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51蛙吖蛙元宇宙电脑版入口
  • 51蛙吖蛙官网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投稿、社交、聊天就来51蛙吖蛙元宇宙

  • 兼职翻译 / 求职
    • 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日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 韩语
    • 小语种
  • 兼职翻译 / 招聘
  • 短视频
  • 即时新闻
  • 生活
  • 亚洲时事
  • 科技
  • 51蛙吖蛙公告
  • 金融
  • 杂谈
  • Toggle search form

分类: 生活

WPeMatico Campaign中添加的类别

为什么现在的高铁实际运行速度普遍没有达到最高速,或降速太多?

头图

之所以列车维持最高运行速度困难,因为实际线路情况往往比理论上的要复杂,虽然设计者和建筑者努力让列车尽可能持续地达到理想的运行速度,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实际运行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持续高速状态,以下讲述最普遍的几种:

(1)线路建设技术原因

高速铁路名义上的设计标准与实际允许速度并不是一回事,设计标准允许的最高时速仅表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值,而这一速度值能持续多久却要看实际的工况,自然是达到技术标准的线路里程越长连续性越好,达速率越好。我国初期建设的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属于工况和技术标准均比较严格的,正线路段持续达速性很高,尽管如此,这两条铁路仍然存在着部分限速路段,如京沪高铁在北京黄村附近路段因存在着 4000m 半径的曲线限速 270km/h,大胜关大桥与黄河大桥目前为了安全起见也仍然限速 250km/h,同样南京枢纽内因存在着曲线半径及京沪高铁正线贴站台的问题,限速 160-200km/h;京津城际高铁在亦庄和武清附近的曲率半径均无法满足 350km/h 运行,因此限速 300-330km/h;沪昆高铁沪杭段因曲率半径问题,同样在上海市区路段(上海虹桥高速场至春申线路所)与杭州市区路段(余杭 – 杭州东沪杭长场 – 杭州南沪杭长场)设置了 200km/h 的列车限速值。

京沪高铁黄村附近路段因存在曲率半径不达标路段,限速 250km/h 运行。

京沪高铁属于工况比较理想的,以 250km/h 技术标准选线却被临时提标为 350km/h 的沪宁城际铁路达速情况就很差,因曲率半径问题该线路技术允许 300km/h 运行的路段很可能只有不到 30km,绝大部分路段因曲率半径、缓和曲线、超高等问题只能按 260-280km/h 运行,部分市区甚至存在 140km/h 以下的限速路段。利用既有线修筑的路段更是普遍存在限速,如沪宁城际铁路利用扩建沪昆、京沪既有线修筑的上海至南翔区段规定限速 160-250km/h,高阻降标后限速 160-170km/h,合福高铁利用宁西线修筑的桃花店至合肥南区间因基础线路条件差,技术标准更是底下,只有 120km/h 的允许速度。

上海市区沪宁城际利用京沪线增建三四线的有砟路段,因与被京沪线外包邻线并行,该路段在降速风潮中被要求限速 170km/h 运行。

(2)实际运行状况

在车流密度比较大的路段运行情况通常比较复杂,出于安全考虑,列车的前后距离必须保持在安全值以内,当两车距离接近安全值时,列控会根据精确的计算结果向后车发送限速指令从而精确地使前后车保持在安全范围以内。

而高速铁路是采用错站停模式排布运行图的,相邻的两车在同一路段的停站不一样,从而可能出现当后车准备运行前方车站的时候,前车正好从前方车站出来而未加速完全的情况,这导致高速运行的后车与前车距离不断接近逼近安全值,这时后车便会接受列控的限速指令,与前车在安全距离范围内运行。

跨线模式况的普遍存在也是使路况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道岔的技术条件限制,跨线列车接近线路所时必须提前减速至 160km/h 以下才允许侧向通过道岔离开正线,而这一限速是大部分联络线道岔的最高值,全国只有长春西站北咽喉(长西联络线与京哈高速正线之间)采用了 220km/h 高限速的 62 号道岔。

(3)运行图冗余过大

现行的运行图与标准的时刻表相比往往有很大的冗余,为了防止过度早点,司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速度。西成高铁在使用 250km/h 动车组运行时因上坡掉速严重附加时间长,而这一附加时间在更换 350km/h 仍然保留了下来,而对于掉速不严重的 350km/h 动车组,排图显然比较松,因此司机会将速度调整至 230km/h 左右运行,这样不至于过度早点。

