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生活

喝假酒中毒怎么办?

头图

 

近期某音上流传着一个小视频,大致的内容是这样:某男子因为不小心喝到假酒中毒了,被送进急诊室抢救。结果医生喊护士姐姐拿来 60 度的真酒,让他继续喝。大家还没从震惊中反应过来,就说患者已经解毒出院了。

 

等等,这不会是按照所谓“以毒攻毒”的思路来编的段子?但你还别真信,临床上还真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疗法。2017 年,重庆石柱县一位误喝假酒的男子就是这样治好的。如果有人误喝假酒了怎么办?让他继续喝真酒就行了吗?当然也不是,前提是你得先确定他是甲醇中毒。

图片来源于新闻报道

众所周知,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酿酒业也十分发达。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假酒要么是小酒厂为了销售业绩而仿冒名酒;要么是工业酒精勾兑成食用白酒销售。

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 4%的甲醇,但因生产成本较低、又和酒精乙醇的气味相似。不法分子会拿它当作食用酒精制作假酒,饮用后会产生甲醇中毒。

 

别看甲醇中毒听起来陌生,但近年来我国广东、山西、湖北和云南等省份先后发生过甲醇中毒事件。中毒者起初就像是喝醉了,头昏呕吐,步履蹒跚。过不了多久,他会呼吸加快,眼睛发黑,视线模糊。严重的还会昏迷不醒,双目失明,甚至是死亡。

2011 年 12 月,印度西孟加拉邦发生假酒事件死亡 167 人。结果显示,中毒者所喝的假酒中掺入了甲醇。2010 年 8 月,云南某酒楼服务员将甲醇燃料当成白酒。最终导致 6 人中毒入院,其中 2 人双目失明, 造成一级伤残。据统计,甲醇中毒的致死率和致盲率较高。

更可怕的是,甲醇毒发还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少则 12-24h,多则 2-3 天。如果中毒后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为什么掺了点甲醇的假酒威力如此之猛?喝真酒解假酒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疗法背后暗藏的玄机。

 

甲醇又被称为木精、木酒精、木醇等,最早是由木材干馏取得。我们学过它的分子结构是 CH3-OH。而乙醇的分子结构是 CH3-CH2-OH,看起来有点像。两者不光是结构类似,就连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也相差不大。接下来,就让我们主要以甲醇为例来大致介绍这个过程。

一些简单醇的命名

甲醇被视为最简单的醇,但心思一点都不单纯。当它被掺入假酒中穿肠过,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在人体里打响。乘坐着“血液循环列车”,甲醇会抵达人体组织和器官中。当然,甲醇大军对于各组织的入侵计划是不一样的。它们更喜欢大部队聚集在含水量多的组织中。像我们的肝、 肾、胃肠道、眼房水、玻璃体、脑脊液等甲醇含量就比较高。

 

相比之下,我们的脑、肌肉、脂肪组织中就比较低。 当它们肆无忌惮地入侵时,会遭到我们体内醇脱氢酶(ADH)的伏击。此时,将近 90%-95%的甲醇会面临粉身碎骨的命运。然而,被分解其实宣示着它们要正式在人体作妖了。甲醇先是慢悠悠地脱掉一部分“氢”马甲变身成甲醛。等等,这甲醛不就是我们常听说会造成白血病的那个吗?

 

是的,甲醛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好在甲醛一出现,我们体内另一种醛脱氢酶就会出来围剿。双方战火一开,绝大部分甲醛会败下阵来代谢为甲酸。只不过,那些缺乏醛脱氢酶的组织就要被甲醛血洗一番了。有研究认为,我们的视网膜就极度缺乏对付甲醛的酶。

因此,甲醇在那里被分解为甲醛后便开始安营扎寨,疯狂搞破坏。比如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酰化过程,膜内能量代谢障碍等。之后细胞发生退行性变,视神经萎缩等。这也是为什么甲醇中毒后受伤害最严重的部位是眼睛。中毒者会出现眼前发黑、闪光感、视物模糊、畏光、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双目失明。

别以为其他能将甲醛歼灭的部位就相安无事了。甲醛分解后出现的甲酸也了不得,毒性不小。当它们大量堆积在体内时会造成阴离子间隙增高的代谢性酸中毒。轻度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它只是会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等现象。但重度中毒者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会死于呼吸麻痹。

除此之外,甲醇中毒还会导致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引起头痛、头晕、嗜睡和昏迷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肌强直、震颤、面具脸等脑损伤症状。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领教了甲醇在体内的杀伤力了。这也是为什么甲醇中毒的死亡率和致盲率如此之高。那么问题来了,区区乙醇(真酒)真的能降得住这恶魔吗?

