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51蛙吖蛙元宇宙电脑版入口
  • 51蛙吖蛙官网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

投稿、社交、聊天就来51蛙吖蛙元宇宙

  • 兼职翻译 / 求职
    • 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日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 韩语
    • 小语种
  • 兼职翻译 / 招聘
  • 短视频
  • 即时新闻
  • 生活
  • 亚洲时事
  • 科技
  • 51蛙吖蛙公告
  • 金融
  • 杂谈
  • Toggle search form

记录_是谁在做「气候变化」的生意?

1900 年代初期汽车和飞机等发明的出现推动了运输革命,并帮助推动了农业革命。过去用手或马完成的工作现在由拖拉机和机器完成。紧随其后的是 19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绿色革命”,化肥和其他化学品的进步有助于大大提高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这些革命减少了饥饿并养活了不断增长的人口,但也付出了代价:两个时代的发明都有助于气候变化。From Forbes

浏览量: 6

创意_离经叛道的荒淫,澳大利亚版「亢奋」

从下午到深夜,跟随六位澳大利亚年轻人,他们畅饮啤酒,他们只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淫秽的手势、锁喉、冲撞人群和喝啤酒,他们不知何故不说一句话就表达了一切。这部由 The Avalanches 作曲的舞蹈短片「耶男孩们」兼具淘气、残酷和温柔,是对澳大利亚男性身份以及国家与饮酒文化的关系的观察。该片获得了 2024 年 Flickerfest 国际电影节最佳澳大利亚短片,提名 2024 年棕榈泉短片节最佳国际短片。 From Stefan Hunt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浏览量: 12

旅行_山河湖海的力量,100 秒沉浸环游世界

这是一段融合航拍视角、自然风光和人文故事的全球视觉之旅,飞越全球辽阔的山川湖泊,探寻世界的自然奇观和城市风貌。海洋、森林、城市穿插其中,从震撼的高空视角俯瞰海洋与森林的延绵,从光影变幻中感受四季之美。创作者使用 Sony FX3、Sony A7III、DJI MINI 3 PRO、GOPRO 9、GOPRO 10 相机拍摄。 From Roy Mandersloot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浏览量: 7

剧情_闲下来的周末,来点「闲不住」的乐趣

Warren 是一位住在乡村小镇的年轻人,他的母亲鼓励他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From Mike Gilbert

浏览量: 20

为什么出版古书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

头图

来简单举几个栗子。

正如其他答主所言,古籍从影印本的繁体竖排到可供大众阅读的简体横排的过程中,信息的准确度是在不断降低的。其中讹误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影印技术的不完善,也可能是由点校者的一些“人为失误”造成。前者当然无法避免,而后者我们应当努力减少。

比如说,清朝有个诗人叫黄景仁,他写的一组《感旧》诗非常有名,一共四首,在这里只摘出其四: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
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如果有了解过一些格律,应该很容易看出:全诗作为七律只有鸟字出律,鸟那个地方应当是一个平声字。进而可以猜想,这里出现讹误的可能性很大。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148&remap=gb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里面搜《两当轩集》的影印本,这个字找出来是长这样的:

(鸟 —->鳥 乌 —->烏)。。。这能看出来个鬼啊(/#-_-)/︵┻━┻

作为对比,只好分别再找出这个文档里的“鸟”字和“乌”字(左边是“讵有鸟雀来空庭”,右边是“至者乌可知”)

和前面一对比,便可推断此处应是“乌”字无疑。

顺便拍了张手头一本上古出版的《两当轩集》,里面同样错印为“青鸟”:

第二个栗子就不那么费眼了,是一个朋友发在群里的,容我无耻地盗过来。阮大铖的《咏怀堂诗集》:

读下来发现后半段,尤其“寸寸皮尔曹”压根不是人话,韵也压得乱七八糟。正确的点法应该是这样:

扬州十万户,掘土为朝餐,太守闻之伤心肝。寸寸土,寸寸皮,尔曹乏食攘我为?

平水韵里面餐、肝同属十四寒,皮、为都在四支。改过之后,这几句就读着舒服多了。

所以哪怕是看起来不那么友好的点校过的“繁体字竖排”版本,相较于影印版也可能已经有些舛误了。在这个基础上出版简体横排,一些小错误只会越积越多(比如丧心病狂的“讵有青马缄别句”,网上一搜一大把……)

这些错误能被找出来,原因仅仅是我作为读者,碰巧懂一点平仄,大概分辨得出来啥和啥押韵。假如读者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也许书中的某些舛误就会随着读者一代一代传下去。开个脑洞,有没有可能因为保存手段不够好、抑或是受点校者和读者知识所限,我们读的某些冷门书籍,相较于最初的版本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呢?

出版物越接近古籍原本,可能产生的舛误就越少,我们在阅读时获得的信息也就越精确。也许“青乌”换成“青鸟”“青马”不影响表达,一首诗断成“寸寸皮尔曹”也能凭脑补凑出大意,但某些书籍——比如据说长沙马王堆汉墓挖出的《道德经》帛书本,就与当下市面流行的版本多有出入。《道德经》一共只五千个字。如果报道属实,一点微小的纠正都有可能意味着,与之相关的整个知识体系的重建。

当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读影印本,这不现实也并没有必要。作为读者,在能力范围允许内,尽量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和一点对知识的尊重就足够了。同样,这个回答也可能会有不妥当之处,希望及时指出。

最后偏个题,放上吴王的一篇文章,尬膜。学诗与治学

查看知乎讨论
浏览量: 43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2,627 2,628 2,629 … 3,699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4 51蛙吖蛙 – 3D社交空间