同样沪昆高铁上海虹桥至嘉兴南区段的排点同样很松,该段 300km/h 动车组和 250km/h 动车组均按 27-28 分钟铺画运行图,因此 300km/h 动车组为了正点在该段运行也会按照 260km/h 的速度控车。

查看知乎讨论
浏览量: 53

电流有速度吗?如果有下面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头图

电流的速度并不是电子的速度。

电子在固体里的移动速度只有光速的百分之几,但电流的速度是电场建立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导体周围介质里的光速。

如果是真空中的裸露导线,电流的速度就是真空中的光速。空气中的导线就要慢一些,考虑到导线外面的绝缘层,又要慢一些。

在印刷电路板上则要看基材的介电常数。常用的 FR-4 环氧层压板的相对介电常数是 4.5 左右,因此在电路板里电流的速度略小于真空中光速的一半。

对于现代的高速电路,这个速度虽然仍然很快,但是已经不能当作无穷大来考虑了。400M 的信号,周期是 2.5ns,一个周期内信号只能前进 37.5cm。在内存总线之类场合,经常要求走线等长,就是为了保证每条线上的信号同时发出,同时到达。有时走线要设计成蛇形,就是这个原因,如图。

有兴趣的话把自己电脑上的内存条拔下来看看?

查看知乎讨论
浏览量: 24

对一些人来说,「只有半个大脑」反而活得更好

头图

 

“大脑是你最重要的器官”——这是大脑告诉你的。相信很多人,都在网络上见到过这个细思恐极的段子。

那么问题来了,大脑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啦,如果完全没有大脑,人不死也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在医学史上,也总有一些奇案挑战着人类的认知。

2007 年,一起刊登在英国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上的病例,就让世人震惊。这名法国男子 44 岁,是一名政府公务员。当时,他因为左腿有些毛病才去看的医生。结果医生在为其进行大脑 CT 和核磁共振扫描后,就惊讶地发现,他的脑室内充满了脑脊液。那些本该正常的脑组织,则因脑脊液的挤压薄得就像一张纸。

左边为这名法国男子的大脑,中间黑色部分都是脑脊液;右边为正常人的大脑

医生们认为,这名男子的大部分脑组织,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已经被脑脊液毁掉了。病史显示,他 6 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脑积水(hydrocephalus),并做了分流手术。一根导流管植入颅脑内,以便排出过多的脑脊液。到 14 岁时,这个导流管就已经被取出了。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该男子的颅内才又开始大量堆积脑脊液,将大脑的灰质与白质都挤压至颅内两侧。

虽然无法计算这名男子丢失了多少脑组织,但主治医师当时就形容道“他的大脑几乎不存在”。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这位“几乎没有大脑”的患者,与正常人并无差别。脑力测试显示,他的智商为 75,和电影人物阿甘差不多。虽然比普通人低分略低,但还远不止于被列为智力障碍行列。而且他的生活过得也很美满,几乎没有受影响。事实上,他早已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而且还是一位政府公务人员。

这一案例,就算是时隔十几年的现在提起,依然困扰着科学家。而在这位“无脑”公务员之前,还曾报道过另一起“高智商无脑人”的案例。

1980 年 12 月,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神经学教授约翰·罗伯(John Lorber)在《Science》上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案例。谢菲尔德大学的校医发现,一名数学系学生的头比正常人略大。于是,他便被介绍到罗伯教授那里,并做了进一步检查。

因为囟门未闭合,患有脑积水的婴儿头会因挤压变大

正常人的大脑皮层有 4.5 厘米厚,并通过基底核与脊髓相连。而在这位男子的大脑里,只有不到 1 毫米厚的脑组织覆盖在脊柱的顶端。

和开头案例类似,他也患有脑积水,颅腔内充满了脑脊液。但不同的是,这是一位数学系高材生,智力测试得分高达 126。他的生活何止正常,还获得了一流大学的数学学位。

当时,罗伯教授的论文就用了这么一个标题“Is Your Brain Really Necessary?”。但因为病情属于个人隐私,这两个案例都没有透露患者的信息。

智商 126 数学高材生的大脑 CT 扫描

人类大脑中有 1000 亿个神经元。通过把电信化转化成化学神经递质,脑细胞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交流并建立起了无数复杂的连接。但是大脑并不完全与固定的神经回路“硬接线”。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类大脑并非不可改变。反而,它能进行自我调节、变更分区功能或结构等以满足现下需求。这也是老生常谈的神经可塑性,以上两个就是有力的证明。

