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科技

纯血鸿蒙官宣今日开启公测;苹果或将放弃硬件产品的一年一更新模式;2024 国庆档总票房破 20 亿|极客早知道

纯血鸿蒙官宣今日开启公测:和安卓分道扬镳  

华为已经官宣,将于 2024 年 10 月 8 日正式公测 HarmonyOS NEXT 纯血鸿蒙系统,首批适配 Mate 60/X5 系列手机以及 MatePad Pro 13.2 英寸系列平板。

据了解,HarmonyOS NEXT 发布于 2023 年 8 月 4 日,是鸿蒙抛弃 Linux 内核及安卓开放源代码项目等代码的首个大版本,仅支持鸿蒙内核和鸿蒙系统的应用,不再兼容安卓应用。此外,HarmonyOS NEXT 还减少 40% 冗余代码,可显著提升系统流畅度、能效、安全性。HarmonyOS NEXT 首次将 AI 能力融入系统,第三方应用可借助调用系统控件的方式为用户带来智能体验。

2024 年 5 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透露,HarmonyOS NEXT 鸿蒙星河版原生应用数量已超 4000 款。(来源:PCHome)

Meta 证实:Ray-Ban 眼镜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会被用于训练 AI 模型

10 月 7 日,据 TechCrunch 报道,Meta 公司证实,用户用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可能会被用于训练其 AI 模型。

Meta 政策传播经理 Emil Vazquez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在多模态 AI 可用的地区(目前为美国和加拿大),与 Meta AI 共享的图像和视频可能会被用于改进我们的 AI 模型,这符合我们的隐私政策。」

此前,Meta 一位发言人澄清称,只要用户不将照片和视频提交给 AI,这些数据就不会被用于训练 Meta 的 AI 模型。然而,一旦用户要求 Meta AI 分析这些照片,它们就会受到不同的政策约束。换句话说,唯一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是不使用 Meta 的多模态 AI 功能。

这一做法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因为 Ray-Ban Meta 用户可能并不了解他们正在向 Meta 提供大量图像用于训练其 AI 模型,这些图像可能包含他们的家庭内部、亲人或个人文件等信息。(来源:IT之家)

 

苹果或将放弃硬件产品的一年一更新模式

10 月 7 日,彭博社知名记者马克·古尔曼 (Mark Gurman) 发文称,传统上,苹果公司都是在秋季进行年度产品更新。但是现在,由于硬件和软件系统太多,苹果这么做已不切实际,该公司正逐步摆脱年度产品发布策略。出于营销等目的,苹果未来可能只会对 iPhone 保持一年一更新模式。

多年来,苹果一直都是按年更新其主要产品。外界都已经熟悉了苹果的这套流程:先在 6 月份预览新的软件系统,然后在 9 月和 10 月推出相应配套设备,例如 iPhone、iPad 和 Mac。但是苹果的这一发布策略已开始出现裂缝。首先,苹果现在的产品线更加丰富,涵盖多款 iPhone、iPad、Mac 和 AirPods。以每年一次的频率更新所有这些产品并不现实。而且,Apple Watch Ultra 或 iPhone SE 等一些产品并不需要频繁更新。(来源:快科技)

 

育碧回应将被腾讯和 GUILLEMOT 收购传闻:会定期审查所有战略选择并适时通报

育碧 10 月 7 日公告称,公司注意到近期媒体对公司潜在利益的猜测。为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育碧会定期审查所有战略选择,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市场通报。

早前彭博社报道称,腾讯和法国游戏公司育碧的创始家族 Guillemot 家族正在考虑收购育碧。

育碧的股价今年在巴黎交易所下跌了 54%,目前该公司的市值约为 14 亿欧元(当前约 108.68 亿元人民币)。根据该公司最新的年度报告,截至 4 月底,腾讯持有育碧净投票权的 9.2%,而 Guillemot 家族持有约 20.5%。(来源:新浪科技)

黄金周累计售出车票 1.64 亿张,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10 月 7 日,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预计发送旅客 1986 万人次,计划开行旅客列车 13103 列,其中加开 1705 列,单日运力投放创历史新高。10 月 6 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 1852.4 万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从 12306 预售情况来看,探亲、学生、旅游等客流交织叠加,形成返程客流高峰。(来源:新浪科技)

 