 

前面说了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跟甲醇高度相似。它们就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是代谢的产物不同。

乙醇在体内分解的过程

乙醇进入体内后也同样会被醇脱氢酶的伏击,从而催化生成乙醛。虽说没甲醛的危害大,但乙醛也是有毒的,大量累积,会有脸红、兴奋、头痛的表现。很快,乙醛脱氢酶开始发挥作用,它将体内的乙醛变成乙酸。

 

不同于甲酸,乙酸是酒精进入体内后,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虽说它能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但因为机体代谢系统正常,并不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有意思的是,乙醇与甲醇两者的代谢速度是不同的。据估计,乙醇要比甲醇快上七倍左右,远远将其甩在了后面。前面我们也知道了,如果甲醇在人体内不进一步分解的话,它对人体伤害不大。因此,要是不小心摄入甲醇的话,当务之急就是让它不被分解。这时候突破口来了,人体内的醇脱氢酶是有限的,用完的话就没有了。那么,派代谢能力强的乙醇大军进入体内将它抢完不就好了吗?

没错,这正是喝真酒解假酒中毒的奥秘所在。严谨地说,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患者体内的甲醇竞争结合 ADH,从而阻止甲醇经 ADH 代谢为甲酸,以此达到解毒的目的。不过,这得达到足量有效的血清乙醇浓度才行。临床治疗需使血清乙醇至少维持约 22~33 mmol/L(100~150 mg/dl)的有效浓度。否则的话,将达不到理想治疗效果。

 

所以治疗过程中要频繁地监测血清乙醇浓度,并且要不断地调整乙醇的剂量和滴注速度。
这也是为什么开头那个男子陆续喝了近两斤的高浓度白酒来解毒。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呢?这也不一定,不同患者体内的乙醇代谢能力不同。据统计,大约 50%的亚洲人有着另一种线粒体变异基因 ALDH2,这种基因会抑制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醛不能分解生成乙酸。

喝酒上脸

受这些基因影响,亚洲人很多受到乙醛带来的副作用也会更加严重。临床上也证实使用乙醇治疗有诸多的不良反应,比如肝损伤、胃炎、胰腺炎、静脉炎、低血糖症等。

由此看来,运用乙醇解毒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仅过程繁杂,并且存在一定风险。为了谨慎起见,我们不能自行通过乙醇来解假酒的毒,还是要去医院治疗。

 

除了拿乙醇当解毒剂外,医疗上主要应用血液透析清除来毒物。它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物甲醇和甲酸,还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再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就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拿乙醇作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确有此事,但临床经验并不多。所以别觉得知道“喝真酒解假酒”这个方法,就能随便敞开肚皮喝了。毕竟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万一发现自己喝假酒后,首先要做的也不是喝真酒,而是第一时间催吐。

 

* 参考资料

郝凤桐,牛颖梅.我国医疗机构救治急性甲醇中毒能力现状分析[J].中国职业学,2014,41(05):560-563.

赵丹平.白酒中超标甲醇的危害及控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9):26.

江朝强,吴一行,刘薇薇,程建新,李小强,刘移民,周钢,周璇,张程.急性甲醇中毒的临床救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03):206-209.

王喆,邱泽武.急性甲醇中毒的现状与诊治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08):22-23.

陈捷敏,王立新,夏文涛.甲醇中毒机制的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2010,26(04):294-296.