事实上,上诉脑积水案例,不同于急性的脑损伤。例如中风的瞬间,大脑区域的供血会被切断,脑细胞很快死亡。但前面两个案例,属于慢性脑积水,多年来病人都与脑积水和谐共处并未见发病的迹象。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大脑受损的时间是相对漫长的。而其他健康的大脑组织,则能够慢慢适应,并找到补偿受损脑组织的办法。只是,就连是最顶尖的神经学家也难以说清道明人类大脑具体是如何实现这一壮举的。

“半脑人”

如果说上述案例都属于奇迹范畴,那么那些只有半个大脑的人就显得稀松平常了。他们遍布着全球,能正常生活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因为在顽固的癫痫治疗中,有一项外科手术叫大脑半球切除(hemispherectomy)。

所谓大脑半球移除,在解剖学意义上就是字面意思切除整个脑半球,并切断胼胝体(链接两个大脑半球的纤维束)。之后,半个颅腔会被空放在那里,通常一天之内脑脊髓液会流进去充满这个腔体。

有的癫痫病人,由于先天发育或后天等原因,导致一侧大脑半球失去正常的功能,并形成癫痫灶。而由于癫痫的频繁发作,患者的健侧脑功能也会不停地受损。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病人的病变部位会继续扩散。最后,连带本来健康的部分也会开始恶化,癫痫愈演愈烈最后死亡。

尽管癫痫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与控制,但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癫痫患者对药物无效。有的癫痫患者,一天 24 小时就能癫痫发作数十次乃至上百次,严重地影响生活和正常发育。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才会考虑对这些难治的癫痫患者进行脑半球切除手术。

切开人类的颅骨,然后取出半个大脑,这一想法看起来很疯狂。但是,对这部分病人来说,只剩半个大脑可能比拥有完整大脑要好。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外科医生已经做了无数次这样的手术。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手术在当今的已经有 70%至 90%的成功率。

不但癫痫得到控制,患者的性格和记忆等也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在手术后,健康的脑半球可以更好地发育,脑功能也会持续改善。如果一个人受到大脑损伤,健康的部分有时可接管受损部分的功能——甚至是大脑另外半球的区域。

弗雷德里希·高尔茨(Friedrich Goltz)

1888 年,一个叫弗雷德里希·高尔茨(Friedrich Goltz)的生理学家,就率先给一条狗做了这个手术。这是历史上首例大脑半球移除手术,而且没有危及到这条狗的生命健康。

而最早对人类下手的,是 1923 年一个叫沃尔特·丹迪 (Walter Dandy )的神经外科医生。当时一名男子患了脑胶质瘤,丹迪医生便为其切除了一侧颅腔小脑幕上所有解剖结构。在手术后,他获得了三年的健康之后,还是因癌症复发去世。

沃尔特·丹迪 (Walter Dandy )被认为是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

到 1938 年,加拿大人肯尼斯·麦肯锡首次通过切除大脑右半球,治愈了一位 16 岁女孩的癫痫症。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医生用该手术治疗顽固癫痫病取得较好效果。而由于并发症的出现(如颗粒性室管膜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脑积水等),之后医生也对大脑半球切除术做了各种改良。

改良后的手术,不但降低了远期并发症的死亡率和发生率,还能保持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效果。到现在,改良后的大脑半球切除手术很常见。而接受了手术的病人,也成为了研究神经可塑性的绝佳模型。

不过,这种外科手术只能是治疗癫痫的最后方案。在手术后,患者需要经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恢复大脑原有的功能。而在手术前,也得在医生非常严格的评估下开展,需要综合众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患者年龄越小大脑恢复效果越好,已知进行该手术最小的患者只有 3 个月大。儿童时期神经元突触网络的活动增强,使这阶段大脑具有更高的可塑性。进行大脑半球切除术,不但可以控制癫痫发作,还能防止大脑因癫痫导致的发育迟滞。

在 TED 的一期演讲中,盖里·马森博士(Dr.Gary Mathern)就讲了一个半脑男孩威廉的故事。

他在一岁时,就接受了脑半球切除手术,当时他的体重只有 9.09 公斤。在这之前,他就被诊断出脑皮质发育异常。严重的时候,一天下来威廉癫痫与痉挛发作能达 40 多次。