乐道换电服务费收费模式正式公布:服务费每月调整一次

10 月 7 日,乐道汽车正式公布了其换电服务费的收费模式。这一模式基于 NIO POWER 的全场景加电服务体系,旨在提供灵活的充电和换电服务。

据了解,换电费用的计算方式为「单次换电费用=(电费+服务费)x 换电电量」。如果换得电量未达到最低换得电量 20 度,服务费将按最低换得电量收取,而电费则根据实际换得电量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度电服务费会根据站点和时间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乐道计划通过迭代汽车 App 来支持费用筛选和显示优化,以提升用户体验。

除此之外,乐道汽车的换电服务费将每月调整一次,而度电电费则根据国家电网的价格调整。(来源:快科技)

 

2024 国庆档票房突破 20 亿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 10 月 7 日 12 时 22 分,2024 年国庆档(10 月 1 日—10 月 7 日)档期总票房突破 20 亿。 其中《志愿军:存亡之战》票房最高,达到 7.61 亿元,紧随其后的是票房 3.51 亿元的《749 局》和票房 3.4 亿元的《浴火之路》(来源:灯塔专业版)

 

古尔曼曝料:新款 M4 Mac 和 iPad Mini 7 或在 11 月 1 日发布

10 月 7 日,据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的最新曝料,苹果公司计划在 11 月 1 日推出新款 M4 Mac 和 iPad Mini 7。

据古尔曼透露,苹果公司即将发布的新款 M4 Mac 将涵盖多个产品线,包括入门款 14 英寸 MacBook Pro、高端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新款 Mac mini、更新版 iMac 以及备受瞩目的 iPad Mini 7。这些新产品均将搭载苹果公司最新的 M4 芯片,为用户带来更加出色的性能和体验。

特别是新款 iPad Mini 7,除了升级处理器之外,据古尔曼预测,还可能在摄像头和屏幕显示方面有所改进,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和使用体验。此外,新款 iPad Mini 7 预计将继续保持其小巧便携的特点,满足用户对移动设备的多样化需求。

古尔曼还透露,苹果公司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逐步发布这些新产品,而 11 月 1 日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届时,广大苹果用户将有机会亲身体验到这些搭载 M4 芯片的新款设备。(来源:新浪科技)

 

小米 SU7 Ultra 现身官方 App,明年一季度有望发布

10 月 7 日,小米汽车的高端车型 SU7 Ultra 原型车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首次亮相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该原型车将在今年 10 月正式挑战纽北赛道,而量产版车型计划于 2025 年第一季度发布。

有意思的是,有用户在小米汽车 App 中意外发现了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的配置选项,尽管没有显示相关车辆图片,但点击后显示该配置已售罄。目前,该选项已从 App 中消失,尚不确定是否为 App 的一个 Bug。

作为回顾,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采用全碳纤维设计,车身覆盖件 100% 使用碳纤维材料,整车重量显著减轻至 1900 公斤。

202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维克多・安布罗斯、加里・鲁夫昆

10 月 7 日,202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维克多・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 RNA 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维克托・安布罗斯系美国发育生物学家,加里・鲁夫昆系美国分子生物学家。

维克多・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聚焦于不同细胞类型的发育过程,发现了微小 RNA——一类在基因调控中起关键作用的新型微小 RNA 分子。他们的突破性发现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基因调控机制,这一机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至关重要。他们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编码了超过一千种微小 RNA。这项发现为基因调控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微小 RNA 也被证明在生物体的发育和正常功能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来源:IT之家))

Posted in: 科技

英特尔,是如何错过移动、AI 两个时代的?

作者|芯芯

编辑|靖宇

 

英特尔,这个全球半导体行业无可争议的巨头,正陷入困境。

过去一年以来,英特尔的股价已经腰斩,成为标普 500 指数中表现最差的科技股之一。公司最新一个季度发布的财报也让投资者感到失望,预期也不温不火,导致市值一下蒸发超 300 亿美元。

前不久,市场甚至传出高通有意收购英特尔的消息。虽然还没有板上钉钉,高通只是提出了提案,但也显示出了英特尔的窘境。

回顾过去二十年,英特尔可以说错失了一系列关键机遇,包括忽视移动手机市场的爆发,在 EUV 技术应用上行动迟缓,以及早期取消通用 GPU 项目,导致现如今未能跟上人工智能热潮等。

曾经的工程技术奇迹英特尔,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跌落到现在这个境地的?它的失败,又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错失时代

第一个关键失误,是错过移动计算革命的浪潮,这也是英特尔最引人注目的挫败

2007 年,苹果发布 iPhone,智能手机在其后几年迅速成为全球计算平台。然而,尽管在 PC 时代称霸,英特尔固守其 x86 架构,未能抓住为移动设备提供芯片的机会。当年时任英特尔 CEO 据称拒绝了苹果第一代 iPhone 的芯片订单,因为苹果出价低于英特尔的预算成本。

