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生活

拉普拉斯变换中的 S 是个什么鬼?

头图

A good way of thinking of where the Laplace transform comes from, and a way which dispels some of its mystery is by thinking of power series.(一个比较好的关于 Laplace 变换的解释方法是从幂级数(Power Series)入手。)
— —Arthur Mattuck (原 MIT 数学系主任)

学过控制的都知道拉氏变换(Laplace Transform),其可以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进行运算,使得求解大为简化。

但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拉氏变换中的

是怎么来的?皮埃尔 – 西蒙·拉普拉斯[1]当年为啥就能想出个这样的数学变换公式?

Pierre-Simon Laplace (1749–1827)图片来源:(Wikipedia)

我是自从接触拉氏变换就一直有这样的疑问,直到有一天,看了 Arthur Mattuck [2]的微分方程才恍然大悟。更有意思的是,导师有一天也问了这样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还好当时有所准备。

Arthur Mattuck

如果学过高等数学,都应该知道:一个幂级数可以写为如下形式:

将其展开其实就是:

如果将其中幂级数的系数

看成一组离散的函数,则上式

也可以写为:

通过把

看作一组关于变量

的离散函数,式

相当于描述了函数

的构造过程。

输入是离散函数数列

,输出则是由多项式构成的函数

。即,只要输入一个

数列,就可以输出一个函数

,其中,

是输出函数

的自变量。

现在,举一个例子,如果取

,即

,那么将得到输出为:

有人说式

最后等于

,但这么说其实不准确,因为并不是对于所有的

都成立,只有当它是一个收敛级数时才成立!

而式

的收敛域为

,所以当满足收敛条件时,式

可以改写为: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

,即

,则有:

 

在这个例子里,对于任意 均成立,即收敛域为 其实式 就是函数 处的泰勒展开,或者说是函数 的麦克劳林级数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取一个定义在正整数上的离散函数,然后进行无穷次的相加操作,结果却能够产生一个连续函数。而且注意其中的离散函数 的变量为 ,相加得出的却是关于变量 的连续函数。

现在,让离散求和变成连续求和,即不再是变量 ,而是另外定义一个变量 ,并且有 ,即 可以为 中的任意数。

如果想用 取替代 ,显然不能再用上面处理离散序列的办法进行求和,而是通过积分操作。即:

与式 的区别在于:用 取替代了 ;用积分符号替代了累加符号。

我们可以保留这种形式,但是没有数学家喜欢这样做,而且工程师也很少会这样做。因为在做微积分运算时,没有人希望其中有一个指数的底是 之类的积分或微分项,这看起来很头疼。而唯一方便的是取指数的底数为自然常数 。只有 才是人们喜欢用来积分或微分,因为 在微积分时可以保证自身不变函数,详见:《自然底数 e 怎么就“自然”了?》和《为什么 e^x 的导数是还是其自身?》。

因此,将以 为底数的指数替换成以 为底数的指数形式:

既然写出这个积分当然希望其可解,或者说收敛。而只有当 是一个小于 的数时,即自然指数函数的幂为负数时,该积分才有可能收敛,所以这里要求 。作为对数,还需要满足 (对数的详细介绍请见:《为什么说”对数”可以延长天文学家寿命?》),所以这里有 。显然,当 时,

这个变量看起来貌似有点复杂,我们何不再用一个符号去代替它呢?

那么就用 吧!

,因为上面说了 ,取 的话, 就总为正数了,处理正数当然更符合人们的习惯。另外,用 代替 ,这样看上去更像我们熟悉的函数形式。这些替换只是为了修(hao)饰(kan),现将这些替换代入式 中,得: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得到了Laplace Transform

如果用符号表示这种变换,可以将式 写为:

这就是 变换,当输入一个关于 的函数,将得到一个关于 的函数。

最后提一句,这里说的是变换,而对于一个算子来说,就不会是这样,变换和算子的最本质区别在于,经过算子运算,变量没有变,比如微分就是一种典型的算子。经过变换则会改变变量的形式,类似的例子可见:《如何给文科生解释傅里叶变换?》。

 

Posted in: 生活

计算器的历史为什么网上都搜不到?