尽管无法诉说,但威廉痛苦的反应依然让父母揪心。而医生给威廉用过许多种控制癫痫的药物,也都宣布无效。

经历了 9 小时手术后的半脑男孩威廉

经过一番挣扎后,父母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最后的脑半球切除手术。

手术后,他的癫痫就未曾复发过。虽然双腿有些不利索,但经过不断练习威廉已经健康长大,能打篮球,能玩游戏等。他在学习方便的表业也不错,智商能达 90 分,成绩也能赶上普通同学。反正,从各方面看来他都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正常人——除了脑袋里,缺了半个大脑。

四年级的威廉正在打篮球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半脑人”混在人群中。他们之中有律师、医生、家庭主妇、教师,甚至还有长跑运动员。

看来,大脑确实是个好东西。尽管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大脑,但拥有有半个大脑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好。

 

* 参考资料

Lionel Feuillet,Henry Dufour,Jean Pelletier.Brain of a white-collar worker.The Lancet.2007

Lewin, R. Is your brain really necessary? Science.1980

Sean M. Lew.Hemisphe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eizures: a review.Transl Pediatr.2014

杜秀玉.大脑半球切除术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

Michael Rubino.The boy with half a brain.Indianapolis.2015

 

查看知乎讨论
浏览量: 23

CPU 的运行速度受光速影响吗?

头图

CPU 运行速度受电场的速度影响,电场的速度等于光速,所以说 CPU 的运行速度受到光速的影响也是有道理的。

但实际情况更复杂一些。

CPU 中有大量的电容、晶体管等,电场在通过这些元器件的速度要低于光速,比如电容的充放电时间就很慢(相对光速而言),并且导线介质本身也会影响电场传播速度。所以最终在 CPU 的层面上,电场的实际传播速度要低于光速,不是专门做这方面的,手头没有具体数据,印象里大概是几千到几万 km/s 的样子。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电场的速度不等于电子的速度,电子的速度很低,并且跟温度相关(热运动)。

因为电场在 CPU 上传播的速度很慢,所以 CPU 的主频实际上是会受到电场的速度的影响的。

假设 CPU 上电场的速度是 100000km/s,Intel i7-9700k 的 Die Size 是 177mm^2,按正方形算的话,大概是 13*13mm,计算得到的理论的主频上限就是 100000km/13mm,大概 7.69GHz,实际理论值要高一些,主要原因包括:CPU 采用流水线机制,不同区域的频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最终主频能更高。但就现在的民用 CPU 来说 10~20GHz 应该是一个极限值。

关于电流、电场的内容,参见:

电流有速度吗?如果有下面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电流信号的速度?

——————————————

发现很多人并不仔细看回答,我直接拿 diesize 计算只是为了举例,我后面讲了 CPU 上整体并不是一个频率,是有流水线的。但堆流水线并不是没有上限的,况且占面积大头的 cache 的频率必然是一致的,否则数据一致性都不一定能保证。

查看知乎讨论
浏览量: 28

为什么不禁止 ENF 板材?

头图

这个朋友应该是人造板乃至家居行业外的,对人造板不了解也属于正常。之前看到我的老朋友高老师 @话唠咖啡匠 看了这个问题很生气哈哈,我也来凑凑热闹,针对您的疑问我简单说几句供参考。

ENF 板是最垃圾的板材,没有握钉力,没有强度,不耐潮,释放甲醛。

ENF 只是人造板甲醛释放等级之一,和您说的握钉力 / 物理力学强度 / 耐潮耐水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最后一个释放甲醛的问题,那也是常规板材中表现极好的,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比很多实木板材的甲醛释放量还要低。

对于握钉力与物理力学强度来说,主要取决于板材的结构单元形态与密度等因素,好的 ENF 级人造板完全具有足够的握钉力和强度,甚至,可能比实木板材的要更好,具体要看你拿什么板和什么木来比。

对于耐潮耐水性,采用改性酚醛树脂很容易实现 ENF 级板材的制造,那酚醛系树脂人造板耐气候性如何呢,简单举个极端应用的例子:轮船船体使用的主要板材,所谓海洋板,正是酚醛树脂 / 间苯二酚树脂等制作的人造板。户外古建筑修复或仿古建筑建造的常用板材,也是酚醛树脂重组竹 / 重组木等人造板材耐水耐虫害的性能远远好于常规实木。

现在我国最多使用的无醛人造板胶黏剂中的 MDI/PUR 等聚氨酯类胶黏剂,其防潮防水性能也很不错,日常使用绰绰有余!

