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人现在就很耐受电子屏幕。随着时间流逝,广义自然选择大概会让人更擅长与电子屏幕互动。
提问者可能从网络上的糟糕来源获取了关于电子屏幕——尤其是“蓝光”——对人眼这样那样有害的垃圾信息。
这问题下还有一个回答展示了对演化的经典误解之俺寻思选择压必须是你死我活的——实际上,通过对捕食、自卫、求偶、生活质量等造成影响来出现百分之几的可育后代数量差异,就可以迅速涂改等位基因频率。
将电子屏幕与近视联系起来的说法并无真正有用的证据。人的近视更多地受遗传和每日接受较强光照(例如室外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影响,在室内使用电子屏幕可能通过减少室外活动产生间接影响。
2024 年 6 月,我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荟萃分析搞了 19 项研究,结果是,使用计算机、看电视的时间与儿童近视发病率在统计上相关,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与儿童近视发病率在统计上不相关。这些相关性在东亚人群中相对显著,在欧美人群中不显著[1]。看起来,儿童的其他行为(包括而不限于学习、户外活动)和遗传才是主要因素。
- 参考 1 提到,Swiatczak 和 Schaeffel 在 2022 年提出,智能手机的文字大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为阅读与近视建立关联的中心环绕效应 /center-surround effects,智能手机不太可能引起近视[2]。
- 参考 1 提到,其他学者发表的类似文章频繁获得屏幕使用时间与近视无统计关联的结果。在电子屏幕于东亚普及前,近视在东亚的流行已经根深蒂固,看起来传统阅读难辞其咎。全球范围内,教育机构试图将屏幕时间与学习分开,大概是为了绕过更难解决的问题:看书、做家庭作业、书写等经常是对近视防控无正面贡献的室内近距离工作。
- 参考 1 提到,简单地限制屏幕时间可能对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近视几乎没有影响。在白天积极促进户外活动可能有助于延缓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发作、减缓近视进展——Rose 等在 2008 年提出,这可能涉及在足够强的光照下人体分泌的多巴胺会抑制眼轴延长[3]。参考 3 的预测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令人信服的确认。
2024 年 8 月,我国若干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考察使用屏幕暴露时间与老年人视网膜年龄的文章[4]。参与者为 566 名 45 到 62 岁健康成年人,入组年龄 45 到 62 岁,考察自我报告的屏幕暴露时间、入睡时间和基于彩色眼底图像的深度学习算出的视网膜生物年龄。
结果:
参与者的平均每日总屏幕暴露时间为 4.55±2.16 小时,其中白天或开灯条件下暴露于屏幕的时间为 4.46±2.11 小时,在黑暗中暴露于屏幕的时间为 0.09±0.3 小时——作者没有解释在黑暗中暴露于屏幕的时间为负代表什么。不管怎么样,熟悉一些中老年人每天晚上是怎么玩手机的读者大概已经笑了。
屏幕暴露时间最长三等分组(每天屏幕暴露 7.07±1.6 小时)的视网膜年龄比实际年龄大 5.13±4.96 岁,中间一组(每天屏幕暴露 4.47±0.49 小时)大 2.79±4.56 岁,最短三等分组(每天屏幕暴露 2.28±0.79 小时)大 0.49±3.51 岁(负值表示更年轻)。作者似乎没有注意到三组的实际年龄分布呈现明显的递减关系。
读者觉得这种数值范围真的能用来揭示什么重要的规律吗?
- 每天屏幕暴露四五个小时的一些人的视网膜生物年龄比实际年龄小至多 1.77 岁,每天屏幕暴露一两小时的一些人的视网膜生物年龄比实际年龄大至多 4.00 岁,看起来个体差异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压倒性地超过屏幕时间。
- 至于屏幕时间最长的一组,他们的实际年龄是最小的,这可能只意味着所谓视网膜生物年龄容易高估。
然后,作者粗糙地按视网膜年龄比实际年龄大的程度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声称差得较多的参与者的屏幕暴露时间通常更长。作者似乎还是完全没注意到这两组的实际年龄有重大的差异——屏幕暴露时间短、差距小的一组的年龄范围明显老于另一组。
- 两组的统计差异恐怕更多地来自生理年龄差异和视网膜生物年龄高估。
无论如何,作者声称,他们鼓捣出的线性模型显示,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增加 1 小时对应视网膜加快老化约 0.087 年——约 32 天。该效应在 60 岁以上人群中不显著。
- 读者可以预期,他们用来算视网膜生物年龄的程序的误差都不止这么大。
- 读者还可以仔细看看这数据与线性拟合得怎么样:
- 从数据看,作者找的几百个参与者里不乏适合每天看屏幕八小时以上的天命老爷爷、天命老奶奶。每一条曲线右侧都应该往下弯。
- 从数据看,每天屏幕暴露不到四小时视网膜还加速老化的参与者真是亏大了。如果他们怕用手机会进一步加速视网膜老化,那么建议他们用手机听广播吧。
- 更务实的建议是,不用担心这个。这文章仍有可取之处:作者指出,在黑暗中玩手机对视网膜年龄的影响看起来全部归因于入睡时间拖延。
- 这让各种渲染关灯玩手机这样那样有害的糟糕来源情何以堪。
- 可惜,作者在尝试解释有其他光源时玩手机造成的影响为什么占比下降时再次俗套地大谈活性氧什么的。
- 如果手机屏幕的光(无论是蓝光还是什么光)能通过活性氧造成可测影响,那么在黑暗中玩手机为什么完全没有表现出这种影响?