随后,基于 ARM 架构的竞争对手例如高通、联发科,凭借其能效优势以及低成本,在移动领域迅速占据主导地位。英特尔虽在 2008 年推出了 Atom 处理器,试图进军移动市场,但因能效和性能不佳,基本上没有成功。

公司在 2016 年直接取消了智能手机业务

对移动领域的误判,不仅让英特尔损失数十亿美元,也为高通等公司铺平了崛起的道路。而且,曾经仅限于移动设备的 ARM 架构,如今甚至蔓延至英特尔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市场。

高通在移动领域崛起 |图片来源:Qualcomm

移动市场的失误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英特尔的第二个错误,是技术决策上的失误,而且发生在其最引以为傲的制造领域

在采用极紫外光刻(EUV)技术这一先进工艺上,英特尔犹豫不决,宁愿继续用自己原有的技术,使其制程技术在与竞争对手台积电和三星的较量中逐渐落后。

讽刺的是,这种昂贵的芯片制造工艺最初英特尔自己也有资助,因为 2012 年英特尔收购了 ASML 的一些股份,但当时的英特尔 CEO 不愿意用其刚刚推出的 EUV 设备

从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开始,英特尔一直在推进更小、更高效的制程,在后领导人时代,这一推进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延误。在向更小的制程过渡时,过去的制造工艺优势显得捉襟见肘。10nm 制程原定于 2016 年推出,但经历多次推迟,直到 2019 年才问世。后续向 7nm 制程的推进也遭遇延迟。

与此同时,台积电和三星从 ASML 大量采购 EUV 设备,不断缩小芯片的制程尺寸,提高了芯片的效率和性能,抢占了先进技术的市场,AMD 也借助台积电的制造工艺推出了性能更优越的芯片。对英特尔来说,延迟的代价是惨痛的,技术优势逐渐消失,眼睁睁让竞争对手逐渐蚕食了市场份额。

另外,制造领域的失误还存在于代工业务方面的决策

过去,英特尔一直坚持其 IDM 模式,通过同时掌控设计与制造,在辉煌年代曾是它的优势所在。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这一坚持,反而成为了公司的桎梏。相较台积电、三星等专注于代工制造的竞争对手,英特尔的模式限制了其在供应链中的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由于眼红台积电凭借代工模式赚得盆满钵满,英特尔近年来终于决定复制这一模式,推出英特尔代工服务,但这一决定就像错失移动市场那样,来得太晚,不仅没赚到钱,去年代工业务甚至还巨亏数十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代工业务的收入中仅有 1% 来自外部客户。

英特尔代工厂一景|图片来源:Intel

就在英特尔不断下滑的时候,连苹果也选择放弃英特尔。

2005 年,苹果 CEO 史蒂夫·乔布斯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公开拥抱当时的英特尔 CEO 保罗·欧德宁,宣布 Mac 电脑将全面转向使用英特尔芯片。那一刻,英特尔领导人是春风得意的。

但在 2020 年,苹果宣布放弃英特尔处理器,转而采用自研的基于 ARM 架构的 M 系列芯片。英特尔从此失去了个人电脑的一大块高端市场,还进一步削弱了 x86 架构的影响力。

乔布斯在 2005 年推出采用英特尔芯片的 Mac|图片来源:Apple

英特尔的第三个错误是在 GPU 显卡上的放弃,导致在 AI 爆火的当下,公司彻底哑火,丝毫吃不到人工智能的任何红利

英特尔早期试图通过 Larrabee 项目进入 GPU 市场,但该项目于 2010 年被取消,英特尔的整个 GPU 计划也被取消。这一决定的后果,在十年后正式显现,英特尔错过了 GPU 和 AI 市场。

这如今让英特尔现任 CEO 帕特·基尔辛格非常不悦,他从 1979 年到 2009 年在英特尔工作了 30 年,GPU 项目取消前一年,他被「排挤」出公司。在他看来,如果当年推出 Larrabee,后来也不用花大价钱收购一些 AI 公司,如今在 AI 军备竞赛中英特尔也不至于这么落后。