哪怕就是普通的脲醛树脂改性胶黏剂,加入防潮 / 防水成分之后生产的普通人造板,也完全是可以做到极佳的耐气候性能。

为了通过环保检测六个面蒙上蒙皮,阻止了甲醛快速释放

人造板六面进行饰面和封边处理,主要不是为了阻止甲醛快速释放,而是为了美观和阻止水汽进入,造成内部木制单元膨胀变形。就连现在甚至你喜欢的全实木定制中最常见到的橡胶木实木定制板材,那玩意本来是实木,也是普遍要做六面贴饰封闭的。当然,好的木材一般是不需要做这些处理,但为了防潮防变形开裂,也普遍需要做各种各样的涂饰处理,中高端硬木如橡木 / 樱桃木 / 水曲柳 / 榉木之类的普遍是清漆或木蜡油,更高端的木材比如红木体系和国外的玫瑰木体系这种热带名贵硬木,可以木蜡油或烫蜡处理,奢侈级的一般是烫蜡比如红紫黄。

一立方米这个材料 24 小时产生的浓度不超过 0.025 毫克,可是很多家庭使用的材料都是超过一四个立方的,或者有的使用只有一个立方,但是不注意开窗四天就累计超标了。

很棒提问的朋友有叠加超标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一直宣传日本 F4 级板材可以无限量装载但实际上我遇到过好多全屋 F4 夏季超标两三倍的咨询,不过您对板材甲醛散发量的认识有一些偏差,叠加也不是这么直接按时间往上累积的,我举个例子,如果按照时间关系线性增长,时间越久累积越高,那么一段时间没开门的房间内甲醛浓度会超过 30 毫克每立方,这个浓度下人会在短期内死亡。而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过因为进入关闭门窗几个月的屋子而猝死的案例吧?因为在封闭空间中物质的扩散遵循菲克定律,是会在 8~12 小时后达到当前环境参数下的平衡浓度而不再增长的。

这是时间上的问题,那么空间上的叠加又怎么评估呢?这个东西相对比较复杂,我简单贴一下公式您参考,具体可以看一下国标 39598,这个标准刚出来的时候我和真正的板材业内专家 @Wood Roy(刘若一) 刘老师两个人,因为手动计算太麻烦我们第一时间搞了一个计算小工具来实现空间内叠加效果评估的简单化。

39598 中的人造板极限甲醛释放量计算方法

呐,就是这样算!

它本质上是有一些烂木头,烂树枝,烂树皮,粉碎而成的,说不定还有棺材板粉碎的成份在里面。

这话有一点道理,很多人造板确实是采用木材加工余料甚至回收家具再利用来制造,但这和您吐槽的 ENF 依然是两回事,ENF 只是一个评定板材甲醛释放的环保等级,它不关心板子到底是怎么造和拿什么造出来的。用回收料可以造出来 ENF 板材,全实木也能造出来 ENF 板材,甚至有些全实木板材的排放还达不到 ENF 级这就尴尬了,比如很多的未贴饰实木指接板 / 油漆工艺实木整板(实木直拼板)/ 大量的复贴工艺橡胶木全实木板材都可能达不到 ENF 级乃至是 E1 级。至于问题出在哪里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涉及的工艺细节挺多的,说起来没个完。

然后您说到的烂木头和树皮,一般来说是不能出现在人造板原料中的,因为烂木头的纤维已经分解,不具有成板强度。而树皮容易在加工过程中成团或者对木工机械造成影响,出现在成品中会影响板材的内结合强度等指标,所以一般在加工前要蒸煮剥皮去除掉。

那对于最接近您猜测的所谓烂木头,也就是回收家具原料再利用制造出来的板材,反而是那些很贵很有名的看上去特别光鲜亮丽的进口大牌人造板占比最多,因为国外比较强调回收复用,所以很多大家心目中高高在上的进口大牌板材,里边都有 30% 以上(极端的是 100%)的回收料,切开拿显微镜看看确实能看到回收板材的饰面纸甚至一些金属屑什么的在里边的。但是我国人造板行业中很少用这东西(土耳其有家厂以前也不用,现在是不是还没用我不太清楚)。我们为什么不用,是我们比老外更不重视森林保护吗?不是,因为我国和美国,在人造板的原料树种也就是速生林的培育上领先世界,我们可以不砍伐天然林,完全通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工林来完成人造板制作。欧洲为什么要强制加入 30% 或以上的回收家居废料制板?因为他们再砍下去真的树不够用了。

最后回到问题的本质:为啥要用人造板,不用全实木或者其他东西呢?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每个中国人应该都听过晋惠帝的这个千古名句吧,你们饿了,干嘛不吃肉糜呢?