误喝“假酒”甲醇中毒怎么办?医生拿来白酒喊他继续喝 澎湃新闻 2017-08-10

陈捷敏,王立新,夏文涛. 甲醇中毒机制的研究进展[J]. 法医学杂志,2010

温月珍,王深晓,廖洪林,曹嘉容,钟贵华,何旭东,何智华,梁文辉,甄智民,冯卫平,黄洁贞.兑制白酒引起 115 例甲醇中毒的调查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06):18-22.

Posted in: 生活

罗马作为一个小城邦,为何能够最终崛起为世界大国?

头图

亚历山大在一连串战役之后只用 5 年就征服了波斯帝国,使得地中海世界变成了希腊世界(Hellenic World)。虽然马其顿在亚历山大时代征服了广袤的国土,但却始终没有完成整合希腊。罗马却在同期基本完成了对意大利的整合。之后罗马崛起时代和继业者战争时代,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东方的继业者大国,比如塞琉古、托勒密,虽然国力强盛,但其军队基干却还是希腊人构成的马其顿方阵[1],兵源主要来自希腊本土和各殖民地,而希腊本土却往往处在这些继业者国家的控制范围外。

所以塞琉古、托勒密、本都等东地中海国家,希腊兵源的补充非常紧张,几近打掉一个少一个。其控制的其它民族人口虽然很多,但这些步兵已被实战证明完全不能跟罗马军团对抗,如果把外族人组织成马其顿方阵的形式(托勒密的确这么试过)[2],又容易让外邦人政治力量坐大,影响希腊人统治者的地位稳定。

所以罗马崛起时代,得希腊者得天下,绝非虚言。对于继业者国家来说,打进希腊就彻底解决了人力危机,实力将迅速膨胀;对于罗马来说,希腊则是最重要的商业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的意大利本土人多但比较穷),打进马其顿后,国库很长时间再没加过税[3],有了充足的财源征召辅助部队和改革职业军队,同时还阻断了东方继业者国家使用这些人力。

托勒密鼎盛期号称拥有战船 2000 艘,存银 74 万塔伦特[4],但却因为内战和领土消退,耗尽了大部分希腊兵源,钱粮是不缺,就是缺希腊兵。本都的情况与它也差不多,所以相形而言,罗马拥有了远比纸面上更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罗马崛起时代三大决定性战役,在我看来其实是:

  1. 马格尼西亚(Magnesia)战役,塞琉古帝国未能利用罗马被汉尼拔重创的有利时机(元老院起初只给西庇阿调兵 2 万)一举打入希腊,反被罗马大败。塞琉古前后损失兵员约 6 万人[5],安条克大帝仅带数百骑兵逃离战场,战后割地赔款。此后,地中海形势发生大转折,罗马开始取代塞琉古、托勒密成为地中海第一强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45721/answer/721131851

2.阿劳西奥(Arausio)战役,日耳曼联军经一昼夜激战,全歼罗马 12 个军团,合辅助、运兵在内共 12 万人,拉丁民族的人力库遭到沉重打击,意大利本土社会矛盾再无法压住,此后罗马同盟者、奴隶、平民派、贵人派之间几十年内战不断,罗马征服地中海的进度被大大延缓,与本都、托勒密分别对峙了 40 多年和 70 多年。不过此战也催生了马略改革,反而增强了罗马军团的战斗力[6]

3. 喀罗尼亚和奥科美那斯(Orchomenus)战役,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趁罗马内战之机,一度占领雅典、马其顿在内的希腊大部。苏拉在四面楚歌之中孤军奋战,率军 3 万长驱直入连破本都军,强行将米特拉达梯击退。米特拉达梯这两战均损失兵员数万人,包括其精锐马其顿方阵,痛失好局,被迫退出希腊,退回本都本土[7]。此战,标志着希腊化国家再无力量收复希腊本土,此后本都以一省伐天下,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成为定局。

苏拉在此战的策略也很有意思,宁可罗马不要了,放马略占着,也要先打下希腊再回师对付马略、秦纳[8],因为米特拉达梯擅长收服人心,一旦让本都在希腊站稳了脚跟,大势就不好说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00223/answer/550172831

米特拉达梯威震希腊只需一张地图,黄线内为其全盛期最大控制范围(前 87 年)
Posted in: 生活

为什么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

头图

大多数人心中的最强酸可能是:硫酸

初中生:“是不是王水?”