- 作者该不会以为中老年人在黑暗中玩手机时都将手机屏幕亮度调到了最低吧?
兰道尔·门罗教育我们说:
也可以想到我回答过的这个:
女子长期侧躺玩手机致右眼短暂失明,双眼眼底产生豹纹状病变,如何从医学角度解读?如何科学用眼?
关于蓝光:
“蓝光危害”是日光性视网膜炎和眼科仪器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的主要原因或至少主要原因之一。这被某些商家有意曲解为“显示器蓝光伤眼”。
- 持续暴露于大量蓝光可通过光化学机制损害视网膜细胞,以线粒体衍生的活性氧等介导蓝光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5] [6] [7];
- 蓝光可通过类似机制诱发氧化损伤、引起 Müller 细胞凋亡,但是源自 Müller 细胞、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的不死化细胞系 MIO-M1 对同等强度的蓝光几乎无动于衷[8]。
整体上,跟超重、睡眠不足、高血压等现代常见健康问题相比,来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家用电子设备的蓝光的量引发黄斑变性、失明或眼睛其他部位的损伤的概率可以忽略。随机对照试验不支持普通人群使用“防蓝光眼镜”之类改善视觉表现或睡眠质量、减轻眼睛疲劳或保护黄斑[9]。你可以自行寻找更多这类研究,例如参考这篇综述[10]。
或许一些人因遗传因素而对显示器散发的蓝光比常人更敏感。那也不一定统计显著。
- 一项针对 3905 名没有近视家族史的波兰学生的统计显示,在两岁前一直开着室内灯睡觉与学龄期是否出现近视无关[11]。这项研究未发现夜灯选择白炽灯或荧光灯对近视患病率的影响,尽管二者的蓝光光子量差异十分大。
- 一项类似的研究考察了 3636 名学生,发现开荧光灯睡觉与远视发生率增加在统计上相关,白炽灯与远视在统计上无关,开灯睡觉与屈光不正患病率在统计上无关[12]。
- 一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可能受防蓝光眼镜等影响,但是睡眠质量和情绪控制的变化在统计上不显著[13]。
一些广告商已经因吹嘘防蓝光眼镜等产品的功效而被罚款[14]。
对白天在户外活动的人来说,阳光是蓝光的主要来源。一定量的白昼户外活动在统计上关系到儿童近视发病率明显下降[15][16]。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人眼的正常发育与功能维持需要足够强的光照,足量蓝光参与减缓眼轴生长、防止近视发生与发展。亦有研究显示强光与弱光都和近视发生率降低有统计关联[17]。
- 全球范围内,统计显示,近距离工作的时间较多、户外活动的时间较少、教育水平较高、父母有近视史与患近视的风险上升相关[18]。
- 在白天接受足量蓝光照射可参与促进或维持人的警觉性、记忆力、认知能力[19] [20] [21]。
- 老年人做手术后睡眠质量改善,部分原因是人造晶状体跟老年人自带的比起来更不黄、允许更多蓝光抵达视网膜[22]。
- 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防蓝光人工晶状体不会降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也不会减慢病情发展速度。蓝光滤镜不能减少失能眩光的影响。蓝光对在昏暗的环境中避免老年人摔倒很重要[23]。
人在注意力集中于显示器时眨眼频率下降,可以引起润滑不足、造成眼睛不适。人在夜间被大量蓝光射入眼睛可能影响褪黑素分泌,进而影响睡眠或昼夜节律。睡眠不足至少能引起一部分人的皮质类固醇水平上升、雄激素水平下降,降低眼泪分泌量和闭眼时长、影响眼泪脂质含量,或许会间接地影响眼睛[24]。将屏幕调得更黄之类在这方面的保护作用其实也存疑。
一项针对 5865 名 6 到 18 岁学生(平均年龄 11.9 岁)的统计显示,每天阅读和写作(主要是写作业)超过 2 小时 、每天使用计算机超过 0.8 小时的学生近视发生率更高。没有发现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 2 小时的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增加[25]。似乎看电视时的用眼距离较远、房间光照整体情况较好、注意力不那么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