头图

感谢邀请。正好借这个问题,重温一下计算器的历史。这些古老的器械闪烁着旧时代巧妙的智慧,只是不幸被更方便快捷的工具淘汰掉了。

——正文分割线——

在自然科学崛起让数学变得重要,而电子计算机又尚未出现的欧洲,人们用什么计算复杂的数据呢?——那当然是一些迷人的机械计算器。

第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出现 1617 年,苏格兰数学家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发明了“纳皮尔的骨头”(Napier’s bones)——构造非常简单:一个方木盘左边写着行号,一大套算码的顶端写有编号,下面依次写着行号与编号的乘积。

纳皮尔的骨头

这套工具主要用来计算乘法,计算时先用算码凑成一个因数,再根据行号读出与另一个因数每一位的乘积,格子里的斜线错位相加列在纸上,最后的总和仍要口算加法——显然,中国人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工具,汉语的九九表实在太容易背诵了。

但约翰·纳皮尔的数学贡献不只是一副“骨头”,他还提出了对数概念:

,则 x 等于 y 个 a 连乘。

乍看上去非常复杂,但如果不考虑直接计算,就会发现对数能化幂为乘除、化乘除为加减,实在美妙。

对数的运算

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因此赞叹道:“发明对数,把耗在计算上的时间减少了数天乃至数月,这倍加了,可以说,天文学家的寿命。“

然而对数表庞大得二郎神都会看花眼——而且大部分对数值不需最终保留。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很快在 1620 年到 1630 年之间发明了滑尺,将繁琐的数值改成直观的刻度,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计算尺

仍以最简单的乘法来说:两根滑尺上的刻度是 1 到 10 的自然数的对数值,那么要计算 2×3,就只需滑动上方那根尺子,用 1 对齐 2,在右边找到 log2+log3 对应的刻度,果然是 log6。

对数尺让复杂计算变成对来对去——这就是中文“对数”一词的由来。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工程师和数学家不断为计算尺引入新的刻度,并添加了滑动的游标,可以计算乘除、乘方、幂次、三角函数等等复杂的计算,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电子科学计算器以前,计算尺都是工程师的身份象征。

4 种不同的计算尺

然而应用数学发展到这个地步,人们开始渴望一种能连加减都能免去的计算工具。

1642 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跨出了第一步,他的“帕斯卡计算器”(Pascal’s calculator)是一个长方形的黄铜盒子,上面开了一列读数窗,下面对应着一行带辐条和指针的齿轮。先持续转动齿轮逐位输入一个加数,这将显示在上方的读数窗里;再用同样的方式输入另一个加数,读数窗里就会显示出和了。

这是第一款不需要知道计算原理的计算器,意义非同小可。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于 1672 年到 1694 年之间发明了一种“步进计算器”(Stepped Reckoner),采用了他独创的“莱布尼兹轮”(Leibniz wheel)——把刻度播到几,齿轮就转几个齿,相当于数据输入功能。除了普通的乘除法,它还能计算结果在 10 的 16 次方以内的乘除法。

步进计算器奠定了欧洲机械计算器的研发基础。在 18 世纪,各种机械计算器在欧洲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终于到 1820 年,法国的“四则计算器”(Arithmometer)成为第一款商业化的办公计算器,在它的带动下,一大批台式机算器进入了会计师的办公室,许多品牌一直沿用到 20 世纪。

四则运算器

其中,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手摇式计算器流传最广——它用齿数可变的齿轮作为输入,用跳针制成精致的进退位机构,累加器也是一套齿轮,套在滑杆上左右移动反复加减以实现乘除法;滑杆上还有一个同样的寄存器记录乘除的因数;三套齿轮互相撩拨,可以胜任 9 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对于一般的财会计算相当适用。

手摇式计算器

然而拨号手摇也太费事了——机械计算器在 20 世纪开始大幅简化操作:按钮键盘开始代替拨号,并结合了打字纸带作为输出,会计除了按钮摇杆什么都不用做了。

到了战后,机械计算器利用电池驱动小马达走向了辉煌的巅峰:输入所需的算式,一按等号,计算器就能在纸带上给出完美的计算结果

可以自动进行计算的机械计算器

然而刚刚进入 80 年代,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商用化了,机械计算器一夜之间在西方淘汰,对于今天的工程师来说,即便仅仅看懂它们的工作原理,也几乎成了绝学。


本回答的内容和截图来自节目《计算机之前的计算机 | 混乱博物馆》

计算机之前的计算机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9567520880173056

Posted in: 生活

小事 · 哪一刻你觉得现实很美好?

头图

出来办事,在一条小巷里等朋友,旁边有两个小男孩在玩耍打闹,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手里的汽水,有个老奶奶手里拿着一个空塑料瓶一晃一晃地走过来,翻翻旁边的垃圾堆,此时,两小男孩停止了打闹,不约而同地仰头喝光了汽水,把瓶子递给了老奶奶。

看到这里,心生温暖,如沐春风。

分享转载请标明出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