都知道肉糜好,但肉糜那是真不够吃啊!

当然晋惠帝本身并不坏,他是身居高位,不知道民间生活到底是啥样的,和题主一样,不了解隔了行业的东西,被情绪所蒙蔽,是可以理解的。

我就说一个数字:全世界每年生产使用的人造板总量是——6 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我国产销量占一半以上。

那么可想而知,全世界的人每年对这些木板板的需求量有多么巨大。如果不是人造板技术,可以充分利用题主看不上的那些各种木材加工剩余物,甚至沙柳 / 麦秸 / 稻壳 / 棉秆 / 麻秆 / 甘蔗渣 / 花生壳 / 芦苇杆这些割了一茬又一茬永远砍不完(橡胶木也是)的东西,以及中国和美国这样大力研究发展人工速生林,甚至做到原料供大于求的国家的的努力,大家都去砍原木来满足这个 6 亿立方一年的消耗量的话,那我们估计早就看不到什么天然绿色的东西了。

此外,就算有一天基因技术极大发展,连热带名贵硬木都可以做到供大于求的时候,人造板一样不会被淘汰,因为人造板相比实木来说有它无法替代的优势,成本低廉,结构均匀,性能稳定,加工简单,饰面效果层出不穷,不容易变形翘曲开裂等等,往往都是优于普通实木板材的。实木是各向异性结构,因此注定了它最大的一个无可避免的缺点:一定会随着湿度的变化,内部变形翘曲开裂。这是无法避免的。

当木材含水率低于纤维饱和点以下之后,细胞壁中的结合水含量发生变化时,木材就会产生相应的收缩。由于木材是各向异性的结构,收缩在弦向产生的尺寸变化远大于径向(轴向收缩一般非常微小)。同时,应拉木、应压木或早材、晚材等不同部位胀缩量都差异很大。因此,环境湿度的剧烈变化就造成了木材各部分不同尺寸的形变,内应力释放造成了木材的变形、翘曲或开裂等现象,很难完全避免。就算你用的是木材里边稳定性之王的存在,缅甸柚木,或者贵的吓人的六边形战士檀香紫檀,都无法避免这种尺寸上的形变。这也是为什么高档实木柜门都做成又复杂又不那么好看的攒框结构的原因,就是为了给里边的直板留足伸缩的空间,以后不至于那么难看。

木材各向异性对胀缩变形的影响(图源:Principles of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 Solid Wood)

作为一个木材解剖学自学者,名贵硬木标本收集者,狂热实木爱好分子,其实我比我花了很多年研究的人造板更喜欢实木。但喜欢不等于它啥都好,更不等于可以替代人造板。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实木材料来完成家居环境的打造,也完全可以采用一些优秀的人造板来实现靠实木无法实现的效果。比如我理想的家居环境是地板用柚木或者软木(软木正是用你不喜欢的树皮(栓皮栎 / 栓皮槠等)制造出来的一种体验感无与伦比的人造材料)。

触感与装饰效果都无法被其他材料替代的软木地板等制品——图源:好像是自拍的

家具用稳定之王柚木或我个人觉得香味最好闻的木材香脂木豆或花纹绚丽的红铁木豆或我最喜欢的重组木饰面桦木胶合板,书架用我老家山上自家的柏木松木樟木青冈什么的(没别的主要是个思乡的情怀)……可用好用又特别的木质材料太多了!

我心目中的木质板材之王:重组木单板贴面桦木胶合板(样本来源:清研沙柳李一老师)——图源:自拍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觉得只有在对各种材料的优缺点有了充分深入的了解之后,不带先入为主的偏见,不拘泥于人造板还是实木的门第之见才能实现最理想的效果。

相关内容的扩展科普:

人造板的基础知识与标准分类木制材料的环境亲和性ENF 级板材和无醛板材的区别 / 联系与选择木制品之外的其他材料

参考文献:

[1]GB/T 39598-2021 基于极限甲醛释放量的人造板室内承载限量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10

[2]Kollmann, Franz and Wilfred A. Cǒté. “Principles of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 Solid Wood.” (1977).

查看知乎讨论
浏览量: 23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7 8 9 … 39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4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