高中生:“我们学过,是高氯酸。”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酸?

硫酸是最强酸吗?

最早,人们将有酸味的物质叫做酸,有涩味的物质叫做碱。当然,这只是经验规律,远远称不上现代科学。

如果大家看过《元素家族》中“氧”的篇章,一定会记得拉瓦锡将氧元素命名为“酸素”,他认为氧是形成酸的元素,所有酸中都含有“氧”这种酸素。这一观点被戴维打破了,他在对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盐酸不含氧元素,类似的,其他氢卤酸、氢硫酸、氢碲酸也都不含有氧元素。但戴维没有提出他的酸碱理论,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化学家(如贝采尼乌斯)仍然认同拉瓦锡的酸素理论。

1838 年,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在研究了众多有机酸之后提出,所有的酸都含有氢元素,它可以被金属置换出来,变成氢气。“酸素”终于从氧变成了氢。

1884 年,瑞典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李比希的基础上,总结了大量的化学现象,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的酸碱电离理论。之前很多人以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从现代科学的观念来看,这太可怕了,氢离子就是一个裸质子,它太小了,没什么能挡得住,简直可以在水里自由穿梭。

阿伦尼乌斯认为,氢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去极化了一个水分子,得到一个水合氢离子(H3O+),在水中真正体现出酸性的是水合氢离子,也正是这个水合氢离子让我们的舌头感觉有“酸味”。因此同样条件下,酸电离出的水合氢离子的浓度越高,说明这个酸越强,比如硫酸的酸性明显强于醋酸。

在常温下,水溶液中水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定值——10^-14,电离出更多氢氧根离子的就是酸的死对头——碱。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伦尼乌斯。

阿伦尼乌斯因为酸碱电离理论而获得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个理论跟现代化学理论已经很接近了。但在酸碱电离理论中,几种强酸的酸性强度无法区分,比如硫酸和硝酸在水中电离的都相当彻底,无法分辨谁更强。而在醋酸作为溶剂时,又可发现几种强酸的酸性明显有高低之分,比如高氯酸>硫酸>硝酸。强酸中的强酸在水溶液中无法体现出更强的酸性,这被叫做“拉平效应”。

人们终于意识到,还得考虑溶剂这种介质的影响。1905 年,富兰克林进一步发展了酸碱电离理论,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

凡是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

比如在液氨中,能电离出铵离子(NH4+)的是酸,而产生胺负离子(NH2-)的是碱。

液氨的自耦电离,只不过液氨的电离常数比水要小得多。

酸碱溶剂理论仍有局限,它只能解释自偶电离溶剂体系,而不能解释非溶剂体系下的酸碱反应。

1923 年,丹麦化学家布隆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里分别独立的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这个理论指出,酸和碱都是相对的,比如碳酸氢根离子既能和盐酸反应也能和烧碱反应。当它和盐酸反应时,它接受质子,因此是一种碱;而和烧碱反应时,它提供质子,因此是一种酸。

酸碱质子理论的提出者:丹麦化学家布隆斯特(左)和英国化学家劳里(右)。

酸碱质子理论仍不能解释很多不含氢的化学反应,比如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在无水的情况下反应生成硫酸钙,从拉瓦锡时代开始,化学家都将这个视为酸碱中和反应,但一个多世纪之后的酸碱质子理论竟然不能将它囊括进去,看来,化学家还有事可做。

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终于落在了化学界的无冕之王——吉尔伯特 * 路易斯身上。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关于他的笑话,一天早晨,他的助手闯进了路易斯的办公室,举着一个冒着气泡的玻璃瓶叫起来:“新鲜出来的超级酸!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路易斯没给好脸色的回了一句:“那你是怎么用玻璃瓶装起来的?”