据称是英特尔 Larrabee GPU 的原型机,在法国 Ebay 上被收藏家拍下|图片来源:leodanmarjod

为什么要取消一些项目和计划?除了对战略技术的判断以及能力问题之外,大公司的另一个问题是,执掌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为了财务指标,非常关注短期回报,将上千亿美元用于分红和回购,而非投入研发,而且,为了提升利润,削减成本,常常砍掉当时还不能赚大钱的项目,或者裁员。

这二十年里,英特尔进行过多场大规模裁员,包括 2006 年、2016 年、2022 年,裁员规模成千上万,作为「成本节约计划的一部分」。在早年的裁员里,许多参与下一代工艺和架构研发的关键工程师被裁撤,一度被业内认为对英特尔造成了长期损害,尤其是创新能力,使其在面对技术变革时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在英特尔不断错失机遇的时候,竞争对手从来没停下。AMD 在 CPU 市场卷土重来,台积电以其纯代工模式为行业内外的顶尖公司生产芯片,英伟达则在 GPU 和 AI 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英特尔收购了多家 AI 公司,例如 Nervana 和 DeepLabs,但其中许多收购并未取得预期结果。例如,Nervana 的产品在收购后仅几年就被取消。

 

如何回天?

当下,英特尔可以说困境重重,市场上不时传出英特尔可能被收购的传闻,今年 9 月,高通传言成为一大潜在买家。

尽管英特尔方面并未确认相关计划,但这一曾经主宰市场的巨头可能被收购的消息,显现的是其从巅峰到挣扎的落差。

英特尔的现任 CEO 帕特·基尔辛格在 2021 年回归公司,他的战略是大量投资制造能力,重新关注技术创新。为此,英特尔在美国投入 1000 亿美元兴建新工厂,并承诺向外界开放代工服务

英特尔最近还采取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将代工厂分离为独立实体。之所以分离,除了业务表现不佳,目的是提升运营的灵活性,以及方便获得潜在的外部资金,更重要的,可能是想让外部的潜在客户相信英特尔愿意拿出最尖端的工艺,能为「外人」制造芯片。

在以往,英特尔只将最先进的节点技术保留给自家处理器使用,但帕特·基尔辛格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他非常关注英特尔的代工业务,目前即使亏损严重,也计划继续投资。

英特尔现任 CEO 帕特·基尔辛格|图片来源:Intel

英特尔还开始加大对人工智能和下一代芯片设计的投入,包括推出 AI 芯片 Gaudi3,试图与英伟达和 AMD 在 AI 市场上竞争,以及开发新的 AI PC 芯片,例如 Lunar Lake、Arrow Lake 和 Panther Lake,目标是到 2025 年底累计出货量超过 1 亿台。

此外,今年 9 月,英特尔宣布与亚马逊扩大合作,要为亚马逊的云计算部门定制 AI 芯片。

英特尔要为亚马逊定制 AI 芯片|图片来源:Intel

不过,对于英特尔能否像台积电那样为外部客户制造芯片,目前市场还是存在质疑。花旗银行的分析师 Christopher Danely 曾讽刺称:「我身高五英尺六英寸,年过五十,即使全世界的政客都希望我能参加 NBA,这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最近几年,英特尔的收入和净利润下滑显著。2021 年、2022 年、2023 年的全年收入分别是 790 亿美元、631 亿美元和 542 亿美元,净利润则从三位数降至两位数。

今年 8 月,在第二季度财报还是令市场失望后,英特尔宣布开始实施全面的成本削减计划,包括裁减 15000 个岗位,占员工总数的 15%,计划在 2025 年将非 GAAP 研发和行政开支等控制在 175 亿美元,减少 20% 以上的资本支出。

现在还愿意给英特尔提供最大支持的,是美国政府。

英特尔是美国《芯片法案》的直接受益者,来自政策的资金为公司提供了暂时的缓冲,使其能够继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厂扩建,具体包括最多 85 亿美元的补助和 110 亿美元的贷款,最多 30 亿美元的资金等

然而,仅凭政策资金支持,可能尚不足以挽回这家巨头失去的市场份额,来自政策的资金是有限的,也不是永远的。

至于高通的潜在收购,理论上可以催生出一个更大的芯片巨头,但即使不会遭遇美国监管机构的反垄断打击,也存在其他挑战。因为高通本身并不具备制造经验,目前的现金储备想要吞下英特尔可能也吃力。此外还有来自地缘政治的潜在阻力。

无论如何,英特尔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疲态尽显,如何扭转局面,甚至重夺以往的辉煌,现任 CEO 可以说压力山大。

