁定书编号(2024)闻0102民初8867号,裁定查封、冻结融侨集团名下价值约1.52亿元的财产。

融侨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正积极应诉,并寻求通过协商方式解。(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

10月25日,融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与连江兆昌投资有限公司的诉讼事项取得的最新进展。

根据公告,该诉讼于2024年9月在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目前一审尚未开庭。法院已下达裁定书编号(2024)闻0102民初8867号,裁定查封、冻结融侨集团名下价值约1.52亿元的财产。

融侨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正积极应诉,并寻求通过协商方式解。(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

浏览量: 21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2,645 2,646 2,647 … 3,698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4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