化学界的无冕之王——路易斯。

路易斯毕生都在研究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情形下如何运动,他认为既然化学反应是原子在交换电子,那么酸碱反应自然也不例外。比如盐酸溶于水,离解为水合氢离子和氯离子,他认为不应该强调氢离子,而是在相反的方向强调带走了电子的氯离子。如此一来,酸就不应该是质子提供者,而是电子剥夺者,而碱是电子提供者。这才是最能反映酸碱反映实质、最广义、最普适的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几种酸碱理论的关系,酸碱电子理论是其中最广义最普适的。
Arrhenius(阿伦尼乌斯的酸碱电离理论)、Bronsted-Lowry(酸碱质子理论)和 Lewis(酸碱电子理论)的不同。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一方面做好防守,保护自己的电子不被剥夺,另一方面提升进攻,提供质子去剥夺别人的电子,这就可以得到更强的酸。反之,把质子结合的越牢固,就得到更强的碱。

按照这个理论,化学家提出了一个质子亲和力(Proton affinity)的概念——PA,质子亲和力越强的物质碱性越强。曾报道过的最强碱是邻二乙炔基苯二价阴离子[C6H4(C2)2]2−,它的质子亲和能 Epa 高达 1843 千焦 / 摩尔,研究人员称:这个二价阴离子强到足以将气相中的苯去质子化,这个记录难以打破了!

如此逆天的特性让这个物质成功入选 2016 年度最炫分子,它的结构如下:

除此之外,屈居第二的最强碱是甲烷阴离子(Epa=1743 千焦 / 摩尔),而氢负离子(Epa=1675 千焦 / 摩尔)夺得铜牌。而反过来,邻二乙炔基苯二价阴离子毕竟带两个负电荷,所以,甲烷是最弱的质子酸,氢气倒数第二。

质子亲和力最小的物质是什么呢?截止目前,发现氦原子最小,它的质子亲和能 Epa 只有 178 千焦 / 摩尔,因此氦原子是最弱的碱,反过来氢氦正离子就是最强酸。

氢氦正离子其实发现的很早,1925 年,两位科学家 Hogness 和 Lunn 将指定能量的质子束注射入一团氢和氦的混合气体中,希望研究 H+,H2+ 和 H3+ 这些离子的形成机理。获得了种种数据之后,他们总结到,H2+ 会转运一个质子给到它碰撞到的分子(或原子)。那么,如果它撞到了一个氦原子,就会形成一种氢氦正离子(HHe+)。

自从 1970 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设想,在星云之类的星际介质中可能存在这种氢氦正离子(HHe+),2019 年 Nature 上的这篇发现是对几十年前科学理论的最好佐证。

NGC 7027 是一个年轻的行星状星云,年龄只有 600 岁,就是在这里找到了氢氦正离子。

然鹅,氢氦正离子(HHe+)毕竟是一种离子,只能“较稳定”的存在于等离子态。回到地球上,如果它要形成凝聚的状态,比如液态(或固态),就必须和一个负离子(X-)反应,形成一个分子酸 HX,这个 HX 的质子亲和力 PA 值可就没有氢氦正离子那么逆天了。这样它就如同仙女下凡间,“酸度”也“虎落平阳”了。

如果你想知道能够在地球上稳定存在的最强酸是什么?请继续往下看:

—————————— 华丽的分割线,以下为彩蛋 —————————————

1966 年,美国化学家奥莱教授的一个助手不小心将一块蜡烛丢在了一个装了酸的容器里,他惊奇的发现蜡烛很快溶解了!要知道,蜡烛是一种长链烷烃,主要参加自由基反应,一般认为它们是老老实实的有机物,跟酸碱反应从来就是绝缘的!

1994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莱。

奥莱教授也震惊了,他带领团队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溶解蜡烛的酸是五氟化锑和氟磺酸的混合物。由于该现象过于神奇,奥莱团队给这种酸起名“魔酸”。他们又给反应后的蜡烛溶液做了核磁共振分析,发现其中竟然有一个尖锐的碳正离子峰,说明“魔酸”竟然将烷烃给质子化了!他们继续实验,发现“魔酸”不仅可以攻克蜡烛的防线,其他烷烃、烯烃的堡垒也都一座又一座被“魔酸”这种超级攻城利器攻克了,生成了一种又一种碳正离子。

一直以来,碳正离子仅仅存在于化学家的理论中,作为一种假设的中间产物,因为它的反应活性太强,实在很难保存。如今奥莱团队终于发现,碳正离子不仅真是存在,而且可以保存在魔酸溶液里,参与下一步的反应。1994 年,因为对碳正离子的研究,奥莱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魔酸将甲烷变成碳正离子和氢气,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乙烯,开辟了新的化学反应路径。

魔酸为什么如此强大?