Facebook(现在的 Meta)在 Menlo Park 的工作区大门口,曾经树立过多年一个大拇指点赞按钮,而同样的位置,曾经树立过 Sun Microsystems(太阳微电子)公司的招牌,后者曾经统治过整个硅谷,直到它最后落魄被甲骨文收购。

再强大的巨头,遇到技术范式转变无法抓住机会时,也会被更小但是更快的对手超越。幸运的是,至少英特尔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

头图来源:Intel

Posted in: 科技

Altman 花了 3 个亿巨资,证明「国家发钱」没有用

作者|Moonshot
编辑|靖宇
头图来源:LinkedIn
 
人工智能的风刮了两年,在 AI普及之前,工作的「存在主义危机」先一步到来,互联网上关于人工智能何时能取代人的工作,能取代什么工作的讨论层出不穷。在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边界的讨论上,「警惕人工智能大规模造成失业潮,引起社会恐慌」也是其中一项。
但绝大多数人工作并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收入和生活不得不去工作——「不打工就没饭吃」才是无数人焦虑于人工智能「抢饭碗」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人工智能行业大佬比我们更上心。
Open AI 的 CEO Sam Altman 一直在公开场合表示,人工智能消除传统工作后,会导致少数人持有的大量财富储备,政府需要给予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收入
甚至早在 2016 年初,Altman 就在博客上发表了《基本收入》的文章,寻求全职研究人员来探寻给一群人提供五年的基本收入后,会产生哪些影响。
Sam Altman 也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硅谷大佬,伊隆·马斯克、AI 教父 Geoffrey Hinton 也都秉持着类似意见。
延伸到政界,几年前在硅谷备受关注,参与竞选总统的政界红人 Andrew Yang,他的竞选承诺就是「给每个 18 周岁以上的美国公民每月 1000 美元,而不管其收入或就业状况如何。」
现实层面,人工智能还尚未发展到可以大规模取代人工的阶段,这种「全民大撒币」的政策也太过激进,但这不妨碍 Sam Altman 未雨绸缪,他让自己旗下另一家非营利组织 Open Research 从 2020 年就开始在美国进行小规模进行「基本收入测试」,实验进行了三年,今夏公布了结果。
基本收入会导向终于解放了人类生产力的乌托邦,还是赛博朋克下的极度落差,亦或是向湖面投石后的短暂波澜?
 

怎么发,怎么用

「基本收入」项目规则很简单,从 2020 年 11 月开始,到 2023 年 10 月结束,Open Research 从得克萨斯州和伊利诺伊州随机挑选了 3000 位受试者,年龄需要在 21 – 40 岁,年收入最多不超过美国贫困线 3 倍(即每人$1,255/月)。每月向 1000 名项目受试者发放 1000 美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对此还有另一个 2000 人的参照组,每个月会收到 50 美元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长期的直接给钱试验。Sam Altman 自掏腰包,总计发放了 4500 万美元
Altman 曾在 2016 年《基本收入》这篇博客里写道「人们在拿到收入后,是会坐着打游戏,还是创造新事物?人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吗?他们是否会摆脱对温饱的恐惧,进而取得更多成就,为社会带来更多利益?总体而言,拿到基本收入者创造的经济价值能否比他们接受的更多?」
 
结合了三年来对 3000 名受试者每月的主动日记、电话访谈、信用报告、消费记录甚至及生物体征的变化数据综合下,该研究催生出了共计近 300 页的两篇论文,部分回答了 Sam Altman 的问题。
研究显示,受试者平均每个月会比多花 310 美元,主要用于住房、食物和交通。同样,他们的收入也平均下降了 125 美元,但并不是因为工作表现不佳被降薪,而是他们选择减少额外劳动,换言之,他们不再用「多劳」换「多得」了。
受试者每周工作时间减少了约 1.3 小时,等于一年减少了 8 天工作日
相应的,他们的工作机会也减少了 2%,但他们积极去找工作的概率增加了 10%,而且受试者想要创业或追求更好的教育比率大幅增加。
在健康上,研究小组对 1206 名受试者胆固醇、糖尿病风险和高血压等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持续三年的跟踪测试,结果是几乎没有变化。但在财务压力减少后,受试者们普遍心理更健康了,而且更倾向于主动去看医生,看牙医的概率上升 10%,而且许多受试者表示,他们减少了管制止痛药和酒精的摄入。
研究小组认为,在更长期的观察下,提供基本收入会给健康带来间接改善。
 
因为有基本收入带来的底气,受试者们减少了对陷入贫穷的恐惧感和不敢停歇的焦虑感,心理压力显著减少,这是改变了受试者许多生活决策的和想法的关键所在,甚至会让原本低收入的人群变得乐善好施。
「最让我惊讶的是,收到 1000 美元和 50 美元的两组人相比,在支出上增幅最大的是经济上援助他人。」实验报告里显示,受试者会将把收到的资金用于给亲友送礼物、向慈善机构捐款、给被监禁的亲属寄钱。亦或者让他们更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
比如受试者 Alina 同时也是一位单亲母亲在访谈里表示「我的整个思想开始转变……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规划人生了。」在疫情期间事业的 Dominic 表示「基本收入能让我有一段心安理得什么都不做的时光,我得以探索我真正想从生活中得到的东西。」也有受试者搬出朋友的地下室,开始租房独立生活,从心理层面也不再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还有正在考研的受试者,靠着基本收入免于半工半读的困境,成功考上研究生。
看起来基本收入让原本奔波于生计的受试者们会选择短暂休息,减少工作时间,让原本深陷生活漩涡的人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衣食住行外,受试者们拿基本收入换取最多的是:闲暇时间。此前曾在六个州共 7500 名受试者的类似实验结论报告里也写道「已婚男性在计划三年后平均减少了 7% 的工作时间,而已婚和单身女性的工作时间减少了 17%。」
正如开篇所述,人们并不是在担心人工智能取代工作,而是担心失去工作带来的收入,继而难以维系生活,重点不在工作,而在钱和生活
在决策之后,把时间线拉长,由于减少了工作时间,三年后 1000 美元基本收入组平均年收入增至 45710 美元,50 美元补贴组平均年收入增至 50970 美元,两组之间差 10.4%,相当于拿 12 薪和 13 薪的区别。
因此,在实验停止的时刻,拿了三年基本收入的人群要回归到的经济困境比补贴组更严峻
 

不是 AI 的问题

Open Research 这三年的试验期间并没有人工智能的参与,人工智能目前也未到能取代人力劳工的阶段。只是在近几年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影响下,再结合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时代背景,让「基本收入」这一概念越来越被大众所认知和讨论。
去年 11 月,马斯克在与英国首相苏纳克的对话中说到,「人工智能最终可能会让所有人都无需工作。」「AI 教父」Geoffrey Hinton 也在采访里提到「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实施普遍基本收入,以解决人工智能导致的失业所带来的潜在不平等。」Sam Altman 则是直接真金白银做了三年社会实验。
但基本收入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科技话题,而是存在许久的政治和经济议题,即全民无条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 UBI)。
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发展经济学家 Abhijit Banerjee 就曾在 2019 年发表报告称,低收入国家的 UBI 政策对「收入、资产、储蓄、借款、总支出、食品支出、饮食多样性、入学率、考试分数、认知发展、使用卫生设施、劳动力参与、童工移民、家庭暴力、妇女赋权、婚姻、生育率和避孕措施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领域围绕着每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和人工智能并无直接相关,远在人工智能带来失业潮之前,这些社会问题早已存在。
 
类似 Open Research 的其他基本收入实验也层出不穷,比如「保障收入计划」、「SEED计划」等等,但结论都有高度一致性,有保障的固定收入让受试者有更多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活动,研究人员称此为「解决了资金稀缺导致时间稀缺的问题」。
这一结论也和 Sam Altman 理想主义的初心是一致的,他曾在《万物摩尔定律》写道「AI 革命。这场革命将创造足够的财富……每个公民将逐渐分享到经济自决所带来的自由、权力和机会。贫困将大大减少,更多人将有机会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在 Sam Altman 所构想的 AI 革命后的理想社会里,AI 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人类可以选择从事更有创造性的事业,或去陪伴自己爱的人,耕耘自己的兴趣所在,去欣赏艺术和自然。不再需要用每天至少 1/3 的时间去换取剩下 1/3 真正属于自己的喘歇。
然而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证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休息时间,反而可能是更大的贫富差距和更高的利润率
 
1886 年 5 月 1 日,芝加哥数千名罢工者要求「8 小时工作,8 小时休息,8 小时自由支配」因此拉开了现代社会的 8 小时工作制。
138 年间,科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然而「888」却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变成了「996」,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随时在线状态,让工作和生活难以分割,超长的工作时间困扰着全球无数劳动者,只是同一百多年前相比,过劳死的地点从地下阴暗的矿井移动到了明亮宽敞的工位。
人工智能和科技并不是核心问题,政治和经济才是「基本收入」需要被讨论的根本所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