首先,氟磺酸中有一个氟原子和三个氧原子,为电负性最强的两种元素,拉电子的能力特别强,当其中的氢离子离开以后,氟和氧将多余的负电荷紧紧的拉拽过来,均匀分布在氟磺酸负离子里,因此氢离子几乎很难回家,所以氟磺酸是一种非常好的质子提供者。而五氟化锑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路易斯酸,也就是说它剥夺别人电子的能力很强,当它和氟磺酸负离子形成配位键以后,负电荷就扩散到了更大区域,氢离子(实际是氟磺酸合氢离子)真的成为了一颗无家可归的游子,只能去进攻其他分子。

魔酸中的反应,一个或两个五氟化锑和氟磺酸通过配位键形成超大阴离子。理论上,最多可以有三个五氟化锑配位氟磺酸,所以在魔酸中,五氟化锑一般要过量。

在魔酸之后,又发现了更强的超级酸——氟锑酸,是氢氟酸和五氟化锑的混合物。氢氟酸电离出氢离子(实际上是氟化二氢阳离子)以后,剩下的氟离子和五氟化锑形成一个“笼形”的六氟合锑阴离子,这是一个正八面体结构,六个氟原子紧密包裹着中心的锑原子,那一个负电荷均匀的分布在这个“笼子”里,对氢离子的吸引力就更弱了。相比于魔酸,氟锑酸里的氢离子更加畅快的游荡着,氟锑酸的酸性也就比魔酸更强。

氟锑酸中,电离出的氢离子(左,实际上是氟化二氢阳离子)和六氟合锑阴离子(右),可以看到,六氟合锑阴离子的笼形结构让负电荷均匀分布。

这两种超级强酸的酸性究竟有多强呢?一般来说,衡量强酸弱酸我们熟悉的是 pH 值,也是水溶液中水合氢离子浓度的对数值,而这些超级强酸根本不在水溶液中表现超级酸性,pH 值也就没有意义了。化学家们只好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指标:哈米特酸度函数(H0 值)来比较这些超级强酸,H0 值的绝对值越大,酸性越强,跟 pH 值类似,H0 值每相差 1,其酸性相差 10 倍。

我们常见的硫酸 H0 值是 -11.93,高氯酸是 -13,而魔酸的 H0 值是 -25,氟锑酸更达到 -28,也就是说氟锑酸比硫酸的酸性要强一亿亿倍。

日本人的变态实验,用硫酸浸泡五分钟的 Iphone7(上),竟然还能使用;滴了几滴氟锑酸的 Iphone7(下),瞬间腐蚀。

魔酸和氟锑酸都不是单组分的酸,必须在使用之前将双组份混合,才能达到最强的酸度。最强的单组分酸是 2004 年被发现的碳硼烷酸(HCB11Cl11),和氟锑酸类似,离解出氢离子之后,碳硼烷阴离子(CB11Cl11-)是一个精密的笼子,让氢离子浪迹天涯。

另一方面,碳硼烷酸又是最温和的酸,因为碳硼烷阴离子(CB11Cl11-)这个笼子是有史以来最稳定的分子结构之一,几乎和氦的反应活性差不多,也就根本不会跟任何物质反应,因此它虽是超级强酸,却没有丝毫腐蚀性。

碳硼烷阴离子那精致而稳定的结构。

回到路易斯的问题:超强酸如何存放?

温和的碳硼烷酸可以用诸如玻璃、塑料等常见材料存放,不必担心,而魔酸跟氟锑酸只能用聚四氟乙烯来存放了。

存放氟锑酸只能用聚四氟乙烯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